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經疏部」經文1796卷39頁碼:P0579
唐 一行記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一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于此時持誦。清淨無障閡者。而有下中上之成相。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叁相轉。謂初夜暖生。中夜煙起。五更焰出中成有二相。謂除焰出。下成有一相。謂但暖生。轉者謂從少得多從暖得焰等也。既得成已。真言者自取。遊步于大空者。或食塗點等。而得自在遊諸佛刹。從一至一。住壽大威德者。便得具壽無量劫數威光自在。于生死自在者。即于生死種種自在故。是名真佛子也(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物成已。以金剛印護自身護本尊護物。方取之爲五分。師及先成就仙助伴己身及佛也。其物隨彼于生。于叁寶處用。先成物。若有仙來取當與之。不來取分爲二分。一與伴一自取。師物若師在他方。當掌之待來與之。若師不在。緣彼所生爲作功德也。刀等不分。亦標心爲分劑也。從初至末。皆用金剛自護護物乃至取也。言行于世界頂。現種種色身者。謂爲諸衆生作大佛事也。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

  經雲。具德吉祥者。展轉而供養者。得成就已。持至十方。隨意獻十方佛也。諸佛及與阿阇梨助伴。各有分數。方法也。當更問之。真言所成物。是名爲悉地者。若得如此成就者。是名有分別成就也。以此藥物等事。猶是成相之法故。名有分別成就也。以分別藥物。成就無分別者。因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此能分別爲因也。依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果者。無爲無相不思議無染之果。雖非因成。而以有分別爲因。然成此無得無爲之果也。秘密主一切世界諸現在等。如來應正等覺。通達方便波羅蜜多彼如來知一切分別本性空以方便波羅蜜多力故。而于無爲。以有爲爲表。展轉相應。而爲衆生示現遍法界者。謂無爲之果。而以有爲方便。能成此事。不可思議。現在未來過去叁世佛。皆以通達方便波羅蜜故。而說此法一也。舉叁世佛。欲明同以此入也。雖複設此有爲方便。然即了此分別之法本性常空。如是因緣起法。離于生滅斷常一異去來。但如幻化不異中道。若舍離此而求無爲別體。不可得也。以無爲之性即不異有爲。了達如是甚深緣起法故。能以此有爲即成無爲之果也。是故一切叁世如來。以方便力故。雖證法界。而能從此無爲無作本體之果。而以有爲作諸眷屬。如大日如來于此自證之德。以加持力故。而于無爲。以有爲爲表者。本性無所爲。因有所爲而能成無爲也。展轉相應者。未持誦時性本不淨。由持誦故便得清淨。能度衆生也。則現不清淨身。複爲他作清淨因緣。名展轉相應也。還從無爲生有爲爲表也。故現十世界微塵金剛菩薩。一一以真言門引接衆生。皆令得至無爲之果是也。以此方便遍于法界。普應一切衆生令得義利也。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或得長壽五欲喜遊而自娛樂。爲佛世尊而作供養。證如是句。一切世人所不能信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說此菩薩真言行道次第法則者。謂諸如來以方便故。從無爲界以加持力不舍衆生。隨衆生示現修衆行。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或得長壽者。謂得無數劫恒睹佛興也。或得淨好五欲而自娛樂。又能供養一切如來。此事無方便者不能信也。彼作是念。真言之體。即同法界無爲無作。雲何能成是事。若生是事。即是有相分別。雲何應理耶。是故生毀也。言此中佛有秘密難解者。是無方便者說也。故不能解了。然此中以心自在說爲長壽。如此壽量。即是如來法壽之命也。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若行者依佛方便甚深緣生。得世法成就即于此中觀本性空。即是無爲成就也。如是不思議法。凡夫自不能信耳。然諸佛如來及菩薩等。見此利義故。說此真言行次第之道。不可謗爲無也。何以故。于無量劫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門行道諸菩薩。即于此生而獲得。如余菩薩。爲求無上道故。難行苦行如救頭燃。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此成就。此真言行者。若具方便聖可成就也。以知甚深緣起十喻義故。以真言等。願作種種成就而無取著。不異于如是法微妙速疾也。複次秘密主。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如是計都朅伽傘蓋履屣真陀摩尼。及安膳那藥盧遮那等。持叁落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者。次明所成藥物。謂如上且先一落叉。次二月持誦已作漫荼羅。于中置此所成物而作念誦。更叁落叉方成也。此漫荼羅神位等。即與大悲胎藏同故。此中不說之。但以所欲成物置中。以大日如來置方隅也(決問得)。幢以竹爲莖纏以淨疊。更懸垂一丈以來。如幡狀上作層形。其上安跋折羅也。然刀以镔作骨柄。傘有上中下成。謂金銀孔雀也。[焉-正+臼]履以皮作。先種種勳洗極淨無氣。更以藥治之。乃至火不能燒。又極香方中用也。如意取淨好寶置之幢上。眼藥用安膳那作。此膳那有二種。一極輕逆水而上(更問)牛黃者更有無量藥。謂空青朱沙雄雌黃等。皆可成就也。又金剛杵等無量物亦可成就。大本具說方軌。蘇悉地亦有次第也。如履[焉-正+臼]得成。即可乘之遊佛刹無礙。眼藥等成就者。即見十方佛刹。即能騰遊十方佛刹。余可解也。又有畫作鳥獸種種形。隨取其一作法成。即堪禦往十方刹自在也。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爲供侍。即遊十方刹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即是持明仙也。此物隨心所欲作之。彼持誦時亦得境界。令作如是如是物也。或可運心而作此物。亦得成矣

  經雲。秘密主若具方便。善男子善女人。隨所樂求而有所作。彼唯心自在而得成就者。世人所不能信彼人得之。謂作成就人也。不能可信希奇之事。皆能得之也。是故雲善男女方便具。欲求之物但自心自在。唯如是得成就也。言彼自心自在。唯如是成就者。謂隨意所欲。唯心所轉即成就也。唯謂唯用自心不藉余緣。唯亦是暫義。才心作念即成就也。秘密主諸樂欲因果者。秘密之法非彼愚夫之所能知真言諸真言相者。若人于此真言行中作如是念。我今行如是因。當得如是果。當知如此非正說也。唯是愚夫虛妄計也。何以故有諸外道。說一切法從我而生。若如是自在喜故即與。不喜故不與。如是等人不能解此道也。應則是萬物皆得從因生。若從因生此因則有性。若有自性則墮常見。常法雲何能生。若因滅果生即斷滅法。雲何能生耶

  經雲。說因非作者。彼果則不生者。意明。因者。因空。因因既空何有果也。故中論智度中廣破。當知此因。以智觀察尚不得其原。此因無依。無依即是本來不生。本來不生之因何能生果。故如彼果本不生也

  經雲。此因因尚空。雲何而有果者。謂明因非實有。因既非真實終不能生實果。當知果本不生也。又複是因本性空寂。當知果相亦複如是。若于如是緣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遍計所執。墮于斷常一異不入中道。是故證知如是真言。永離因業故即是法界也(不思議界也)

  經雲。當知真言果。悉離于因業者。則明因是有所作法。法因既有作。當知果亦有所作。既有所作何能成真實。當知果離于因業也

  經雲。乃至身證觸。無相叁摩地者。言此因果等相。妄想故有。正觀察之本無所住。無住故果體不生。即同無爲也。是故行者若作是念。我誦真言修真言行。當得成果徒自欺耳。若此真言者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雲何得成耶。經雲。真言者當得。悉地從心生者。當知真言行者。但以方便自淨其心。若叁業清淨。當于是中自得明了。而自覺悟也。譬如有人。夢中修行種種六度而淨佛國。覺見則無成果之相。但是一念無明心中。有因果萬行耳也。又如暗室之中而有寶藏。若以方便燃火明燈。雖因緣生滅推不可得本同于空。然亦明法任運起。而以心明因緣則見寶藏。非此寶藏因方便生也。修真言行者。本爲除遣惑業。當體解法界無生滅淨染離諸分別。知此真言之體。即是法界之體也。若了知真言之體。即同法界等于大空。自然能得無相叁昧故。悉地現前當生如是信解也。次爾時金剛手。複白佛言。世尊惟願複說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即是如上所說。一字能生四字。乃至遍滿法界。此即見佛心句。今問此中成就之法也。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者。此即是隨于此中而修覺者。若得成就名見法也。成就。即以此生而得見谛也。彼見法者。聞佛說此成就之法。必當深得法喜。住安樂行現法樂住。故請問也。不害法界者。意言。非此法界中有所妨礙也。乃至受種種世樂。而世樂即是法界終。不因此而妨礙損法界也。故不害。何以故。世尊法界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即不思議界。是故世尊。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得是通達法界不可分折破壞者。然此四字究竟成就。與法界無所妨害也。此四句皆是佛心。豈以佛心而妨法界耶。住此成就者。及法界無二無別。故無妨礙。此悉地彼法界。都無所妨。何以故。法界不思議故。是故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衆生滅度。法界不減。若衆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亦即不思議界。性同金剛不可破壞。若有妨礙則有彼此。有彼此則可破壞。今無妨礙故不可破壞也。當知此不壞。亦是不可分析之義。謂種種門種種世出世事。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令成別體也。行者若能如是通達。即是得見法成就也。世尊告執金剛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複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者。即明重歎執金剛秘密主。爲能哀愍未來修真言行者故。發如此之問也。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者。此意都語會衆言。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爲汝說如是之事。秘密主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者。重明如來慈悲遍滿。印順斯問而爲解說也。佛告秘密主。以阿字門而作成就者。即是于正等覺句中。作成就法也。若在僧所住處。若山窟中或于淨室者。隨意所欲樂處及秘釋。如上已出之。以阿字遍布一切支分。持叁落叉。謂以心布此阿字也。從頂及眼耳等。乃至遍于內外身分。又誦此字叁落叉。即成也。又彼說雲。本尊種子及圓明爲叁也。字在圓明中。圓在本尊心上。觀一成時叁皆自…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