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四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明中有種子字。一一令明了無障。能如是作者。即是法界胎藏漫荼羅分位。爲能令一切如來同共加持。一切尊等皆悉集會。共加持行人建立弟子。畢竟。不退正等菩提。不然虛費功力而無益也。又此瑜伽之座。其黃金剛方輪。即是金剛之座也。方是息災。圓是增益。叁角是伏降。半月是攝召。點是成辦一切事。此虛空輪但用心念作之。不以形相故也。世界壞時。亦先從風輪壞地。而生于火。火竟次風。更問之。如是作五輪。當知上下皆有虛空輪也。以從空輪而生于風火水地。又從地輪漸上乃至于空。故上下有空也。作漫荼羅時。師應自觀其身及地。又觀所度弟子。亦當如是而安立之准于師法。若不如是不名如法也。時金剛手毗盧遮那。如來身。語意地升法界平等。觀者猶此菩薩能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秘密主也。如來意密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如意者。當知是身口亦如是。今此菩薩亦能知之。當知是位同大覺。爲欲度衆生故。示爲菩薩而相起發也。此中身密者。即是諸印。如四重大漫荼羅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觀此身印。即知此尊所表秘密之德。隨類上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真言。聞此真言。即知此尊內證之德也。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此相應即入如來意秘密之藏也。此中身語意密。上從佛菩薩位。及二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廣而論之。乃至十世界塵數各各不同。略而言之。如此經中所表之位。謂皆表如來身口意秘密之德。若能如實了知。即同于秘密主也。今秘密主菩薩。住于法界平等觀。爲念未來衆生。普令一切裂大疑網。故即于佛前而說大真言王。如文可知也。真言曰
南谟叁曼多佛陀喃(歸命普遍諸佛也)阿娑摩補多(無盡)達摩馱都(法界)竭帝竭多(超越無盡法界。超越者即是歎于如來秘密身口意之德也)薩嚩他(謂于一切十方叁世一切時一切方所。超越無盡法界而能普門利益一切也)暗欠暗惡
此四字即是四輪也。第一字爲地。金剛輪第二字水輪。第叁字火輪。第四字風輪也。暗此字本體是金剛界體。兼有長聲爲行。行即火輪。上有點即空輪。以爲莊嚴也。次欠水輪者。佉是空義。亦有長聲是行。有點爲空。即大空也。次暗字爲火者。梵音阿竭喃是火也。惡是涅槃性。黑即風也。複次虛空無色。而能含受一切色像。今此佉字有行有點。即是謂一切色像。夫大空者。亦如虛空具一切法色像也此空即是成辦一切事。是故欠字得作水用(更問)糁索(地)唅鶴(風)藍[口*洛](火)鑁嚩(水)如上阿字有四字。謂長聲上有點。及傍二點。短聲亦有上點及傍點。二字爲四。今此娑等當知亦爾。皆有四字。今但舉其短聲。合爲長聲二字。在于短聲之前。准上而說也 糁索唅鶴(此是也余效此)又總而論之。阿字是佛部。娑是字蓮華部。嚩字是金剛部。風火遍叁部用也(更問)如蓮華部中。自有地水火風。若息災即須金剛方輪。若增益即須水輪。降伏即須水輪等。隨類用之。當知此阿娑诃啰嚩五門。即同上之五字輪。隨一輪中自有四輪也。如金剛部嚩字自有四輪。隨作息災增益降伏。各隨類用也。若讀余真言。隨其部類有此等字者。即知彼所應用處。各有所應最爲宗轄也。此一段未明了更問之。更有叁道真言
此叁道真言。即攝如來身語意平等法門。然此叁真言。若著娑诃字亦得。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時。自看方便也。又複此真言。由最勝故。號之爲王。如上說。雖各有四字。然此中相含。但名爲十二字真言王也。此中四種輪。各隨彼地水火風輪。而加持阿阇梨身。即得自在之用。其身口意真言亦合。加持自身口意業也。此事未明了(更問之。又雲前是布字法。今此中用別計合是隨五種事相應字。即攝彼中之用更問也)時金剛手如是說大真言王竟。時一切如來十方世界住。舒右手摩執金剛菩薩頂而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佛子汝已毗盧遮那身語意地越。遍一切真言道平等住。爲欲作諸菩薩明故。說此真言王者。今此中摩頂。非是十方佛舒手就此土摩其頂也。然此秘密主。當于佛前說此真言王時。即以真言王故。普于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如來前。以平等遍滿聲一時而說。是故一切如來。各各申手而摩其頂也。越者超入之義也。如毗盧遮那于阿迦尼吒天坐于道場。以此真言王故。得身口意畢竟平等自在之用。汝今亦得超入如是身口意平等法之地。等于毗盧遮那。即是一切如來歎其真實德也。言汝已得如是平等之地。爲欲普門利益一切衆生故。爲欲照明修真言行菩薩除其暗冥。是故說此真言王也。真言王能裂一切法界疑網。疑即是暗。能斷一切疑惑。即是爲作照明也。何以故。此毗盧遮那世尊應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字真言。四魔降伏。此法界現生叁處流出天魔降者。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平等觀于法界。而說此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然四種魔中。叁魔無色。是佛于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爲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複于此土而現伏天魔也。叁處者。謂如上所說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從如來平等叁業。普門示現示大漫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即是本尊真言及印也。當知佛從于內證之德。現如是事時。即于爾時。普伏四魔無有遺余。今阿阇梨欲造漫荼羅時。亦須想于自身一同毗盧遮那。即得自在之力。亦同彼佛能伏四魔也。次世尊身語意平等。得量同虛空。得如是身語意。獲如是智。一切法得自在者。謂佛坐于金剛道場。才念此叁道真言。謂如所說身口意叁真言也。當如是念時。即得身口意平等之地。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無有邊際由如虛空。即以如是之力而伏四魔也。前所雲叁道者。有一釋雲。此叁道真言。身口意自在平等之力。即是從佛出也。由此身口意叁道真言故。如來得超入叁平等地。隨上中下類。普門示現種種本尊之身種種真言種種印法。等同虛空無有其分限。普周法界而度群生。究竟皆令同得超入如是叁平等地也。身具無量功德。猶如虛空不可知其限量。語意亦爾。由觀此真言故。得如是功德同于如來也。由叁業無盡故。若應以身度人。即普現種種色身。若應以語度人。即普門示現種種語言。隨宜導示令得入于佛之知見。若應以意度人。亦如是種種感通不可窮盡。非直身語意無有限量。具足一切功德由如虛空。當知智慧亦得如是無有限量猶如虛空也。若得如是無礙妙智。即是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同于世尊也。所雲自在者。謂于一切不自在事也。一切衆生之類。由未究竟清淨法界故。皆爲業煩惱之所焚籠。系屬生死。不能得自在之力。今如來于彼生死大海之中。以種種法門宣示如來深密之法要。爲一大事因緣故。種種方便而成就之。皆令到于一切智地。即是于一切法中得自在義也。以證如是法。于是法自在。以自在故。即能無礙演說曲成衆機也。如來所以得如是自在之用。皆由觀此十二字輪法門。當知此十二字法門。即是法界之體性也。時十方佛。見金剛手說此真言。同于古佛之道。我等一切如來。亦由觀此十二字門。而成究極妙身。未來諸世尊。亦複當如是。是故大歡喜。而摩菩薩頂而告之言。一切諸佛以于法自在故。爲一大事因緣故。以身口意平等而說此法門。汝今亦複能說之。即是亦證此法同于如來也。然金剛藏。雖未即究竟一切種智。而同于妙覺世尊。但以十方諸佛神力共所加故。亦于大會中。亦如如來所證同等。若離神力加持。即亦未得究竟與如來等也。故善男子。毗盧遮那身語意平等證。一切佛如是知者。知是覺之別名。由知諸如來普門無盡之行。證于如來叁種平等。謂知如來身密之藏。亦知語意微密之藏也。若證知此法者。即是同于如來也。如是歎印竟。複令更請如來。所以者何。如是深密之藏。唯佛與佛乃能究了。故一切菩薩。莫有能發問者。今十方佛。同以神力加金剛手。爲利益一切衆生故。今乘諸佛神力而問大日如來也。此中問何事。意爲先所說之事所有深密之義。尚未周備故(更問其樞要也)一切智成者。即是大日如來。薄伽梵義如六義中說。前亦已解。毗盧遮那者。如日出于世能除暗冥。能成就一切衆生所有事業。大地所生之類無不蒙益。此實相自然大慧之日。亦複如是。若有衆生了知自證如猛風吹雲日月出現。亦有如是功力。普于法界中而作大利。如日光而照世間也。主者。以于諸法得自在。故名爲主。今諸佛。令金剛手。問此大日如來真言行句秘密之事也。殊勝說自教則廣者。由于一字法門達一切法。證得十方叁世如來平等身口意。不可窮盡。故名爲勝也。教則者。即是法則之別名。法是軌則之義也。以是我往昔發菩提。無上菩提宣說我一切法涅槃至。現世界諸佛世尊證知者。言我等往昔行菩薩道時。亦由如是真言門故。成自然智。複爲一切衆生如是演說。鹹令得至大涅槃也。我今此語緣起甚深。一切有心者尚不能發問。何況能信解。唯有十方一切如來。同至此法。可以爲證。終不虛也。汝今已得我等所行之迹故。宜更問如來也。時執金剛具德者。猶手所持如來智印。即是具足一切諸佛種種功德。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之味。以彼智印同于如來故。言具德者也。時彼菩薩。由諸如來共所加持。以大歡喜。即得深知如來之語。亦知如來之心。先所不逮而未能問者。今皆自在能問如來。無有疑難也。今欲問如來。先歎法界之德。而說偈言。是法無盡。亦無自性者。盡謂有始有終有生有滅。以有生滅故。即是有起盡之法。而今平等法界之性。離如是過。無有始終也。無生滅故。即是不可盡義也。無盡者即是無相之別名。由無盡故。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有動搖無有變易亦無住處也。阿賴耶。是房義是盛受義。今平等法界中。無有如是受藏之相。故無住處也。若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無作。無作故無有生滅果報等。本來寂然常自寂滅之相。即同不思議解脫也。諸佛同位者。如此甚深寂滅之法。一切名言之所不及。更無可以爲喻者。唯是佛同所證知。可以爲喻。故言同于正覺也。然一切法。若但究竟無生無作也。言究竟者。即是無有諸乘分別差降一切聖人等位。便墮斷滅中證于實證。不能利益一切故。次複言。方便佛等。悲願轉無相教開發。覺悟如是相。由具方便故。能滿一切所願。此方便者即是大悲願也。由此大悲願故能轉也(更問)于此無相法中。無人能說無可表示。而能令一切得之也。亦自證得。當知是即大方便力也。此法無人能教授者。不由他悟而得證之。即是自覺無師之智自然成佛道。于道場現寂。覺如是法之實相也。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複次若言法界無盡無終始者。即是于斷滅。不能爲衆生作諸利益。何以故。已于生死作分限故。然是塵勞之俦。是如來種。若一切無生無性亦無住處。何能普應世間。作諸佛事耶。然諸菩薩有二事故。不墮斷滅中。謂大悲及方便。由有此故。能自開發也。之中雲開發者。謂菩提心自然開發也。若此言說表示。因他教悟。而能得如是自然無師之慧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但因行者如實自覺。如實自觀無盡法界故。得如是實相之慧。非由他悟也。經意雲。法相如是。故雲如是相也。既得如是實相之法。即以此法大悲方便。而爲衆生開示演說。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傳得也。如盲人問乳色何似。乃至聞乳色如雪便生冷想。又聞如鶴便生動想。乃至以種種喻方便表示。終不能解。徒增心妄計而已。何以故。由彼自無明目故。第一義谛亦爾。若不如實自了知者。設他種種開導。終無得理也。若人自不開發如是內證之法。而爲人說欲令他悟。亦無有是處。何以故。如有無足之人。呼召衆人作如是言。我當爲汝而登妙高山上。當知此人。必爲智者之所輕笑也。何以故。若自無足者。尚不能自登如是妙高山王少分高處。況能爲一切而登彼頂耶。又如有人自未能渡大海波浪。而謂他言。我當渡汝令達彼岸。當知亦是無有得理也。行人亦如是。若自未覺無師之慧。而欲令他聞法得悟。必無此理也。時金剛主以此。偈歎如來已。次說優陀那偈而以問佛。烏陀那是總攝義也。以一偈之義。而攝無盡法界離相之法無量法義。故言攝也。歎說偈已。念彼未來世衆生。修真言行者。于此大悲藏生漫荼羅有所阙故。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故。次第問佛秘要方便也。斷一切疑者。若不能普斷衆生種種疑網。則不名一切智人。以于一切法中自離疑網。方能斷他疑網也。今佛既自斷一切疑網。是故我今請問。願爲斷疑也。離熱惱者。言永斷叁毒根也。今爲一切衆生故。請問導師。以于一切法中。而能引導令至佛慧故。名大導師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