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經疏部」經文1796卷39頁碼:P0579
唐 一行記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七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如人無頭即一切支分皆死。此迦字等亦如是。若不以阿字爲頭。即不成亦不名字也。故阿字爲命也。哩比得伊伊等叁昧聲。亦因定發起也。假令迦字若無阿。但于喉中作短裓聲。道迦字不成也。以加阿字即成迦故。當知阿字不生。迦是無作。其義即是相應和合成。他效此。經文是故此能遍諸身。能生種種。此種種是毗濕縛。謂巧也。能生種種不思議法也。能遍一切身分也。然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刹羅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即是根本也。次從伊(上)伊乃至烏奧凡十二字。是從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聲。其根本字是男聲也。男聲是慧義女聲是定義也。其根本字遍一切處。次諸增加字亦有遍一切處。根本增加不相異也。皆以根本字體有本而加點畫。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異。猶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離器。此亦如是。更相依持能遍內外也。相應者梵音瑜只。即阿字義。相應即是瑜只之義也。非但阿字遍一切處。從迦佉等乃至娑诃。亦遍一切處。何以故。此等皆是根本音。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如迦字等。各各有從生增加之字。如迦字中即有計雞矩俱雞蓋。俱皆是女聲也。然迦字體上加于畫。則成增加之字。體是慧。而加是定。定慧相依持。合而爲一其體不失。止觀雙行亦遍一切地也。增加遍于根本。根本遍于增加。滋生遍于種子。種子亦遍于滋生也。又此阿等之字。從字有聲。如從一阿字。凡一切語聲中有阿聲者。不得離此字也。從字表而得有聲生。以有聲故生于支分。能表一切出世間之法。若但有其字。不能诠表于理。要因聲音語言得有所表。謂赤青黃白等。東西南北大小方圓上下尊卑等一切事類。方可領解也。然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當知此聲表種種差別。既從本不生義而生。見彼生表之時。即解本不生也。是故聲出之時理性即顯。本不生與一切從緣生法。互相能生互相表解也。然此阿字。非直遍于身分。然一切非身亦皆遍滿。是故從此阿字之心。生種種功德也。今欲說此布字法門。爲令行者即于自身。而具生一切如來種種功德。猶如下種子已。無量果實展轉相生。故複勸行人明聽谛受也

  經雲。佛子谛聽者。此佛子即當應谛聽。我今說此布字心經文也。布謂字也。心謂內心也。梵音名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也。複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于現法之樂也。複次樂著妙事業。故名蘇啰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名蘇啰哆也。又是遍欲求義故。多蘇啰哆也。次佛答中。心心作余支分布。如是一切皆作。我佛自住瑜伽座者。以心布于心。余者布支分。如是一切作。即同我自身。作謂置也。謂如是作之也。布于心故名心心也。如常說心心者。謂意及末那。今此中義有異。謂以阿字而布于行者之心。阿是一切法心。而布于心。故名心心也。猶此是最初故先布于心。心是一切支分之主。阿字亦爾。是一切真言之主。既布此竟。其余諸字則布于一切支分。如下品說也。然此布阿字法。即是前文所說。先觀其心八葉開敷置阿字其上。此阿字即有圓明之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真實慧心而相和合。即同于真而共一味也。如是觀者即是如來。故雲彼若如是作者即是我也。我者佛自指也。又複大我者即是如來。故雲即是我也。即是我者即是阿阇梨。非但以此瑜伽故得是阿阇梨。亦以此故得成弟子也。住瑜伽座者。謂四方。謂大因陀羅坐也。金剛輪坐也。住于阿字之上。以此爲座。與此真理相應座名瑜伽座。坐此瑜伽金剛座者。即是如來也。尋念如來者。謂觀于諸佛。有稱此廣大智。稱即知也。若能依教而知者。正覺大德尊。說彼爲阿阇梨也。稱此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彼。謂如是名號也。即是其身也。若具斯法。則得廣大智成就心。能成就廣大智故。得阿阇梨名也。若是阿阇梨者。當知即是佛。即是地。謂能持世間所有一切及報受等種種苗稼。我亦能持一切衆生報等。而無分別也。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雲大辯天女。大辯謂舌也。我出音勝百千梵聲。故得名也。梵謂涅槃。先大梵是解脫。此中梵是梵志者。謂未證也。梵行謂修梵行者名。當知即是菩薩。當知即是梵天。當知即是韋紐天。自在天別名。正雲毗瑟紐。當知即是日天。當知即是風天。月天。梵是帝釋。大梵。當知即是黑夜天。即是閻羅。具大涅槃名爲梵。尾是空瑟紐是定。是定是佛四神足也。自在謂于法得自在。如薄伽六義也。能除一切衆幽暗。謂大悲日也。又嚩噜拏是水龍。由主水故。即是具大悲水能遍灑一切也。如月長養世間一切物。佛亦能長一切衆生菩提心也。帝釋因百施得成也。百度開四城門廣施也。釋是百。迦落是勇施也。佛具無量百施。故名帝釋也。造立世界主。謂五大天。世外道謂造立世界主。亦是毗首羯磨。我亦生一切心心主。故得名也。迦羅時。叁時即是我也。謂閻摩者也。謂將有所去。謂善到惡到也。將至殺害處名閻摩羅。然我將至善處。而殺害彼煩惱也。也謂叁乘車。麼即我也。是我所立時過叁時。皆是我。悉是心也。對彼時外道也。浴言天名。謂淨身口意最是第一浴也。說謂外道其名。謂我即是也。即是比丘。即是盡者。即是。吉祥者謂功德天。我亦具一切法也。謂持秘密爲叁密也。一切智亦外道有此名。我即如實是也。由自證故。非但有空名也。一切見亦是天名也。一切法自在。亦是世傳有此天也。我即如實是也。財富者亦天名。謂自在須與即與。佛即是也。若住菩提心及以聲智性。不著一切法說名遍一切處。謂一切種智之別名。是具一切智也。雲菩提心即是定。從字有聲出。以智分之即智也。即是持誦者。真言從我生故。我即是持誦者。亦是持真言者。由從我生故。我持之也。由真言字從我生。我即持故。具大吉祥者亦即真言王。謂我也。即是執金剛。謂持此密慧也。次所有字輪若在于支分。心位心住隨便安置也。住于位位即所住也。即是地天。即是妙音天。即是常浴及常梵行者。亦即是常澡浴外道之本尊等。缽羅是解脫義。即梵天也。亦即是比丘。即是漏盡者。即是妙吉祥。即是持秘密者。即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即是。一切法自在王。即是住菩提心者。即是智性。即是一切法中不著。即是一切遍皆說。即是持吉祥。即是真言王。即是持金剛。以要言之。一切大漫荼羅之所布列者。及如來一百八號等。無不即是也。何以故。以此阿字法體常遍一切處故。若能如是相應。即同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也。故佛于經中作如此說也。上來說心竟。次布身分。謂于眉間當置◇字。此是一切執金剛所持處也。次于心上四寸許觀置◇字。即是一切蓮華手部所住處也。我心住一切遍自在。我皆遍種種有情非有情阿字第一命者。謂即以阿字爲心。故遍于一切自在而成。言此阿字不異我。我不異阿字也。乃悉遍于一切情非情法。此諸法即以阿字而爲第一命也。猶如人有出入息以此爲命。息絕即命不續。此阿字亦爾。一切法有情以此爲命也

  次◇字水說名(謂想嚩即同水也)次想◇即同火也。次想◇吽即一切忿怒持明也。又想◇佉字即同空也(當有诃字即是風。今欠之更問。即是也)所以作此觀者。欲布一切字。于是身分。即是一切如來法界之法。萬德皆備。猶如坐道場時。非金剛坐則不能勝。今亦如是。欲備一切如來功德。先須用此地水火風。四輪及空。然後作具法也。以能如是第一真實若解者得阿阇梨名。壇中名字雖殊。皆是諸佛功德。爲度彼故說也。是故諸佛說一切應知常作勤修者能得不死句。猶阿阇梨以阿字加其身。故即是漫荼羅一切大會天等也。了達其義。即是真實阿阇梨也。次勸常當如是修行即得不死句。是常住義常住即佛也

  布字品第十七

  即義與上相連也。亦明古佛道同。引一切佛同說也◇迦字(咽下)◇佉(上腭)◇哦(頸)◇重伽(頰也謂從頂十字直下至喉此中間也)◇遮(舌根)◇車(舌中)◇阇(舌頭)◇重社(是舌生處)◇吒(胫是兩胫也)◇吒(腿髀)◇拏(腰謂繞腰帶周匝處)◇重荼(二臀坐處)◇哆(大便處)◇他(腹)◇陀(兩手)◇重陀(二脅)◇波(背也遍之)◇頗(胸也)◇麼(二肘已上膊下)◇重婆(臂下)◇莽(心也)◇也(陰藏)◇羅(兩眼)◇攞(遍額)◇伊(上)◇伊(目精或目角也此二字先配右後配左目凡一切配有左右者皆先右後左也)◇邬◇烏(兩唇也先上次下也)◇翳◇愛(二耳也先右次左)◇汗◇奧(右頰也先二次左)◇暗(成佛句也在頂十字)◇惡(是涅槃義無處所不遍配支分)。若能如是作。即是佛即是一切智。即是資財(具一切法財者也)即是佛子也告之也

  次菩薩戒品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金剛手于經首。已問佛菩薩戒義。佛前說入漫荼羅時爲弟子授戒時。即合說此戒法要。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合聞如來秘密之行。此戒未造漫荼羅前。即合爲說也。佛前說入漫荼羅時。爲正說入漫荼羅方便故。未及說之。故金剛手騰前事複問。故經雲。爾時金剛手秘密主。白佛言。願世尊說諸菩薩大有情等句。是具迹義住處義即學處也。修學句具方便智慧。謂衆德歸趣此人備具此戒也。謂諸方便等得在于身也。普來義也。慧方便等普趣其身。此正譯也。離疑惑謂二意也。如在岐路不能進也。惡意無疑慮令生死流轉不壞。此以上皆經文也。謂菩薩住此學處故。能令不舍于大悲離于惡意惡意即是疑惑也。即以此戒故。于生死流轉中而不可壞。不壞即是常住無能害也。問意言。雲故何于生死流轉中而得此戒。常不毀壞不可破壞也。時毗盧遮那世尊。處一切以佛眼觀一切法界。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谛聽金剛手也。法界佛眼觀金剛秘密主告言谛聽者。佛以大士請說一切菩薩根本之行。將欲答。故先以如來眼遍觀大會者。即是遍觀法界也。此中雲諸法界者。謂觀佛界法界衆生界。觀此叁法界故名諸法界也。觀法界。即是一切如來境界衆生界者即是一切衆生應度因緣。皆是法界也。既遍觀已。知有堪任聞此深行之戒者。故答…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