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一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非有情數因聲。何別

  解雲。應作四句。有是有情數因聲非可意聲。謂語出惡聲 有是可意聲非有情數因聲。謂外非情出好聲 有是有情數因聲亦是可意聲。謂語出好聲 有非有情數因聲亦非可意聲。謂外非情出惡聲

  執受大種至非有情名者。此即別釋。如文可知

  問此論言有情名聲謂語表業者。何故正理第一雲。此語表業複有二種。謂依名起。及不待名起 依名起者複有二種。一者有記。二者無記 不待名者二種亦然

  准彼論文。有語表業非與名合。如何乃言有情名聲謂語表業 解雲。但言有情名聲是語表業。非言一切語表業。皆是有情名。如有語表無名合者。即是非有情名聲。依名起者謂有诠表。不待名起者謂嗔笑等聲。故不相違 又問語皆業不。解雲。口內者是語亦業。出口者是語非業 故正理六十解發語風中雲。此居口內名語亦業。流出外時但名爲語 又以此文亦可證有離質聲也

  有說有聲至合所生聲者。此敘雜心論師義。許內.外兩具四大。合生一聲。名因俱聲

  如不許一至聲亦應爾者。論主破。如色中不許一顯色。極微。二四大造。聲中亦應不許一聲.二四大造。若二四大同造一聲。同得一果。應二四大展轉相望爲俱有因。成過失故。理非二大同得一果爲俱有因 複有別過。此聲爲情非情。若言是情。有外大造。若言非情有內大造 有解。據緣說俱。然聲各別。此解不然。若作斯解破即不成准破故知彼計俱聲

  已說聲處至苦淡別故者。此別明味 所嘗名味。如文可知

  已說味處至及平等香者。此別解香 所齅名香。婆沙十叁亦說四香。與此論同。于四香中。好.惡二類攝香總盡。于二類中有等。不等 正理解等.不等香有兩解。第一師雲。增益損減依身別故(解雲。等謂平等。香力均平增益依身。不等謂太強成損。太弱無益。損減依身于好惡香中有增損者名等不等 余者即是無益無損) 第二解雲。有說微弱.增盛異故(解雲。微劣是等。增盛名不等)正理解本論叁香亦有兩解。第一解雲若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與此相違名惡香。無前二用名平等香。入阿毗達磨亦同此解(解雲從是惡香。但能長養諸根大種亦名好香。縱是好香。若能損減諸根大種亦名惡香。此師意說但能長養名好香。但能損減名惡香。無長養損減者名平等香) 第二解雲。或諸福業增上所生名爲好香。若諸罪業增上所生名爲惡香。唯四大種勢力所生名平等香。此師約勝.劣.處中以解 又五事論雲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舍受處者名平等香 解雲。約情說故名好.惡等香。論體無記。此與正理第二解義亦無違 問四香.叁香各有兩解。如何相攝

  解雲正理四香中第一解與叁香中第一解相攝。增益義當長養。損減義當非長養。無益無損義當平等 叁香中好香攝四香中等香 叁香中惡香攝四香中不等香 叁香中平等香攝四香中好.惡二香。以于好.惡二香中。增益者名等香。損減者名不等香。余不能增益.損減者名好香.惡香。此即義當平等香 又解。叁香中好香。攝四香中等香全。好.惡香各少分 叁香中惡香攝四香中不等香全好。惡.香各少分 叁香中平等香。攝四香中好.惡二香少分。以四香中好.惡二香攝香總盡。于中離出等.不等香故。叁香中等香。攝四香中好.惡香各少分 正理四香中第二解。與叁香中第二解相攝 增盛義當罪福業生。體既增盛故知業感 微劣義當唯大種生。體既微劣故知非親業感。唯大種生 以此微劣.增盛二香攝好.惡。盡。故說叁香攝四香盡 又解。叁香中。若福業增上所生名好香。即攝四香中好香全.不等香中少分。叁香中。若罪業增上所生名惡香。即攝四香中惡香全.不等香中少分。叁香中。若四大勢力所生香名平等香。即攝四香中等香。以當微劣故。所以四香中別說不等香者。于好.惡香中。有增盛者別立。如沈.麝等。是好香中不等香。如蔥.韭等。是惡香中不等香故 叁香中好.惡二香。各攝四香中不等香少分

  已說香處至同修勇進樂者。此下別解觸 所觸名觸。即十一種 雖根對境實不相觸。無間生時。根是識依假說能觸。觸非識依不說彼觸能觸身根。但名所觸。觸與身根極相鄰近故得觸名。香.味二種雖亦至根。非如彼境故不名觸 問一切四大。皆發身識不 答異說不同。故婆沙一百二十七雲。問緣五色根所依大種發身識不。有說不發。如五色根。不可觸故。不發身識。所依大種理亦應然 問若爾何故。說爲身識所識。答依法性說身識所識。未來世中身識境故。然無現在發身識義 有說。除身根所依大種。皆能發身識。以身根所依極鄰近。故不能發身識。然他身識所緣境故。亦得名爲身識所識(雖有兩解然無評文) 滑等四種顯別有體。不同經部故各言性 冷.饑.渴叁。是心所中欲之異名。非正目觸言觸是欲。從果標名。故不言性 法蘊第十亦同此論。然婆沙十叁。七所造觸皆有性字。言性者據體性說。一切諸法皆有性故。不言性者顯從果立名。或略不說 若依經部。觸中。但有四大種無別所造觸 問澀.滑.輕.重.各相對立。何故對冷不說燸耶 解雲煗即火大故不別立。難雲冷即水大應不別立。解雲。水是濕性不應名冷 問七所造觸。何大偏增相望有異。答如婆沙一百二十七雲。不由大種偏增故。滑乃至渴。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生滑果。乃至。有生渴果

  有余師言。水.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澀。火.風增故輕。地.水增故重。水.風增故冷。風增故饑。謂風增故擊動食消。引饑觸生.便發食欲。火增故渴。謂火增故煎迫飲消。引渴觸生便發飲欲(然無評家。正理同後師)問悶.力.劣等。何觸所收。答正理第一雲。悶不離滑。力即澀.重。劣在輕.耎。輕性中攝。如是其余所觸種類。隨其所應十一中攝(已上論文) 四大指同下解 釋滑等四如文可知 冷.饑.渴叁相隱難知。若不約果以明其體難顯。謂暖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饑。飲欲因名渴。冷.饑.渴叁是欲異名。因觸生欲。觸是因.欲是果。此叁皆于觸因之上立欲果之名。作如是說。故入阿毗達磨雲。由此所逼。暖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饑。飲欲因名渴。此皆于因立果名故 引頌證于因立果名。佛出世非樂。能生樂故稱佛爲樂。因立果名。余准此釋 問火大熱觸亦生冷欲。何不以欲標名。解雲。火大是強當體立稱。冷觸昧劣故從果立名

  于色界中至傳說如此者。約界分別。色界不資段食故無饑.渴。余皆有。彼界衣服。一一別住即不可稱。多衣積聚方可稱故。此顯有重 涼風觸身能爲饒益。表有冷觸 經部色界無冷。論主意明經部不信有冷。故雲傳說 若依婆沙一百二十七雲。有說。色界衣雖不可稱。而余物可稱 有說。彼界一一衣雖不可稱。多衣積集即可稱。如細縷.輕毛積集便重(然無評家。此論同後師) 問五境之中。何故色.味二種。當體立名 聲.香.觸.叁約因等辨。如聲中執受。不執受.大種因聲。此是約因。有情名.非有情名聲。此是約用。由聲顯故。可意.不可意聲。此是約果。因聲生故

  或約情說。如香中好.惡等香此是約情

  或據相形。或據勝劣。如觸中四大澀.滑.輕.重.據體。後叁約果。或皆約體 解雲。色.味相顯故約體明。聲.香相隱故約因等辨。觸通隱顯故約體約果 又解。離中知內色相顯了當相立名。聲相稍隱約因等辨。合中知內。味相顯了當相立名。香相難知約情以辨。觸通隱顯故約體說八。約果說叁。以實而言。色等五境皆有執受.不執受爲因。有情數.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可意.不可意好.惡.平等。此論不具說者。略而不論。或可影顯。廣如正理.法蘊.品類.五事.入阿毗達磨論說。若作句數皆准聲應知

  此中已說至十一觸起者。此下第二明生識總別 如文可知 身識極多緣觸。兩說不同後說爲正。故婆沙一百二十七雲。問十一觸中極多緣。幾發生身識。有作是說。一一別緣發生身識。十一種相。用增故 有余師言。極多緣五發生身識。謂四大種.滑等隨一 複有說者總緣十一亦生身識問答(雲雲) 如是說者。緣十一事亦生身識。如緣色處二十種事亦生眼識。此亦應爾 舊婆沙觸中生識總別。文少雜亂。良由舊論。時屬火焚遺文雜亂。不引會釋。今所引者。並是新婆沙。既有正文無勞致惑

  若爾五識至非自相境者。難 經言五識取自相境。既能總緣應非自相

  約處自相至斯有何失者。通 處謂色處等。事謂色處等中別事。約處自相許五識取自相境。不能取他處境名取自相。非緣別事名取自相

  今應思擇至何識先起者。問二根同處兩境俱來。身.舌二識何識先起

  隨境強盛至令相續故者。答 隨境強盛彼識先生。兩境均平舌識先起。貪味增故名爲食欲。由有食欲方能進食。由進食已身識相續。由貪食味故舌識先生 問身.鼻同處兩境俱至。何識先生。眼.耳雖別境。若俱至何識先生。于此文中何故不說。解雲。味.觸有時偏增。有時均等故此別明。香.觸雖不相離。香勝觸劣鼻識先生。故此不明 或可。影顯。應准身舌 色.聲兩種離中知故此中不說 或可。准知。強者先生。境若均平眼識先起。色相顯故眼用速故

  已說根境至今次當說者。此下第叁釋無表。就中一明無表相。二明能造大。此即第一明無表相。結前問起

  頌曰至由此說無表者。初句出無表位。隨流出無表相。淨不淨出無表體。第叁句簡法。第四句結名

  論曰至謂此余心者。以叁性心望善惡無表。明亂不亂。若異性相望名亂。以異性故。若同性相望名不亂。以同性故。謂此善無表。余不善。無記名爲亂心。即以自善心名不亂。謂此不善無表。余善.無記名爲亂心。即以自不善心名不亂。是即善.不善心通亂.不亂。無記唯名亂。自無無表故

  若依正理。不善.無記名亂心。善心名不亂。釋稍不同

  無心者至及滅盡定者。所以不言無想異熟者。以于彼位無表不行。生色界故無散無表。以無心故無定無表。故無心言不攝于彼

  等言顯示不亂有心者。亂心等。等取不亂心。…

《俱舍論記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