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一 ▪第5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其體明淨。隨對何境法爾相現。同有此相名同一行相。故入阿毗達磨第二雲。如眼識等依眼等生。帶色等義影像而現。能了自境(已上論文) 由此准知。但約行相名爲一行 問心等行解。有說亦同。如何不名同一行相 解雲。行解。異說不同理非決定。行相。同說故約此明 又解。心等行解。有說同家。亦得名爲同一行相。此言行相即行名相 五明得能緣名者。問行解.行相。爲約何者說名能緣。解雲。據行相說。非據行解。謂彼心等對境之時。有影像現。據此義邊名爲能緣。境名所緣。以心.心所緣境之時。非如燈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鉗押取彼物。據影現義名能.所緣 問清池.明鏡。亦有像現。應說彼類亦是能緣。解雲。雖有像現而無行解。非如心等。亦不說能緣 問若爾應約行解名爲能緣。何故約彼有影像現說名能緣 解雲。行解或正。或邪。于境不定。行相理定。故約此明 又解。正約行相名爲能緣。理實而言。亦兼行解 又解。但約行解名爲能緣。以是用故 又解約行解名爲能緣。理實而言。亦兼行相 又解。俱正約彼行相.行解名爲能緣。以此二種必定有故 六叁性分別者。問行解.行相。與心.心所。性皆同不。解雲。行解.行相。既不離體。應知叁性皆與體同 問如善心.心所法緣不善色時。有影像現。如何行相同彼體耶。解雲。雖所緣色是其不善。以此影像不離能緣故亦是善。如鏡中火似火非真。影像亦爾。似彼不善而非不善。如善既爾。不善.無記.准善應知 若依大乘。此行相當相分。此相分是境攝。隨變色等即色等中攝 若依正量部。心.心所法。亦直緣前境。無別行相現心等上。不同說一切有部。不變相分複不同大乘

  應知如是至轉爲意界者。別立處.界

  如是此中至複爲意界者。此下釋妨。就中。一建立意二建立界。此即初文。謂總牒上相攝義門舉有妨者。由問爲難

  更無異法至即名余種者。此釋妨 意界雖無別體。與六識異轉位得名。據顯說在過去。論體實通叁世。從他生邊名識。能生他邊名意 喻況可知 問未來無前後。而說有意界。亦可未來無前後應有等無間解雲。等無間緣作用所顯。故未來無。意界據體故未來有。依如是義說十八界皆通叁世 問過.未可爾。現住一念六識不並。義分根識。極多只可得有十叁。如何得有十八界耶。解雲。此據現在多念相續。或據現在一念多人。故言十八。若據現在一人.一念。極多十叁。少則不定

  若爾實界至十八界耶者。此即建立界問起。若六識攝意。應有十七。若意攝六識。應有十二。何緣得立十八界耶

  頌曰至界成十八者。答。如文可知

  若爾無學至非意界故者。難

  不爾此已至後識不生者。通 由入涅槃阙余受生緣故後識不生。住意性故得名爲意。如眼已滅未發眼識名眼界故

  此中蘊攝至總攝雲何者。此下大文第二明總攝問起

  頌曰至以離他性故者。答此明總攝 以化地部說他性相應非自性。亦他性相攝非自性。如以戒定慧攝八支正道。彼執不然 若論其體。體相不同。若義相似便相攝者。一切諸法無我理同。並應相攝。經依相順假說相攝。若就勝義唯攝自體。故婆沙五十九雲。諸法自性攝自性時。非如以手取食。指撚衣等。然彼各各執持自體。令不散壞故名爲攝。于執持義立以攝名。故勝義攝唯攝自性

  論曰至攝徒衆等者 諸處。謂諸經論處 真攝名勝義 假攝名世俗 四攝事。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謂財.法布施.愛語謂實語等。利行謂利益行。同事謂同作善事。由此四種攝徒衆等令不散故 余文可知

  眼耳鼻叁至非二十一者。此下大文第叁明數開合。就中。一明數合。二明依開。此即初文問起

  此難非理者。總非

  所以者何。征

  頌曰至如是安立者。答 文可知

  若爾何緣生依二處者。此明依開。問

  頌曰至各生二處者。釋 端嚴有兩解。初解令身端嚴。此解有過 第二解令識端嚴。此解無妨。舌.身形大發識用足。故不須二 又婆沙十叁雲。問何故眼.耳.鼻各有二處。而舌身唯一耶。答諸色根處爲莊嚴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便蚩笑。雲何此人若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世所蚩笑。雲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兩指並

  已說諸蘊至別義雲何者。此下大文第二別釋名義。就中。一釋叁名。二教起因。叁體廢立。四名次第。五名廢立。六攝異名。此即釋叁名。結前問起

  頌曰至是蘊處界義者。聚義是蘊義。生門義是處義。種族義是界義 梵雲塞建陀唐雲蘊。舊譯名陰(于禁反)此陰是陰覆義。若言陰梵本應言缽羅娑陀。案陰音應以陰(于今反) 陽之陰也。近代諸師竟作異釋 或雲。淡聚名淡陰。此釋不然。然醫方說淡飲不言陰 更有異釋不能具述 若言陰氣萬物所藏。即是聚義。借喻此名。粗可通途。然非正目故今名蘊 或翻爲衆。故法花雲五衆之生滅。此亦不爾。若言衆。梵本應雲僧伽 或翻爲聚。此亦不然。若言聚。梵本應雲曷邏陀 梵雲阿野怛那。唐雲處。舊翻爲入。此亦不然。若言入。梵本應雲缽羅吠舍。舊經亦有譯爲處者。如空無邊處等。及阿練若處。並與今同。梵雲馱都唐言界。有譯爲持。偏據一義非盡理也

  論曰至蘊義得成者。引經五門以釋。色聚名蘊。此言略者。名略非體。以叁世法非可聚故。故婆沙七十四雲。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 問若爾無爲亦應立蘊。諸無爲名可略聚故 答諸有爲法有作用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爲法。無作用故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爲蘊

  于此經中至名現在者。叁世門 正滅是現在故。舉已滅名過去。簡異擇滅。非擇滅故言無常已滅。已生是現在。若未來未至已生位名未來。至已生位未落謝過去名現在。集異門同此論

  自身名內至或約處辨者。內外門。自身成就名內。不成就及他身非情名外。故集異門足論第十一雲。雲何內色。答若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 雲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已上論文) 或約處者。處謂十二處。五根名內。六境名外色

  有對名粗至苦集谛等者。粗細門。五根.五境有對名粗。無表無對名細。或相待立。謂約有見等叁。或約欲界等叁。集異門說。或約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叁色。相待。前粗。後細。或約欲.色.不系叁色相待。前粗。後細

  若言相待粗細不成者。此難不然。觀待異故故成粗.細

  猶如父子苦集谛等。雖是一物所望不同。得名父.子。苦.集谛等 問粗.細相待對立一法。說粗細。亦可長.短相待對一體相形立。解雲。色處簡差別。長短別有體。粗.細通五蘊。不可例長短

  染汙名劣不染名勝者。劣勝門 約體以明。謂善.無覆名勝色。不善.有覆名劣色 若依集異門論意。釋劣.勝。或約不善色.有覆色無覆色.有漏善色.無漏善色如其次第觀待相形。前劣後勝。或約欲.色。不系叁色。觀待相形。前劣後勝。廣如彼釋

  去來名遠現在名近者。遠近門 可知 集異門一解同此論 又一解雲。雲何遠色。答若色過去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雲何近色。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色

  乃至識蘊至所說如是者。釋余四蘊。大同色蘊。而有差別。謂余四蘊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 或約九地展轉相形。上細下粗。以辨其相 若依集異門論解。受等四蘊叁世同此論。若在此相續已得不失名內。若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名外 受等四蘊粗細者。或約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如次觀待。前粗。後細 或約欲.色.無色.不系如次觀待。前粗。後細 受等四蘊劣.勝者。或約不善.有覆.無覆.有漏善.無漏善。如次觀待前劣。後勝 或約欲.色.無色.不系。如次觀待前劣。後勝 受等四蘊遠近者。一解同此論 又一解意若過去非無間滅。若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若過去無間已滅。若未來現前正起名近

  大德法救至粗細同前者。敘異釋。五根所取五境名粗色。所余五根。無表名細色 約情明勝.劣。非可意者名劣。若可意者名勝 又解。十一種色。若非可意名劣色。若可意名勝色。劣勝通十一種色 約可見處名近。不可見處名遠 余十種色雖不可見。隨其所應。隨彼可見.不可見色說近說遠 叁世內外。如自名顯。既無別釋義同前家 受等四蘊亦然。例同色蘊。言差別者。隨其所依身力應知遠.近。在可見處名近。在不可見處名遠 具粗細同前第一家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 或約地釋

  心心所法至彼作用義者。此釋處義 心等生長門義是處義。彼十二種。能生長心等故名爲處。法體先有不可雲生。但能生長彼作用義

  法種族義至是生本義者。此下別釋界。有兩釋。此即初解約因以釋。能生諸法諸法生因。如人于其姓等生。以彼姓人名爲種族。是生本義。如一山中金.銀等礦名金等族。是多法族說名多界 一身。謂一有情身。一相續謂一期相續 或一身謂一期身。一相續謂一有情相續 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如是眼等誰之生本者。問 謂自種類同類因故者。答。謂與自種類爲同類因故。即是生本

  若爾無爲應不名界者。難 有爲同類因可得名爲界。無爲非同類無爲應非界

  心心所法生之本故者。通 無爲雖非同類因生心心所。爲境界生心.心所故。亦名生本 正理破雲。若爾。處.界義應相濫。俱心.心所生本義故 若作俱舍師救雲。一同類因名生本。十七界全.一界少分。二境界緣生名生本。謂無爲一界少分 從多分說處義不同。少分相濫亦無有失

  有說界聲至名十八界者。第二師約差別釋 族謂族類。如世種類刹帝利等種類不同。如是一身有十八法種類各別。名十八界 或可。此師別爲一解種類釋界。不同頌文 正理難雲。若爾。意界望于六識無別體類。應非別界 此難不然。所依.能依體類別故。有說安立…

《俱舍論記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