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一 ▪第7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智體增上故
諸契經中至爲離此耶者。此下第六攝異名。就中。一略攝法蘊。二類攝蘊等。叁別明六界。就第一略攝法蘊中。一明攝法蘊。二明法蘊量。此下第一明攝法蘊。頌前問起。一總。二別。此即總問
彼皆此攝如應當知者。總答
且辨攝余諸蘊名想者。別起頌文
頌曰至皆行蘊攝者。西方數法。多以十.百爲因乘成多數。百.千以上以百因之。未滿百.千以十乘之。故目八萬爲八十千也 此中教體兩說不同。自古諸德出教體。或有以聲爲體。或有以名.句.文爲體。或具含二種 若約逗機說法以聲爲體 若據诠法以名.句.文爲體 所以諸論出教體中。皆有兩說不同。今依新譯婆沙以此論初說爲正。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問如是佛教以何爲體。爲是語業。爲是名等。答應作是說。語業爲體 問若爾。次後所說當雲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乃至次第連合。答後文爲顯佛教作用。不欲顯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 問伽陀所說複雲何通。答有于名轉。有于義轉。此中且說于名轉者 有說佛教名等爲體 問若爾所說當雲何通。如說佛教雲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 如是說者。語業爲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又雲。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廣如彼釋) 又雲。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雲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雲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問教體若通善者。何故金剛般若論雲。我法是善。汝法是無記。解雲。十八部中有立無記。非汝.我部
此諸法蘊至如實行對治者。此下明法蘊量。問及頌答
論曰至二蘊所攝者。說法蘊量叁說不同 第一師解。謂佛別說八萬部法蘊經。一.一部。皆如六足阿毗達磨中。法蘊足論有六千頌。此約文定量 第二師約所诠義定量。說一義門名一法蘊。謂隨所诠蘊等言一一差別數有八萬。能诠法蘊其數亦然。隨說一一教門名一法蘊。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四食.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叁十七覺品.六神通.無诤.願智.四無礙解 等。謂等取所余法門 第叁正義。約用定量。隨除一惑名一法蘊。謂由有情貪.嗔等行八萬別故。爲治彼行。世尊宣說不淨等觀八萬法蘊。八萬法蘊。皆此五蘊中色.行二蘊所攝。如前兩說 有釋。此是第叁解者。不然。依大數說但言八萬。若具足說有八萬四千 真谛師解雲。十隨眠爲十。一.一各有九隨眠爲方便。一一具十即成一百。一百各有前分.後分。並本成叁百。置本一百就前後二百中。一一以九隨眠爲方便。並本二百合成二千。足本一百爲二千一百。又約多貪.多嗔.思覺.愚癡.著我五。品品有二千一百成一萬五百。已起有一萬五百。未起有一萬五百。合二萬一千。又以叁毒.等分四人。各有二萬一千。合成八萬四千
如是余處至應審觀自相者。此即第叁類攝蘊等。若以共相相攝。是則萬法皆同爲合。體相共分互無濫故。應觀自相以體相收
論曰至一一自相者。略釋頌文
且諸經中至此行蘊攝者。此下舉名略攝。即別攝蘊。戒蘊是色蘊攝。余四行蘊攝。謂定蘊。以行中定爲體。慧蘊及解脫知見蘊。以行中慧爲體。解脫蘊。以行中勝解爲體 故婆沙叁十叁。出戒等五蘊體中雲。無漏身.語業名無學戒蘊 雲何無學定蘊。答無學叁.叁摩地。謂空.無願.無相 雲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雲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謂盡.無生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雲何無學解脫智見蘊。答盡無生智 解雲。勝解心數法中當廣分別。無學位中勝解相顯立解脫名。言解脫知見者。即智名見故名智見。緣解脫涅槃故名解脫知見 又解脫身中起故名解脫知見。故婆沙叁十二雲。答解脫身中獨有此故。最能審決解脫事故
又諸經說至四蘊性故者。此攝處異名。此中文意大分可知 言五解脫者。一聞佛等說法得解脫。二因自讀誦得解脫。叁爲他說法得解脫。四靜處思惟得解脫。五善取定相得解脫。解脫謂涅槃。因此五種得解脫故名解脫處。依主釋也。此即略依集異門足論十叁.十四.及阿含經第九。列名標釋。廣如彼解 言皆慧爲性者 第二生得。故婆沙雲。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是生得善 初及第叁聞慧。由聞聖教生勝慧故 或可。第叁亦取思慧。爲他說法必先思故 第四思慧。如名可知 第五修慧。于彼定中善取相故 雖說不同皆慧爲體。此法處攝 若兼助伴。前叁。聲.意.法處所攝。後二。意.法所攝 又解。聲在第二.第叁。取自聲故非第一。非以他聲爲自助伴。無想有情聲恒成就故得有聲 故發智論說。誰成就身。謂欲.色界有情。如身色.聲.觸亦爾。故知。此聲恒成就也。正受無想異熟果時雖無有心。初生.後死必有心故。故亦言意。又婆沙百叁十七雲。問世尊。何故于無想天有頂天多說爲處。答有諸外道執此二處以爲解脫。佛爲遮彼說爲生處。廣如彼釋
又多界經至十八界攝者。別攝界異名 六十二界。謂叁種六.六種叁.一種四.兩種二.更加十八界。故成六十二。隨其所應十八界攝。出體相攝。如次別明
且彼經中至名識界耶者。此下第叁別明六界。將明問起。地.水.火.風如前已說。空.識未說。爲即虛空無爲名爲空界。爲一切有漏.無漏識名識界耶
不爾者。答
雲何者。征
頌曰至有情生所依者。釋 說一切有部傳說。空界以明.闇爲體。即顯色差別。體亦是實。論主不信空界實有。故言傳說。理實亦通光.影。光.明爲一對。明輕。光重。偏言明者。舉輕以顯重 影.闇爲一對影輕。闇重。偏言闇者。舉重以顯輕
此即影略互顯 然正理雲傳說是光.闇者。此論輕.重互舉。正理偏說二重故不相違
論曰至名爲空界者。內.外竅隙名爲空界。非即虛空名爲空界
如是竅隙雲何應知者。問
傳說竅隙至不離晝夜者。答 傳說竅隙。空界即是明.闇。此空界色是顯色差別。非離明.闇顯色外。別有竅隙可取。故空界色明.闇爲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晝以明爲體。夜以闇爲體。此空界色以明.闇爲體。晝.夜爲位 又解。空界實有者。此非論主所許。故論主言。應知此體不離晝.夜。謂如晝.夜于明.闇等假立其體。晝.夜非實。空界亦然。應非實有
即此說名至鄰阿伽色者。此述本論空界異名。有二釋。即此空界色說名鄰阿伽色。伽翻爲礙。阿通二義。或名爲極。或名爲無
若言鄰極礙色。謂空界色與極礙相鄰。是鄰阿伽之色。名鄰阿伽色。約相鄰釋
若言鄰無礙色。即無礙名色。此無礙色與余礙相鄰。即鄰是阿伽。故名鄰阿伽色 兩師各據一釋。義並無違
諸有漏識名爲識界者。別釋識界 謂一切有漏識皆名識界
雲何不說至爲識界耶者。問
由許六界至則不如是者。答 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又恒持生。諸無漏法則不如是故。正理第叁雲。由無漏法。于有情生。斷.害.壞等差別轉故。非生所依。如是六界于有情生。生.長.養因。差別轉故。是生所依。生因謂識界續生種故。養因謂大種生依止故。長因謂空界容受生故 又婆沙七十五雲。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者。立六界中 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廣如彼釋 問入無心定識即不行。雲何乃言恒持生故 解雲。從多分說 又解。定前心作等無間緣。決定能引後心生故。及彼心得相續恒起。故謂持生 又解。色法中強偏說四大。亦攝所造。無色中強心法爲勝亦攝余法。既攝命根故言恒持生也 又解。夫言死者心不再生。于無心位雖現無心。後之出心必定應起。後當起故身命不終。是故名爲恒持生故也 問無色界中而無前五。如何恒持 解雲。約欲.色說 或無色中雖無前五。有後一故依總相說。故言諸界
彼六界中至七心界攝者。攝彼六界。如文可知 問無爲無用可非生依。余有爲法。何故不說但標六界。解雲。四大及空。五法中色法攝。識是心法攝。色.心二種諸部極成。是故偏說。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即非極成。如覺天說心所是假。經部說不相應行是假。是故不說 問色十一中。何故偏說色.觸。不言余九。解雲。眼等四根初生即無。身根雖有無發識能。聲疎轉故于生用劣。香.味欲界雖有。上界即無。無表有.無不定。于生無用。唯色.觸二有體有用。故偏說之 問何故色中唯說空界。觸中唯說大種 解雲。空界定有始從初生乃至命終。恒持生故。所以偏說。青.黃等色有.無不定。非恒有故。是故不說 四大是強必定恒有。是故偏說 澀滑等觸有.無不定。非恒有故是故不說 又解。一切諸法總有二種。一者色法。二者無色法。色法中強.謂四大種。是故偏說。無色中強.所謂心王。空界雖是所造除疑故說。謂或有疑。初受生時有空界不。佛爲除疑故說空界。于初受生此定有故 又娑沙七十五雲。問置本論師。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出少分施設六界。彼論解雲。愚少分者爲說六界。愚一切者爲說十八界 又雲。爲利根者說六界。爲鈍根者說十八界 又雲。爲樂略者說六界。爲樂廣者說十八界 又雲。複次。于十八界爲略現門故說六界。謂十八界中有是色有非色。若說前五界。當知已說諸是色界。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非色界。廣如彼釋
彼經余界至十八界攝者。類說余界。皆此十八界攝 略依法蘊足論第十.第十一多界品。出六十二界體攝入十八界中者。法蘊頌曰。界有六十二。十八界爲初。叁六.一四種。六叁.後二二 十八界謂六根.六境.六識.如自名攝 言叁六者。謂叁種六 第一六。謂地.水.火.風.空.識(前四界觸界攝。空界以光.影.明.闇爲體。色界攝。識界以有漏識爲體。七心界攝) 第二六者。謂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界(欲以貪爲性。恚以嗔爲性。害以害爲性。無欲以無貪爲性。無恚以無嗔爲性。無害以不害爲性。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攝) 第叁六。謂樂.苦.喜.憂.舍.無明界(前五界以受爲性。後一以癡爲性。是心所故。皆法界攝) 一四種。謂受.想.行.識界(受.想.行法界攝。識界七心界攝) 六叁者 第一叁。謂欲.色.無色界(欲界十八界攝。色界十四界攝除香.味.及鼻.舌識。無色界意.法.意識界攝) 第二叁界。謂色.無色.滅界(色界謂欲.色界。以有色故總名色界。十八界攝。無色界後叁界攝。滅界以擇滅.非擇滅爲性.法界攝) 第叁叁界。謂過去.未來.現在界(皆以五蘊爲性。十八界攝) 第四叁界。謂劣.中.妙界(劣界以不善。有覆無記法爲性。七心界。色.聲.法界攝。中界以有漏善.及無覆無記法爲性。十八界攝。妙界以無漏善法爲性。意.法.意識界攝) 第五叁界。謂善。不善。無記界(善界以一切善法爲性。不善界以諸不善法爲性。此二七心界.色.聲.法界攝。無記界以一切無記法爲性。十八界攝) 第六叁界。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界(學界以學.無漏五蘊爲性。無學界以無學無漏五蘊爲性。此二意.法.意識界攝。非學非無學界以有漏五蘊。及叁無爲爲性。十八界攝) 後二二者 第一二界。謂有漏.無漏界(有漏界以有漏五蘊爲性。十八界攝。無漏界謂無漏五蘊。及叁無爲爲性。意.法.意識界攝) 第二二界。謂有爲界.無爲界(有爲界以五蘊爲性。十八界攝。無爲界以叁無爲爲性。法界攝) 略依法蘊出六十二界體性。今界攝入十八界中。廣明六十二界體性。如彼論說(阿含經中亦列六十二界名)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