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二十 ▪第2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汝許體恒叁世實有。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許叁世法其體恒有。而說叁世其性非常。性之與體眼目異名。複無有別。此真是彼自在天作。外道計自在天須作即作。論主調彼。須作即作。同彼自在故。言此真自在作

  又彼所言至如現實有者。經部牒前初經通釋。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故名爲有。過去有現果說曾有因。未來有現因說當有果 又解未來當有果。過去曾有因。依曾.當有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同彼常宗

  誰言彼有如現在世者。說一切有部救。非如現世

  彼有雲何者。經部征

  彼有去.來二世自性者。說一切有部答。謂過去有過去自性。未來有未來自性

  此複應诘至去來性不成者。經部複诘。若去.來世體俱是有。如何可言是去.來性二世差別。故說彼有。據曾有因。據當有果。非體實有。世尊爲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有聲通顯有.無法故。有顯有法。相顯可知不指事說。有顯無法。相隱難知故指事雲 如世間說有燈先時無。謂燈未生 有燈後時無。謂燈已滅

  又如有言有燈已滅非我今滅。此雖說有皆顯無法 說有去.來義亦應爾。有顯無法。若不爾者體皆實有去.來性不成

  若爾何緣至重說爲有者。說一切有部難。若爾何緣世尊爲此枝髻外道。說業過去.盡.滅.變壞。而猶是有。既說有言。明過實有。豈彼外道不許過去業曾有性。佛重說有。即由外道信曾有性不信實有。故佛說有 手執杖行頭上作髻故名杖髻 盡滅變壞。過去異名。說業過去。說業盡。說業滅。說業變壞

  依彼所引至義已成立者。經部師釋經說業有。依彼業所引現相續身中與果功能種子有故。蜜說過去能熏業爲有。所熏業因能與當果。名與果功能 若不爾者彼過去業今現實有。應是現在。過去豈成 理必應爾。以經中說 眼根生位無所從來。顯無未來 眼根滅時無所造集。顯無過去 本無今有。既言本無明無未來 有已還無。既言還無明無過去 去.來眼根若實有者。經不應說本無等言 牒救破雲。若謂經言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依現世說。此救非理。若現世性與彼眼根體別不同。可得說言依現世。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此現世性與彼眼根體無別故。何得說言依現世。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以離有爲無別世故。汝若許現世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以世與眼根體無別故。說世應亦說眼根故 又解若謂經言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依現在世眼根說者。此救非理。若現在眼根體性。與彼過.未二世眼根。體別不同。可得說言依現在世眼根體。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此現在世眼根體性。與彼過.未二世眼根。體無別故。何得說言依現在世眼根體。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汝若許現世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

  又彼所說至亦是所緣者。敘第二證破。應共尋思。意根.法境爲緣生識。爲法如意作能生緣。爲法但能作所緣境。若法如意作能生緣。如何未來百千劫後。當有彼法應生現前。或當亦無阙緣不生。爲能生緣生今時識。夫生緣者相貌分明。彼相隱昧如何能生 又涅槃性違一切生。立爲能生第六意識。不應正理 若法但能爲所緣境生意識者。我說過.未亦是所緣 經部許有緣無生心

  若無如何成所緣境者。說一切有部難

  我說彼有如成所緣者。經部答。我說彼有如成所緣。相似擬對而緣

  如何成所緣者。說一切有部征。過.未無體如何成所緣

  謂曾有至其理自成者。經部答。過去曾有。未來當有。非憶過去色.受等時。如現在分明觀彼爲有。但追憶彼曾現有之相。逆觀未來當有亦爾 謂如已下。重釋可知。據曾.當有擬對而緣。故作是言如成所緣。曾.當有故不同龜毛。無實體故不同現在 過.未二境若如現有應成現世。何謂去.來。若體現無則應許有緣無境識。其理自成同我經部

  若謂去來至理亦自成者。經部縱救牒破。汝說一切有部。若謂過去.未來極微散亂名有。非聚集故而非現在。理亦不然。取彼過.未極微相時非散亂故應非過.未 又若救言彼過.未色有體同現。唯有極微散亂爲異。則極微色叁世不改其體應常 又色唯應極微聚集名爲現在。極微散亂名爲過.未。竟無少分可名生滅。若執微常。是則遵崇邪命者論。即勝論師。棄背善逝所說契經。引經可知 又色微聚散可名過.未。非受.想等極微集成。如何可言去.來散亂 然于受等追憶過去。亦如現在未滅時相。逆觀未來。亦如現在已生時相 過.未二世若如現有。體應是常。若體現無。還應許有緣無境識。理亦自成同我經部

  若體全無至應是所緣者。說一切有部難。汝經部師若體全無是所緣者。第十叁處應是所緣

  諸有達無至彼名爲無者。極部反征說一切有部。諸有達無第十叁處。此能緣識爲何所緣。若謂即緣第十叁處名爲境者。爾時既作無第十叁處解。然名替處。是則應撥彼名爲無。若撥名無。便同邪見非是正見。謂彼意計。若撥無第十叁處是正見。若立第十叁處是邪見。當撥之時彼能緣識。既無第十叁處可緣。即緣第十叁處名爲境。既撥名無。應是邪見非是正見。以有名故而撥爲無。然汝計意。撥無第十叁處是正見。故言是則應撥彼名爲無。是其邪見非是正見

  又若緣聲至有非有境者。經部複約事征。聲未起時。名.聲。先非有。望現爲先。又若緣聲先時非有者。此能緣識爲何所緣。既緣非有。明知緣無生心 若謂緣聲先時非有。即緣彼聲以爲境者。求聲無者。應更發聲。緣聲非有。尚聲爲境。求聲無者。理應發聲 若謂聲先無時住未來位。汝宗所執未來實有。如何謂無 汝若謂過去.未來世聲。無現在世故名無者。此亦非理。若現在世性與去來聲體別不同。可得說言無現在世。此現在世與去.來聲其體一故。何得說言無現在世 又解汝若謂過去.未來世聲無現世聲故言無者。此亦非理。若叁世聲其體各別。可得說言無現世聲。此現在聲與去來聲。雖複經曆叁世不同。其體一故。何得說言無現世聲 若未來聲與其現聲。而有少分體差別者。本無今有。其理自成同我經部 破訖結言。故識通緣有.非有境。亦應征問聲後非有。略而不言

  然菩薩說至是無上者。經部會經引證。然菩薩說世間所無之法。我言知見無是處者。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于非有未證得中現相謂有。我唯于有方觀爲有。不于非有現相謂有。非顯緣無不生心也。若異我說。不許通緣有.非有者。則一切覺皆有所緣真實法體。何緣于境得有猶豫有耶。無耶。或有差別有.無差別。既有猶預。既有差別。明知亦有緣無生心 一切覺者。謂心.心所能覺境故 理必應然。複引經證。經中既說知非有言。明知緣無亦生心也 有。謂有法 非有。謂無法 有上。謂更有上法。此法猶劣。即是有爲。及虛空.非擇滅 無上。謂更無上法。此法最勝。即是涅槃

  由此彼說至亦不成因者。例破第叁證。由此上來所證教理。彼宗所說識有境故有去.來者。亦不成因

  又彼所言至當廣顯示者。此破第四證。牒非不然。非經部師作如是說。即過去業能生當果。然過去業爲先能熏。于現身中所引業種。相續.轉變.差別。令當果生 相續等叁。破我品中當廣顯示 又正理五十一引經部雲。然業爲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能生當果 業相續者。謂業爲先後後刹那心相續起 即此相續後後刹那。異異而生名爲轉變 于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異余轉變故名差別

  若執實有至能生功能者。複牒計破若執實有過去.未來。則果常有。業于彼果有何功能。若謂業能生果果體新生。則所生果。本無今有。其理自成。若一切法于叁世中一切時有。誰因于誰果。有能生功能

  又應顯成至有必不滅者。顯同外道過 雨時生故以雨授名。是雨徒衆故名雨衆。即數論師。汝執所立有無決定。又應顯成雨衆外道所黨邪論。彼說二十五谛有必常有。非谛攝者無必常無。無必不生以無體故。有必不滅以有體故

  若謂能令至其理自成者。複縱救牒破。若謂往業能令當果成現在者。果體本有。如何令果成現在耶。若謂往業引彼當果。從余方所引至余方。則所引果從此至彼其體應常。色有形段。可從此處引至余方。又無色法既無形段。當如何引。又所引果應體本無今時創得。若謂往業但令當果體有差別不同先時。本無今有其理自成

  是故此說至所說而說者。論主結非。贊述經部

  經如何說者。說一切有部問

  如契經言至而說有言者。經部答。如契經言。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或唯叁世。如其所有而說有言 經部意說。若假。若實。若曾。若當。如其所有而說有言。非皆實有。猶如現在。過去曾有。未來當有。現是實有。現十二處八處實有。四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如色處中顯色實有。形色實無。聲處中無記刹那聲實有。相續語業善.惡等聲實無。觸處中四大實有。余觸實無。法處中定境界色.受.想.思實有。余心所法思上假立實無。及不相應法。叁無爲法亦是實無。故正理論引經部雲。又汝等說現十二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如上坐宗色.聲.觸.法

  若去來無至及離系耶者。說一切有部難。過.未實有。可得說有能系。所系。及與離系。若去.來無。如何可說有能系。所系。及離系耶

  彼所生因至得離系名者。經部答。正理釋雲。此釋意言。過去煩惱所生隨眠現在有故。說有過去能系煩惱。未來煩惱所因隨眠現在有故。說有未來能系煩惱。緣過.未事煩惱隨眠現在有故。說有去.來所系縛事(已上論文)若現隨眠種子斷時。彼過.未事得離系名。若斷現果隨眠。即斷過因煩惱。若斷現因隨眠。即斷未果煩惱。應知過.未說能所系及與離系。並據曾.當

  毗婆沙師至多刹那故者。釋第四句此法性甚深。毗婆沙師作如是說。過去.未來如現實有。論主廣申經部難。我所有于中不能通釋。彼過難者諸自愛者應如是知。法性甚深非是尋求思量境界。豈以我部不能通釋。汝經部師便撥爲無 有異…

《俱舍論記二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