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述記》上 ▪第2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說阿賴耶識緣有根身相名分別種子及器世間。此則違教。若違理者。應所緣心不能緣慮。相分心故。如化心等。又緣我者。第八本識應許亦與見癡相應。入見道等無漏觀時。此識應轉。違無漏故。由此理故。舊頌說非。長行乃是。然真谛法師似朋一意識師意。所以頌中但言本識。長行乃別開之。余釋頌文。長行自屬。不勞煩
論曰。變似義者至五根性現
述曰。釋頌中變似義有情二事也。若安慧等舊解乃雲唯自證分無相見者。即第八識心皆能有執。此似根境。皆體是無。似情有故名爲似也。護法等雲。此相分根境亦是依他。所言似。此體非實有。虛妄顯現似計所執體實有法。故立似名說于五根名有情者。梵雲薩埵。此言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情名有情也。似自他身五根現者。此中二說。如唯識論第叁卷說。問以舊論變自根境。乃言本識。今則無也。答二執本無故。又安慧雲。不同七六識出其名者。以此第八境粗識細。不明其見但明其相。其七六識見相自粗。但隨見說說其見行。然頌中言識生變似義。應合有識。而釋家略。叁本梵文勘之皆同
論曰。變似我者至恒相應故
述曰。此釋頌中第二識生變似我也。與心所俱多少義等如成唯識
論曰。變似了者至了相粗故
述曰。明第叁識生變似所了。雖前二識亦變所了。以相細故。唯此得名。雖第六識亦變爲我與我癡等。非恒俱故。獨七得名。雖余六識亦變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續故。行相粗故。唯八得名
論曰。此境實非有至皆非實有
述曰。此解前叁識境皆非實有。此中有二比量。第八識所變似義似根。是有法。皆非實有。是法法通二量故。單後說因雲。無行相故。以此二體非能緣法故無行相。舊雲非形識故翻之錯也。喻雲。如龜毛等。然淨真如雖無行。而談實體非實不實。故無不定過。然安慧等即以此文定相分。相分必是計所執故。此中論雲非實有故。護法等依第八變依他根境。執爲實有。體非實有。非第八相分體是無也。第二量雲。似我似了皆非實有。宗也。因雲。非真現故。舊雲。不如境故。喻雲。如兔角等。然我必是一常。現見有生滅異。所了謂是常實。不久並見無常。如所緣情不稱所見。如緣夢境故。今總以非真現因成非實有。無不定過隨一不成。又此似因。應更成立。文外少字。應致許言。以自許是非真現故。如空華等。若是真現。應是常法。此中所了二解同前
論曰。境無故識無者至亦非實有
述曰。前成境非有。此成心無。舊論文意先遣所執。後遣依他。皆不□□。此中亦是遣所執。如下論言。許滅于此得解脫故。但如煗頂遣境忍等遣心。非除依他。依能緣心執有能取。除此識也。量雲。能緣實識體亦是無。因雲。汝言境心二實法內隨一攝故。如汝四境。前非故得爲喻。但言心境隨一所攝。恐有真如等爲不定失。故此因遮
論曰。複次頌曰至許滅解脫故
述曰。此成前頌依他是有。頌中上十叁字成妄分別體非實有。不同所執少分亦無。故下七字說許少有。以自所許滅妄分別得解脫故。舊論雲此頌解名義者。非也。以下解相亦有九種無名義相故
論曰。虛妄分別至亂識生故
述曰。此即總釋頌之大綱亦非全無。下解妄分別少有其體。以上總解體非實有。以識之體有少妄亂識亦變似境等。不同所執無少分生。然彼舊論解虛妄名。境不實故。由體散亂故。今勘梵本。此是人語非是聖說。本無此也
論曰。如何不許此性全無
述曰。即假征起設中百論師等難。彼師所計此亦全無
論曰。以許此滅得解脫故
述曰。此答前難。若如空華。少分非有。應無斷滅解脫義成。既解脫成有斷滅者。故妄分別定有少體
論曰。若異此者至及清淨失
述曰。若異于此少有其體。而說全無生死系縛出世解脫。則應皆無。以無體法不能系縛。如石女兒。亦非斷已得成解脫。如第二月。若許全無無縛脫者。應無雜染亦無清淨。既違世間亦背聖說。又無染淨。汝等修道何所求爲
論曰。已顯虛妄至今當說
述曰。此則義後結前。有許說而起頌。第叁也。問依他圓成染淨殊別。與計所執有無不同。所言攝相其義安立
論曰。但有如是至叁種自性
述曰。以妄分別爲根本故。所以攝叁
論頌曰。唯所執依他至及二空故說
述曰。上二句出叁性。下二句成攝義
論曰。依止虛妄至說有圓成實自性
述曰。以下二句成上二句。妄分別境即計所執。能計之心即依他性依妄分別。二取空性即圓成實。故妄分別攝叁性也。然此中量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計所執者。非是一切虛妄分別之境皆計所執。五八識中無有執故。但言計所執定妄分別境。故作此論。以妄分別體性寬故。遍計所執境能緣心狹故。此護法等之所分別。然安慧等以此證知八識皆能起計所執。如決擇分。文同于此。如成唯識說二師計。然舊本說。初性體者。即是六塵永不可得猶如空華。由此本狹。非唯六塵故。又雲。依他性者。謂唯亂識有非實故。猶如幻物。幻物是境少分亦無。何得引之以爲同喻。又雲。真實性者。謂二取無所有。真實有無故。猶如虛空。虛空大乘非有。同喻所立不成。由此准知。雖少有比量。而不善能立。雖少爲分別。而增長本文。故今論者依本無失
論曰。已顯虛妄至入無相方便相
述曰。義後結前。有許說而生下。第四門也。然入無相方便必以分別爲觀心。亦以爲境故。即于妄分別說入方便也
論頌曰。依識有所得至識無所得生
述曰。此有二頌。初頌解方便道所能取無。後頌解根本道二無平等。即見道等此即初也。上二句許心有而境無。即煗頂位下二句說境無而識亦無。即忍等位。舊論雲以塵無有體本識即不生者。非也。豈許七識生也
論曰。依止唯識至後有于識無所得生
述曰。此則總釋頌之大綱。隨頌散解。其文易解。皆除所執。如處處說
論曰。是方便至能取無相
述曰。結成前義也
論曰。複次頌曰至無得性平等
述曰。此頌解二無平等。上二句解平等理。下二句結成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至名有所得
述曰。解頌初句說識有得之所由
論曰。以所得境至亦不得成
述曰。解第二句。由境無故顯識亦無。亦者亦境無也
論曰。由能得識至無所得性
述曰。以能得識同境無故。能取所取先有得今皆成無。非一獨無故名平等
論曰。顯入虛妄至今次當說
述曰。結前生後二門義也。差別約界豎論。異門約行橫說
論頌曰。叁界心心所至亦別名心所
述曰。上二句解差別相。舊本雲總相。非也。上二句解異門。舊論雲別相。非也。王所同名差別。王所異名異門
論曰。虛妄分別至諸心心所
述曰。此解頌上二句差別相。八識俱然也
論曰。異門相者至諸心所法
述曰。此解下二句異門相。心王與所行相同異。王唯總取。臣取總別。如瑜伽第叁及顯揚十八唯識第五卷等說。然初一虛妄分別之言通二門用。余文可知。舊論但言心所取別。不言取總。違瑜伽等說
論曰。今次當說此生起相
述曰。次第八門許說生下
論頌曰。一則名緣識至分別推心所
述曰。頌上二句明識生起。頌下二句明心所生
論曰。緣識者至生緣故
述曰。此釋頌中第一句也。即始牒文而後申義。此辯現行生起之相。非種子識。設說種子。無理能違。以是根本不名受者
論曰。藏識爲緣至名爲受者
述曰。此釋頌中第二句也。即先申義而後牒文。即七轉識皆名受者。以受用境受數用勝。識從俱時之受立受者名。即鄰近釋。皆非根本並名受者
論曰。此諸識中至故名心所
述曰。此釋頌中下二句也。此諸第一第二識中能受用境。是受功力。能分別境相貌之用。是想功能。能推于心于所緣境能有種種行相用者。思作意等之功力也。舊論雲。能令心舍此取彼。思等力故。此受想行叁蘊助成于心緣境之事。文名心所。解心所名此如攝論等第叁卷解
論曰。今次當說此雜染相
述曰。明妄分別第九染門。許說生下
論頌曰。覆障及安立至由虛妄分別
述曰。初之六句正辯緣生。下之二句明諸雜染。解緣生中。初有五句別釋緣生。次有一句釋明深義。辯雜染中。初句明叁二七染。後句明染所由。屬當判文長行易了
論曰。覆障故者至障真見故
述曰。辯覆障義。初緣起支。由癡覆境智不得生。無明蔽心不能照理。既雙隱蔽立覆障名。舊論唯說障見者非。此中通說一切無明。二種業攝非所知障。障真見者是無明支。或煩惱障亦障見故。此中通說。對法等說有二種愚。瑜伽等說七無知等。皆不離斯
論曰。安立故者至業熏習故
述曰。即是行支。謂由叁行熏于第八。于本識中種植業之習氣。故名安立。成唯識說。唯總報業及總別行名爲行支
論曰。將導故者至至生處故
述曰。此釋識支。瑜伽第九通取六識。九十叁說及成唯識皆唯第八。異熟主故。最初生時能爲導首將業果往彼生處。立將導名。舊論說謂本識及意識者非也。主非余七。通不唯意。故成非理。對法等說。識爲能引。即名色支名爲所引。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論曰。攝故者至自體故
述曰。謂名色支五蘊具足故名爲攝。攝者攝持五蘊具足圓滿之義
論曰。圓滿故者至體具足故
述曰。釋六處支
論曰。叁分別故者至順叁受故
述曰。此解觸支。謂根境識非一名叁。此觸令叁分位差別順于叁受。或時是樂至不苦樂。觸從功用以立其名。名叁分別。此同對法觸釋家義。不同唯識。所望別故。然對法本文狀同唯識。釋家似同此處
論曰。受用故者至非二境故
述曰。此解受支。如文可解。然九十叁等受有二種。一異熟二境界。如唯識說。以上五支總別體性不相雜亂。所有征結皆如唯識
論曰。引起故者至後有得起故
述曰。此解愛支。如水潤故。對法等說是能生支。以立其名。雖取有支亦是能生。彼從勝義別立其名
論曰。連縛故者至連縛生故
述曰。此即取支。謂由取力令現識等緣欲我語戒見取。欲連縛未來後有之生令其不斷。取名連縛。欲我語等。是有…
《辯中邊論述記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