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述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5卷44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辯中邊論述記》上 ▪第3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漏因不乖當有能招後生故名爲順。取令識連縛當有。對法論說有取識者有漏識也。取是漏故。諸師于彼浪作異端。皆是邪說。有取識者。皆如此知

  論曰。現前故者至得現前故

  述曰。此解有支。昔在雜行時取有後果名爲取業。當果令起行名與業。由愛取力。令先已作之業取與後有上異熟果得現前故。有名現前

  論曰。苦果故者至酬前因故

  述曰。雙解二支。此是現前故名苦果。性有逼迫是苦義。酬前因故是果義

  論曰。唯此所說至令不安穩

  述曰。釋頌中第六句緣生深義

  論曰。叁雜染者至謂余支

  述曰。此同瑜伽。違于對法。如唯識會

  論曰。二雜染者至謂所余支

  述曰。此約二染以辯因果。又約異熟非異熟以辯果因故。五是因。七支是果。五十六說。識等五支是胎藏苦故立果名。約世因果。十支爲因。約性果因。七支爲果。諸論差別亦不相違

  論曰。七雜染者至謂生老死

  述曰。束十二支爲七雜染。前十二支爲十一義。今束爲七。前約熏種行名攝植。後約當果行名牽引。言攝五蘊體是名色。能受用于境六處作用。合名攝受因。前約五蘊。六處生時位別名別立名。今約俱是攝受自體。皆名攝受。前約于境。于根用別觸受各別立名。今初同于境。用觸受合名受用。以觸生受受用境故。前愛約總別當用。取有約各別功能。別別立名。今並望于當果。叁種皆名引起。前約有因而體逼迫。生等名爲苦果。今以毀責爲名。生等名爲厭怖

  論曰。此諸雜染至而得生長

  述曰。叁二七染教成叁故名爲諸染。由虛妄分別爲因而得生長分別末法故。故今明之

  論曰。此前總顯至九雜染相

  述曰。釋妄分別文意有二。上來十一頌隨別解釋九門相訖。今者總結爲九種相。然下空中慈氏自爲初門總頌。天親後總結之。此上首尾俱無本總頌之文。唯有天親末結。以妄分別初有一部總頌故無。空性無之故有。或作者意無勞別解

  論曰。今次當說所知空性

  述曰。下十一頌明所知空性。但言所知空。即遍計所執。今言空性。顯是真如。于中有叁。初許說生下。次頌曰別辯五義。後以相安立二義結前。此即初也

  論頌曰。諸相及異門至略說唯由此

  述曰。即是第二別辯五門。于中十一頌。總標五義以顯空性。下有十頌。別明五門。此頌即初總標五義。于中有二。上二句列五門名。下二句顯其空性決定唯由此中五義以辯相也。舊論言體相。此中但言相。舊雲分別。此言差別。余名皆同。然以九義辯妄分別相是品故皆有相言。此五義中。唯初有相。余四則無。理亦應有顯妄分別別行相轉。此唯一相故作法殊

  論曰。應知所取至此相等五

  述曰。此即總釋頌之大綱。二取之空即以爲門。所顯之性乃真如理。略分別者。唯由此中相等五義。以但解唯。由者即第叁啭也

  論曰。所知空性其相雲何

  述曰。下別辯也。初之一頌辯空之相。次有一頌辯空異門。次有一頌辯異門義。次有五頌辯空差別。後有二頌辯空成立。此即第一辯空諸相。于中有二。初假征起頌。後舉頌正釋。此所牒文即是初也

  論頌曰。無二有無故至是說爲空相

  述曰。上叁句明空諸相。下一句總結空相。上叁句中。初一句遮無顯有。次二句明非定有無或異或一

  論曰。無二謂無至二取之無

  述曰。無二者除如所執。遮無也。有無者。有二空性。顯于有也。若准安慧釋。二取二分皆計所執。若依護法釋。依二分二取起。二所執故名無也。下所有文與此同者。皆准此釋

  論曰。此即顯空至非有非無

  述曰。此釋于上有二之無。謂即以後無性爲性。非一向性無並顯于空是非無有二。起下論

  論。雲何非有

  述曰。此征無也

  論曰。無二有故

  述曰。此答非有。能所二取名爲二有。無此二有故說爲無

  論。雲何非無

  述曰。此問有也

  論曰。有二無故

  述曰。二無者即二無我理。有此二理故說非無。于俗谛中。不同依他定有。亦異所執常無

  論曰。此顯空性非有非無

  述曰。結第二句頌

  論曰。此空與彼至非異非一

  述曰。謂有問言。空是法性。與其法爲一異。爲答此問。此立宗

  論曰。若異應成至如苦等性

  述曰。顯非異因也。謂五蘊等名法。真如是彼法之性故名非異也。如苦無常空無我等。此小乘等說與法非異。故以爲喻。謂立宗言。真如與蘊等非定異。因雲。法之性故。喻雲。如苦等性

  論曰。若一則應至亦非共相

  述曰。顯非一因。謂五蘊等與此真如定非是一。一有何過。真如應非無漏無分別智境。即五蘊故。如五蘊等。又此真如應非總之共相。即五蘊故。如色受等。有二比量。如此應知。然入真觀。一一物如。皆須了達。即觀自相。言共相者。從加行說。唯識亦有。應如彼說

  論曰。此即顯空至離一異相

  述曰。結頌第叁句也。其頌第四句上叁句一一通用。如文可知

  論曰。所知空性異門雲何

  述曰。此問第二門也

  論頌曰。略說空異門至法界等應知

  述曰。舊論曰衆名。今顯梵本但言異門故。又此真如不可說體。約假名辯故。此但應言異門。以前頌明不得體故。上一句立宗。次二句第四句叁字列名。下二字勸知。法界等者。舊論雲法身等。然本無法身言。譯家增語。然對法第二有七名此中有五。出彼無我性空性。般若經說有十二名。出彼九名。謂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虛空界。不思識界。合真如有十六名。此中五名。對法所出二名。般若所出九名。今言等者。等取十一。以頌自言是略說故

  論曰。略說空性至此異門義

  述曰。釋頌大綱。寄征起頌

  論頌曰。由無變無倒至異門義如次

  述曰。釋前異門所诠義也。第一句中。由字通下五義。是第叁啭。替故字第五啭。但由無變說爲真如。等一一應通上叁句烈名。下一句次屬

  論曰。即此中說至無轉易故

  述曰。釋真如義名。此中說所知空性。通下四義皆應說之。真者不虛妄。如者常義。如唯識說

  論曰。由無倒義至依緣事故

  述曰。釋實際名義。由此真如非四七等倒所依所緣之事故。名實際。舊論雲。非種類及境故。此言依即彼種類

  論曰。由相滅義至一切相故

  述曰。釋無相名義。諸相。謂十相佛地論等說。謂色聲香味觸生異滅女相。離此相名故立無相名

  論曰。由聖智境義至所行義故

  述曰。唯識第八及此下說。勝義有叁。一義勝義。謂真如。依主釋。此所說是。二得勝義。謂涅槃。持業釋。叁行勝義。謂勝道。有財釋。以勝爲義故

  論曰。由聖法因義

  述曰。法是如果。謂諸聖法此是彼因故名法界。界是何義。即是因義

  論曰。無我等義如理應知

  述曰。解頌等字。舊論衆名雖有等字。義中不釋。此即釋之。如對法等解余名也

  論。雲何應知空性差別

  述曰。將解第四差別之門。寄問起也

  論頌曰。此雜染清淨至淨故許爲淨

  述曰。成差別中有五頌。初一頌染淨差別。次四頌所知差別。此即初也。第一句正解差別。第二句釋差別因。第叁句顯差別喻。第四句結成淨義。由此真如自性淨故名爲客染義。許淨簡不極成隨一過等

  論曰。空性差別至二清淨

  述曰。釋第一句頌立差別宗

  論曰。此成染淨至說爲清淨

  述曰。釋第二句成差別因

  論曰。雖先雜染至成無常失

  述曰。釋外伏難。顯性是常。生起水等第叁句喻也。謂有難言。如若先染後成淨者何不無常。今答不然。無無常失

  論曰。如水界等出離客塵

  述曰。此釋不成無常過失。爲初宗因之同法喻。如水界有塵。如金有垢。如太虛空有雲。皆是客塵。非性成染。後去塵已非性成淨。名爲無常。又水界等雖暫有垢。非體不淨。爲先宗因之同法喻

  論曰。空淨亦然非性轉變

  述曰。此舉法合謂立宗言。所知空性可成染淨差別。有垢故。頌中由字即是因。諸有垢無垢者。皆可成于染淨差別。如水界金。空性性非染。暫有客塵故。如金空。又空性非無常。以性淨故。如空等。此中叁比量有寬狡。然水界者水大。然水及金皆體無常。非性無垢。今取少分爲喻故無過失

  論曰。此空差別至無性自性空

  述曰。自下明約所治差別。空成十六。將釋下文。先烈能治。然此與顯揚第十五十六空同。般若初會有二十空。加此散空自相空共相空不可得空自性空。自中無散空即彼無變異空。以諸善根盡未來際相續無斷名無變異。名異義同。然複此論別加相空。七十七說十七空。謂一切法空。相空。無際空。內空。無所得空。外空內外空。本性空。大空。有爲空。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勝義空。無爲空。無變異空。空空。加此無所得一個空。然第二會大般若說十八空加此。第叁會說十六空。然與瑜伽所治稍別。所以者何

  論曰。此等略義雲何應知

  述曰。上來第一烈空。自下第二別釋空義。此中有十六空。等余經論所有故說等字。大般若經第一會說二十空。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第二會明十八空。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第叁分中第一卷明十九空。此十六空上加所緣空增上空樂無空等。第叁分中第十卷當四百八十八明十六空。名與此同。佛自廣解。與此稍異。應勘會之。亦應勘第一第二會此相當處。此中諸文離合有異。義亦不增。釋中有四頌分爲二段。初叁頌明十四空。後一頌明二空。二空。是前十四空性空。前約能诠設故十四。後約空性明以有二。七十七說亦與此同

  論頌曰。能食及所食至故菩薩觀空

  述曰。初一頌明八空中。一頌明叁空。後一頌明叁空。故成十四。然第一頌末有一空字貫通八處。第二第叁俱第四句各結上叁空。皆准此釋

  論曰。能食空者至即是外空

  述曰。先牒文而後申義。此…

《辯中邊論述記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