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50卷44頁碼:P0422
明 智旭述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四 ▪第3页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然佛化身。無有限量 應有問曰。如來既無世谛境界作用。雲何衆生見佛各各差別。乃至去來坐臥。示生涅槃等事。非世谛耶。故今釋曰。但隨衆生見聞等也。轉識影現者。八識現行轉時。于見分上。現佛身影爲相分也。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見。並由共相識轉。所以現此影像。原不從心外來。但彼凡夫二乘。不知有藏識故。不知衆生心內諸佛所現之身。能與諸佛心內衆生而作本質。不知諸佛心內衆生所見佛身。即托衆生心內諸佛所現之身而自變爲影像。故雲見從外來。取色分限也。然彼雖妄計外來。其實原不在外。彼雖妄取分限。其實化身原無限量。以此化身。即真如用。則便即報即法。非離真如體相。得有真如用故。所以應持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乃至合土。範金。刻木。畫紙。所有佛像。鹹悉叁身宛然。四德無減。不可謬隨凡夫生盲。二乘眇目。謂非真佛。自墮曲見中也

  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于心外如是而見 即彼菩薩所見佛身。亦必由眼識見。意識觀察。但由知有藏識。全攬真如爲體。本與如來非一非異。故隨所見。即知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爲本質。還于自心變影而緣。本質不在我心性外。影像不在能緣心外。故名依業識也。初發心。即頓教初發心住。以其分證真如。能見佛受用身。此受用身。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色。隨一一色。亦複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相。隨一一相。亦複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好。所住依果。即是實報無障礙土。亦複稱法性故。所以具無量功德莊嚴也。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爲本質。自變相分爲親所緣。是故名爲他受用身及土。是故各隨菩薩心之分量。初地見百世界。二地見千世界等。種種不同。乃至菩薩究竟地。見之方盡。並名他受用身土也。譬如燈光。雖光光相入。而互爲能照。互爲所照。重重無盡。仍各無雜故也。思之思之。勿謂有本有影。便非具分唯識。非即事事無礙法界也。問。發心住前菩薩。所見雲何。答。若在漸教。即同凡夫二乘所見。若在頓教。能同初住所見。但未能任運恒見耳

  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 一一功德。雖皆性具。仍須稱性起修。修德圓滿。方獲成就。雖雲成就。而于性德亦無所加。但對修因。故名報果。在佛分中。即自受用報身。與法身合。無二無別。菩薩仗之爲本質境。變影而見。即名他受用報身也。初約所依識以判二身竟

  二約機所見以判粗細

  又凡夫等所見。是其粗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爲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 凡夫等者。等取二乘。及漸教外凡也。初行菩薩者。漸教內凡。及頓教內外凡也。淨心菩薩者。頓教初發心住。漸教初歡喜地也。粗用名化身者。劣應身也。中品用者。帶劣勝應身。亦名報化合身也。微細用者。他受用報身也。皆是法報所現之影。不離法報。佛豈有粗細哉。粗細並在機耳。又粗用者。大乘止觀名爲清淨分別性。中用細用。皆名清淨依他性。若離業識。則證清淨真實性故。各各周遍法界。無雜無礙。更無彼此差別色相之可得也。二廣明隨機見別竟

  叁結示真如妙用

  問。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雲何能現種種諸色。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色身。一切衆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體。故即是色實體。既即是色實體。何難現種種色。況從本已來。色心無二。非俟成佛。方無二也。謂色即真如。故即非色非心。亦即能色能心。心即真如。故亦非心非色。亦即能心能色。是以色即是心。即可名爲智身。則一切唯心。心即是色。即可名爲法身。則一切唯色。依此非色非心而色而心之法身。是以如來所現色身。橫遍豎窮。名爲自受用報。菩薩托之爲本質境。各見差別。名爲他受用報。雖複互遍。亦無所在。是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也。言隨所堪任者。即所謂初地見百。二地見千等。言隨所願樂者。即所謂若以自在願力。複過于此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倍。不可數知等。此所現色身。並是真如自在甚深妙用。雖原不離衆生心意識性。由其無明不覺。妄想自萦。所以不能思量也。二各釋二門竟

  叁結示不離二。初正示觀門。二喻顯不二。初中二。初標意。二明觀。今初

  複次爲令衆生從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 衆生無始已來。從未悟故。真如舉體而成生滅。舍生滅心。何處更有真如可觀。故須即從心生滅門。觀其生滅本不生滅。乃能入真如門也

  二明觀

  令觀色等皆不成就。雲何不成就 此總舉色等以爲所觀境也。等者。等余四蘊及無爲法

  謂分析粗色。漸至微塵。複以方分。析此微塵。是故若粗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 此先觀色蘊不成就也。微塵設有方分。便可分析。決非實有。若無方分。便是非色。故知粗細諸色。皆是妄心所現相分。心外實無色也。問。析色是小乘觀。雲何大乘用之。答。小乘析色。但顯人空。大乘析色。即顯色法本空。故曰法無大小。大小在人。不龜手藥之喻。可深思也

  推求余蘊。漸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別非一 次觀受想行識四蘊不成就也。四運推求刹那心法。謂未生。欲生。生。生已。無暫時住。毫無實法。但有名字而已

  無爲之法。亦複如是。離于法界。終不可得 次觀無爲之法不成就也。色心念念生住異滅。名有爲法。對此有爲。假施設彼無爲名字。有爲尚不可得。無爲止是十八界中法界所攝。乃第六識所緣影像。豈離色心之外。有實常法名無爲哉

  如是十方一切諸法。應知悉然 有爲無爲既不成就。則十方世界。更有何法可成就耶。此則生滅無性。當體即是真如明矣。初正示觀門竟

  二喻顯不二

  猶如迷人。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爲動。而實不動。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于真如之門 只此現前介爾之心。性即真如。衆生于真如中妄見生滅。猶如迷人謂東爲西。則真如之外無生滅也。迷人雖複謂東爲西。而東仍自東。則迷人之所謂西。原即悟人之東。可譬生滅之外無真如也。謂心爲動。合前謂東爲西。是即真如而成生滅。心實不動。合前東仍自東。是離生滅更無真如。故苟能知動心即不生滅。譬如能知所謂之西。原即是東。即入真如門也。一心而分迷悟兩門。兩門究竟只此一心。但貴以知翻彼迷謂而已。迷者。即無明也。謂者。即妄想也。知者。即始覺也。本應如是了知。更無別知。故雲始覺即本覺也。初顯示實義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