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50卷44页码:P0422
明 智旭述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四 ▪第3页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然佛化身。无有限量 应有问曰。如来既无世谛境界作用。云何众生见佛各各差别。乃至去来坐卧。示生涅槃等事。非世谛耶。故今释曰。但随众生见闻等也。转识影现者。八识现行转时。于见分上。现佛身影为相分也。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见。并由共相识转。所以现此影像。原不从心外来。但彼凡夫二乘。不知有藏识故。不知众生心内诸佛所现之身。能与诸佛心内众生而作本质。不知诸佛心内众生所见佛身。即托众生心内诸佛所现之身而自变为影像。故云见从外来。取色分限也。然彼虽妄计外来。其实原不在外。彼虽妄取分限。其实化身原无限量。以此化身。即真如用。则便即报即法。非离真如体相。得有真如用故。所以应持不见其顶。目连不穷其声。乃至合土。范金。刻木。画纸。所有佛像。咸悉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不可谬随凡夫生盲。二乘眇目。谓非真佛。自堕曲见中也

  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 即彼菩萨所见佛身。亦必由眼识见。意识观察。但由知有藏识。全揽真如为体。本与如来非一非异。故随所见。即知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为本质。还于自心变影而缘。本质不在我心性外。影像不在能缘心外。故名依业识也。初发心。即顿教初发心住。以其分证真如。能见佛受用身。此受用身。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色。随一一色。亦复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相。随一一相。亦复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好。所住依果。即是实报无障碍土。亦复称法性故。所以具无量功德庄严也。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为本质。自变相分为亲所缘。是故名为他受用身及土。是故各随菩萨心之分量。初地见百世界。二地见千世界等。种种不同。乃至菩萨究竟地。见之方尽。并名他受用身土也。譬如灯光。虽光光相入。而互为能照。互为所照。重重无尽。仍各无杂故也。思之思之。勿谓有本有影。便非具分唯识。非即事事无碍法界也。问。发心住前菩萨。所见云何。答。若在渐教。即同凡夫二乘所见。若在顿教。能同初住所见。但未能任运恒见耳

  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 一一功德。虽皆性具。仍须称性起修。修德圆满。方获成就。虽云成就。而于性德亦无所加。但对修因。故名报果。在佛分中。即自受用报身。与法身合。无二无别。菩萨仗之为本质境。变影而见。即名他受用报身也。初约所依识以判二身竟

  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又凡夫等所见。是其粗用。随六趣异。种种差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 凡夫等者。等取二乘。及渐教外凡也。初行菩萨者。渐教内凡。及顿教内外凡也。净心菩萨者。顿教初发心住。渐教初欢喜地也。粗用名化身者。劣应身也。中品用者。带劣胜应身。亦名报化合身也。微细用者。他受用报身也。皆是法报所现之影。不离法报。佛岂有粗细哉。粗细并在机耳。又粗用者。大乘止观名为清净分别性。中用细用。皆名清净依他性。若离业识。则证清净真实性故。各各周遍法界。无杂无碍。更无彼此差别色相之可得也。二广明随机见别竟

  三结示真如妙用

  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况从本已来。色心无二。非俟成佛。方无二也。谓色即真如。故即非色非心。亦即能色能心。心即真如。故亦非心非色。亦即能心能色。是以色即是心。即可名为智身。则一切唯心。心即是色。即可名为法身。则一切唯色。依此非色非心而色而心之法身。是以如来所现色身。横遍竖穷。名为自受用报。菩萨托之为本质境。各见差别。名为他受用报。虽复互遍。亦无所在。是以不相障碍。无有断绝也。言随所堪任者。即所谓初地见百。二地见千等。言随所愿乐者。即所谓若以自在愿力。复过于此百倍千倍。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倍。不可数知等。此所现色身。并是真如自在甚深妙用。虽原不离众生心意识性。由其无明不觉。妄想自萦。所以不能思量也。二各释二门竟

  三结示不离二。初正示观门。二喻显不二。初中二。初标意。二明观。今初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 众生无始已来。从未悟故。真如举体而成生灭。舍生灭心。何处更有真如可观。故须即从心生灭门。观其生灭本不生灭。乃能入真如门也

  二明观

  令观色等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 此总举色等以为所观境也。等者。等余四蕴及无为法

  谓分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 此先观色蕴不成就也。微尘设有方分。便可分析。决非实有。若无方分。便是非色。故知粗细诸色。皆是妄心所现相分。心外实无色也。问。析色是小乘观。云何大乘用之。答。小乘析色。但显人空。大乘析色。即显色法本空。故曰法无大小。大小在人。不龟手药之喻。可深思也

  推求余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 次观受想行识四蕴不成就也。四运推求刹那心法。谓未生。欲生。生。生已。无暂时住。毫无实法。但有名字而已

  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 次观无为之法不成就也。色心念念生住异灭。名有为法。对此有为。假施设彼无为名字。有为尚不可得。无为止是十八界中法界所摄。乃第六识所缘影像。岂离色心之外。有实常法名无为哉

  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 有为无为既不成就。则十方世界。更有何法可成就耶。此则生灭无性。当体即是真如明矣。初正示观门竟

  二喻显不二

  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只此现前介尔之心。性即真如。众生于真如中妄见生灭。犹如迷人谓东为西。则真如之外无生灭也。迷人虽复谓东为西。而东仍自东。则迷人之所谓西。原即悟人之东。可譬生灭之外无真如也。谓心为动。合前谓东为西。是即真如而成生灭。心实不动。合前东仍自东。是离生灭更无真如。故苟能知动心即不生灭。譬如能知所谓之西。原即是东。即入真如门也。一心而分迷悟两门。两门究竟只此一心。但贵以知翻彼迷谓而已。迷者。即无明也。谓者。即妄想也。知者。即始觉也。本应如是了知。更无别知。故云始觉即本觉也。初显示实义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