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善同歸集》

「諸宗部」經文2017卷48頁碼:P0957
唐 延壽述

  《萬善同歸集》下 ▪第5页

  智覺禅師延壽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谛並陳。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诠。既立假名。其義何述。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爲。事則有爲。終日爲而未嘗有爲。終日不爲而未嘗無爲。爲與無爲。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虛空界。若雲是一。仁王經說。諸菩薩有爲功德無爲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說有二種功德。若雲是異。般若經雲。不得離有爲說無爲。不得離無爲說有爲。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滅同時無閡雙現。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真際。權則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迹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第叁二谛並陳者。諸佛常依二谛說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無性。即是真谛。故雲。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義。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水源動濕一際。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則妄生诤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應之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資。空因有立。緣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緣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狀不同。悟之則叁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見是實色。初教觀爲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以空不守自性隨緣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色法無非真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顯萬德。空能成一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亦是止觀雙運隱顯互興。內外更資。乘戒兼急。第八同異一際者。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緣。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緣。隨緣故所以不變。秖爲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壞于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即落斷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雲。奇哉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由修顯本有之性。因性發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無二。因緣似分。第十因果無差者。因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失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答自他兼利。頓漸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鏡。利他者。滯真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禀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曆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願弘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真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舍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禅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說而談诠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忏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回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真如

  贊歎彼我虛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蹑虛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爲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惟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佛說  精嚴講寺

  副都綱 祖福 住持 宗昱 宗韶 東序 祖祐祖壽祖印文玉 道綱

  真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廣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圓悟

  [目*豪]股庵 道馥 助刊莊嚴先師沾益庵 諸刹 子敬 文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發道意舍財助刊功德並願世出世間勤修萬善莊嚴淨土克證菩提者

  萬善同歸此一心。瓶盤钗钏總黃金。自他兼利醍醐海。頓漸俱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果。印行京國廣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鏡高懸照古今

  宣德己酉春釋 子德儀識

  萬善同歸集一書有益于進修。誠非小補志于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繪無形之太虛補無迹之疾風。徒弊精神未見其有成也。谛思其義法而行之。不惟不負于禅師著書指迷之功。抑亦不負于區區重行镂板之用心也。願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真如講寺比丘如[承/巳]識

  流虹興聖禅寺比丘德海書

  四明王鴻刊 徐均祥助筆

  附永明壽禅師垂誡(按舊本不載此誡。今從佛祖綱目考訂。以其針劄宗門人。

  最爲痛切故附錄于後)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曆在耳根永爲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衆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诳說一禅。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爲正。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爲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叁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爲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