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万善同归集》

「诸宗部」经文2017卷48页码:P0957
唐 延寿述

  《万善同归集》下 ▪第5页

  智觉禅师延寿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

  问名因义立。义假名诠。既立假名。其义何述。答第一理事无阂者。理则无为。事则有为。终日为而未尝有为。终日不为而未尝无为。为与无为。非一非异。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是一。仁王经说。诸菩萨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应说有二种功德。若云是异。般若经云。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是以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灭同时无阂双现。第二权实双行者。实则真际。权则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迹而得本。权外无实。常冥一旨无阂双行。遮照同时理量齐现。第三二谛并陈者。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无性。即是真谛。故云。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水源动湿一际。第四性相融即者。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是相。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则妄生诤论。如今毁相者。是不识心之用。毁性者。是不识心之体。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体用自在者。体即法性之理。用乃智应之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即非异。即体之用不阂用。即用之体不失体。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阂。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悟之则三乘不异。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阂。以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故。顿教见一切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显万德。空能成一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无助即正终不圆。从主得伴。无正则助无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备。亦是止观双运隐显互兴。内外更资。乘戒兼急。第八同异一际者。同则据理不变。异则约事随缘。所以不变故乃能随缘。随缘故所以不变。秖为不异而成异事。不同而立同门。若异则坏于异。以失体故。若同则不成同。以无用故。所以同无同而异。异无异而同。各执即落断常。双融即成佛法。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从观成。今显曰修。因智而现。由修显本有之性。因性发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无二。因缘似分。第十因果无差者。因从果起。果满则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圆则能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时。相助相酬。业用无失

  问此集所申。当何等机得何等利。答自他兼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镜。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顿行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废方便之教。终归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则禀佛言。若毁之者。则谤佛意。信毁交报。因果历然。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愿弘正道。用报佛恩。颂曰

  菩提无发而发  佛道无求故求

  妙用无行而行  真智无作而作

  兴悲悟其同体  行慈深入无缘

  无所舍而行檀  无所持而具戒

  修进了无所起  习忍达无所伤

  般若悟境无生  禅定知心无住

  鉴无身而具相  证无说而谈诠

  建立水月道场  庄严性空世界

  罗列幻化供具  供养影响如来

  忏悔罪性本空  劝请法身常住

  回向了无所得  随喜福等真如

  赞叹彼我虚玄  发愿能所平等

  礼拜影现法会  行道足蹑虚空

  焚香妙达无生  诵经深通实相

  散华显诸无著  弹指以表去尘

  施为谷响度门  修习空华万行

  深入缘生性海  常游如幻法门

  誓断无染尘劳  愿生惟心净土

  履践实际理地  出入无得观门

  降伏镜像魔军  大作梦中佛事

  广度如化含识  同证寂灭菩提

  佛说  精严讲寺

  副都纲 祖福 住持 宗昱 宗韶 东序 祖祐祖寿祖印文玉 道纲

  真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广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圆悟

  [目*豪]股庵 道馥 助刊庄严先师沾益庵 诸刹 子敬 文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发道意舍财助刊功德并愿世出世间勤修万善庄严净土克证菩提者

  万善同归此一心。瓶盘钗钏总黄金。自他兼利醍醐海。顿渐俱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果。印行京国广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镜高悬照古今

  宣德己酉春释 子德仪识

  万善同归集一书有益于进修。诚非小补志于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绘无形之太虚补无迹之疾风。徒弊精神未见其有成也。谛思其义法而行之。不惟不负于禅师著书指迷之功。抑亦不负于区区重行镂板之用心也。愿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真如讲寺比丘如[承/巳]识

  流虹兴圣禅寺比丘德海书

  四明王鸿刊 徐均祥助笔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最为痛切故附录于后)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饶尔炼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