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09卷25頁碼:P0057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二 ▪第2页

  第一(卷第一)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觀無常。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說偈言

  無常見有常  是名爲顛倒

  空中無無常  何處見有常

  問曰。一切有爲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雲何言無常非實。所以者何。一切有爲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後滅故。雲何言無常非實。答曰。有爲法不應有叁相。何以故。叁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爲相者。今生中亦應有叁相。生是有爲相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叁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有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爲法。何以故。有爲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複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雲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一切有爲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爲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叁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問曰。雲何通。答曰。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余論議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衆義經中所說偈

  各各自依見  戲論起诤競

  若能知彼非  是爲知正見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癡人

  作是論議者  真是愚癡人

  若依自是見  而生諸戲論

  若此是淨智  無非淨智者

  此叁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所謂世間衆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诤競。戲論即诤競本。戲論依諸見生。如說偈言

  有受法故有諸論  若無有受何所論

  有受無受諸見等  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戲論。不受不著不見。是實不共诤競。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爾者則謗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無智人。若爾者應一切論議人皆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謂有人自謂。法第一義淨。余人妄語不淨。譬如世間治法。故治法者刑罰殺戮種種不淨。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爲真淨。于余出家善聖人中。是最爲不淨。外道出家人法。五熱中一腳立拔發等。尼犍子輩以爲妙慧。余人說此爲癡法。如是等種種外道出家白衣婆羅門法。各各自以爲好。余皆妄語。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毗昙中說。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說一切有道人輩言。神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龜毛常無。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而此中無人。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若自受其法自法供養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養爲作過失。若以是爲清淨。得第一義利者。則一切無非清淨。何以故。彼一切皆自愛法故。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第一義悉檀。何者是。答曰。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诃衍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  心行亦訖  不生不滅

  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  名世界法

  說不行處  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  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  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複次欲令長爪梵志等大論議師。于佛法中生信故。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梵志號名長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羅。更有名薩遮迦摩揵提等。是等閻浮提大論議師輩言。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故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如舍利弗本末經中說。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爲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志何求。學習何經。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言。盡汝壽命猶不能知一。何況能盡。長爪自念。昔作憍慢爲姊所勝。今此諸人複見輕辱。爲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讀十八種經書盡。人見爪長因號爲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智慧力。種種譏刺是法是非法是應是不應是實是不實是有是無。破他論議。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無能製者。如是長爪梵志以論議力。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昙。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诳剃頭作弟子。說是語已直向佛所。爾時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邊侍立以扇扇佛。長爪梵志見佛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者相。不顛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盡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語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飲邪見毒。今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汝受不。爾時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長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語鞭影入心。即棄捐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粗。故多人知。雲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見。此是現前妄語。是粗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欲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衆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不以爲意。佛心柔濡。第一清淨。一切語論處滅。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處。心淨第一。佛說法斷其邪見故。即于坐處得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淨。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小信尚不得。何況得出家道果。佛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複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者。二者觀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如說相不相品中。諸天子問佛。是般若波羅蜜甚深。雲何作相。佛告諸天子。空則是相無相無作相無生滅相無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滅相等。複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诤處。二者不诤處。诤處如余經中說。今欲明無诤處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相無相有物無物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世界非世界亦如是。問曰。佛大慈悲心但應說無诤法。何以說诤法。答曰。無诤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爲寂滅無戲論故說。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诤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诤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畢竟空。是故般若波羅蜜經名無诤處。有無二事皆寂滅故。複次余經中多以叁種門說諸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谛斷法思惟斷法無斷法。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上中下法小大無量法。如是等叁法門亦如是。複次余經中說四念處隨聲聞法門。于是比丘觀內身叁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于四念處欲以異門說般若波羅蜜。如所說菩薩觀內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于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身覺觀是事甚難。叁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複次余經中佛說五衆無常苦空無我相。今于是五衆欲說異法門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若觀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色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五受衆五道。如是等種種五法門亦如是。余六七八等。乃至無量法門亦如是。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般若波羅蜜因緣亦無量無邊。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起法竟

  摩诃般若波羅蜜

  初品如是我聞一時釋論第二

  如是我聞一時

  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複次經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于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複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請佛初轉法輪以偈請佛

  閻浮提先出  多諸不淨法

  願開甘露門  當說清淨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難得  能斷諸結使

  叁有愛著心  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聞法者。退墮諸惡難中。譬如水中蓮華。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能開。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憐愍衆生故爲說法。佛念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法。皆度衆生爲說法。我亦應爾。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

《大智度論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