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09卷25頁碼:P0057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十六 ▪第2页

  第十四 / 大智度論釋 / 初品中羼提波羅蜜法忍義第二十五(卷第十五)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問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空遮無。是爲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答曰。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是爲癡論。若言非有非無。是則可說可破。是心生處是鬥诤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不生著則不可壞不可破。諸法若有邊若無邊若有無邊若非有無邊。若死後有去若死後無去若死後有去無去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亦如是皆不實。于六十二見中。觀諸法亦皆不實。如是一切除卻。信佛法清淨不壞相。心不悔不轉。是名法忍。複次有無二邊。觀諸法生時住時則爲有見相。觀諸法老時壞時則爲無見相。叁界衆生多著此二見相。是二種法虛诳不實。若實有相則不應無。何以故。今無先有則墮斷中。若斷是則不然。複次一切諸法。名字和合故謂之爲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問曰。名字所生法雖不可得。則有名字和合。答曰。若無法。名字爲誰而和合。是則無名字。複次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知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問曰。身根身識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堅相。答曰。若先自知有堅相。若從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相。複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舍其相。如凝酥蠟蜜樹膠。融則舍其堅相墮濕相中。金銀銅鐵等亦爾。如水爲濕相。寒則轉爲堅相。如是等種種悉皆舍相。複次諸論議師輩。有能令無。無能令有。諸賢聖人坐禅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諸法皆可轉。如十一切入中說。複次是有見。爲貪欲嗔恚愚癡結縛鬥诤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處。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淨故。以是故非實。複次一切法有二種。色法無色法。色法分析乃至微塵散滅無余。如檀波羅蜜品破施物中說。無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滅時觀故。知心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非有。彈指頃有六十時。一一時中心有生滅。相續生故。知是貪心是嗔心是癡心是信心清淨智慧禅定心。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余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複次佛說有爲法皆有叁相。若極少時中生而無滅者是爲非有爲法若極少時中心生住滅者。何以但先生而後滅。不先滅而後生。複次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無色法無故。無爲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爲故有無爲。若無有爲則亦無無爲。複次見作法無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見作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複次外道及佛弟子。說常法有同有異。同者虛空涅槃。外道有神時方微塵冥初。如是等名爲異。又佛弟子說非數緣滅是常。又複言滅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摩诃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際。如是等種種。名爲常法虛空涅槃。如先贊菩薩品中說。神及時方微塵亦如上說。以是故不應言諸法有。若諸法無者。有二種。一者常無。二者斷滅故無。若先有今無若今有後無是則斷滅。若然者則無因緣。無因緣者應一物中出一切物。亦應一切物中都無所出。後世中亦如是。若斷罪福因緣。則不應有貧富貴賤之異及墮惡道畜生中。若言常無則無苦集滅道。若無四谛則無法寶。若無法寶則無八賢聖道。若無法寶僧寶則無佛寶。若如是者則破叁寶。複次若一切法實空者。則無罪福亦無父母亦無世間禮法亦無善無惡。然則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物盡無。如夢中所見。若言實無有如是失。此言誰當信者。若言顛倒故見有者。當見一人時。何以不見二叁。以其實無而顛倒見故。若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雲何知實。如過去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未來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複次禅定力故。心柔軟清淨聞諸法實相應心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系法。粗惡故。不入柔軟心中。是名法忍。複次智慧力故。于一切諸法中。種種觀無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複次菩薩思惟。凡夫人以無明毒故。于一切諸法中作轉相。非常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有我想空謂有實。非有爲有有爲非有。如是等種種法中作轉相。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諸法實相。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舍不著。是法能忍是名法忍。複次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爲法忍。問曰。若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爲惡邪。雲何言法忍。答曰。若觀諸法畢竟空。取相心著是爲惡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爲法忍。如偈說

  諸法性常空  心亦不著空

  如是法能忍  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是法忍有叁種。行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諸法。是時名清淨法忍。以是事故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不動不退故。雲何名不動不退。嗔恚不生不出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般若波羅蜜實相。不見諸法心無所著故。若人來罵若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以是故說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

  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義第二十六

  身心精進不懈息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蜜

  毗梨耶(秦言精進)問曰。如精進。是一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答曰。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主之義法應供給。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故能布施。若爲今世若爲後世。若爲道故布施。不須精進。如持戒者。見爲惡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爲非。或有性善不作諸惡。有人聞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聞持戒因緣故得離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複殺生。如是等即是戒。豈須精進波羅蜜而能行耶。如忍辱中。若罵若打若殺。或畏故不報。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爲求道故默然不報。皆不必須精進波羅蜜乃能忍也。今欲得知諸法實相。行般若波羅蜜故修行禅定。禅定是實智慧之門。是中應勤修精進一心行禅。複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進更得妙勝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倍複力勵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爲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诃般若波羅蜜。是爲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禅定門。禅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散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然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是禅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粗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辦。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盡。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進。如是乃能得禅定智慧。得是二事則衆事皆辦。以是故精進第四。名爲禅定實智慧之根。上叁中雖有精進少故不說。問曰。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願皆得。禅定智慧自然而至。複何用精進波羅蜜爲。答曰。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禅定實智慧及無量諸佛法。若不行精進則不生禅定。禅定不生則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欲求佛道。複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無量寶物則應意皆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及所須之物。釋提婆那民分座與坐。雖有是福然不能得道。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缽而還。後以禅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複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如贊精進偈中說

  有人不惜身  智慧心決定

  如法行精進  所求事無難

  如農失勤修  所收必豐實

  亦如涉遠路  勤則必能達

  若得生天上  及得涅槃樂

  如是之因緣  皆由精進力

  非天非無因  自作故自得

  誰有智慧人  而不自勉勵

  叁界火熾然  譬如大炎火

  有智決斷人  乃能得免離

  以是故佛告  阿難正精進

  如是不懈怠  直至于佛道

  勉強而勤修  穿地能通泉

  精進亦如是  無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  精進不懈者

  無量果必得  此報終不失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于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複次諸大菩薩荷負衆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爲精進。複次一切衆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爲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衆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處。信在根力余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衆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問曰。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衆生。欲滅一切煩惱。皆得如意。雲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燒一切。答曰。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衆生得歡樂。常爲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諸善法不能成辦。以是故增益精進。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諸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複遺余。如偈說

  應得而不得  已得而複失

  既自輕其身  衆人亦不敬

  常處大闇中  無有諸威德

  尊貴智慧法  此事永以失

  聞諸妙道法  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過失  皆由懈怠心

  雖聞增益法  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過罪  皆由懈怠心

  生業不修理  不入于道法

  如是之過失  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棄遠  中人時複近

  下愚爲之沒  如豬樂在溷

  若爲世中人  叁事皆廢失

  欲樂及財利  福德亦複沒

  若爲出家人  則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  名譽二俱失

  如是諸廢失  欲知其所由

  一切諸賊中  無過懈怠賊

  以是衆罪故  懶心不應作

  馬井二比丘  懈怠墜惡道

  雖見佛聞法  猶亦不自免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精進增長。複次觀精進之益。今世後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進。複次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愍衆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複次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既得佛道。于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爲衆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衆生老病死苦。將滅度時以法身。與彌勒菩薩摩诃薩迦葉阿難等。然後入金剛叁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衆生而不舍精進力。複次如阿難。爲諸比丘說七覺意。至精進覺意。佛問阿難。汝說精進覺意耶。阿難言說精進覺意。如是叁問叁答。佛即從坐起告阿難。人能愛樂修行精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利而得增益。如是精進。佛有時說爲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爲欲。發行不住是爲精進。能自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爲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道。複次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度脫衆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衆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又如偏閣崄道若懸繩若乘山羊。此諸惡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隱。今世大得名利。求道精進亦複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願皆得。複次譬如水流能決大石。不放逸心亦複如是。專修方便。常行不廢。能破煩惱諸結使山。複次菩薩有叁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爲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如一小阿蘭若。獨在林中坐禅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屍骨中。歌[仁-二+舞]而來。說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  何以生懈廢

  晝來若不畏  夜複如是來

  是比丘驚怖起坐內自思惟。中夜複睡。是神複現十頭口中出火牙爪如劍眼赤如炎。顧語將從捉此懈怠比丘。此處不應懈怠。何以故爾。是比丘大怖即起思惟。專精念法得阿羅漢道。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能得道果。複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于身四儀坐臥行住常勤精進。甯自失身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滅火而不惜瓶。如仙人師教弟子說偈言

  決定心悅豫  如獲大果報

  如願事得時  乃知此最妙

  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之利。能令精進增益。複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叁塗衆生。我當爲此衆生故。勤修精進早成佛道而度脫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智度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