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叁 ▪第2页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複爲增上生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入正性言義如前說。由此義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諸有情類善根成熟能入見道。是故見道名爲離生。複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爲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入正性言。亦如前說。複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獸[怡-臺+龍]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入正性言亦如前說。複次此中生名顯異生性。能起暴惡諸惑業故。見道舍彼故說離生。余如前說。複次見修所斷諸煩惱聚。展轉相助引無窮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能招無窮生過。是故見道獨謂離生。余如前說。複次異生身中。煩惱惡業極不調順。故說爲生。諸瑜伽師于此淪沒。見道拔彼置聖位中。故名離生。余如前說。複次見所斷惑。猶如根栽。生無窮過。見道永拔。故名離生。余如前說。有余師說。此文應言入正性決定。所以者何。謂于此時從不定聚出入正定聚故。複次行者爾時舍邪定聚所依異生性入正定聚所依見道。是故名爲入正性決定。複次行者爾時舍五同分入八同分。五同分者。謂諸異生所有同分。依彼能造五無間故。八同分者。謂諸聖者。所有同分依彼能得四向果故。彼于爾時舍邪定分入正定分。是故名入正性決定。複次所入見道非邪定聚。故名正性。非不定聚故名決定。有作是言。此聲顯入正性任持。以此尼夜摩聲亦顯任持義故。如牛馬等。所防飤處。任持彼類不令放逸。諸瑜伽師亦複如是。住見道已終不放逸故。說世第一法名入正性任持。譬喻部師作如是說。此聲顯入正性離系。以夜摩聲。亦顯系義尼。謂遮止亦顯離義。一切聖道永離系縛。名尼夜摩。余如前說。聲論者言。此聲顯入正性不往。以夜摩聲亦顯往義尼。謂遮止亦顯不義。諸瑜伽師。得聖道已。畢竟不往不善士趣。是故聖道名尼夜摩。余如前說。或有說者。此文應言入正性如理。一切聖道。與理相應。故名如理。余如前說。複有說者。此文應言從平等位入于正性。平等位即是世第一法時。正性言顯示苦法智忍等。世第一法。能從自位入于見道。故名爲入。問諸平等者。亦正性耶。答此應作順後句。謂諸正性皆是平等。有是平等而非正性。此體即是世第一法。問何故世第一法。是平等非正性耶。答無始時來。心心所法。由諸煩惱惡行倒見所惱亂故成不正直。世第一法。伏除彼故令心心所轉成正直。故名平等。然是有漏有隨眠故不名正性。複次佛及獨覺聲聞種姓。同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余如前說。複次現行等故。說名平等。謂諸行者于此位中。皆一刹那而現行故。複次世第一法。處在中位。如懸稱繩故名平等。如稱稱物繩懸其中。若輕重有偏則低昂不等。世第一法亦複如是。處在聖者異生中間若苦法智忍已生。則偏住聖者品。若增上忍正滅。則偏住異生品。是故唯此是平等位。問爾時猶是異生位攝。何故乃名住平等位。答爾時雖在異生位中。而背異生趣求聖位。故名平等。余則不然。複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有四事等故。名爲平等。一者地等。謂依此地起苦法智忍。即依此地世第一法。二者根等。謂若苦法智忍。與此根相應。世第一法相應亦爾。叁者行相等。謂若此行相苦法智忍。即此行相世第一法。四者所緣等。謂若緣此境起苦法智忍亦即緣此境起世第一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誦名入正性離生。謂諸聖道永滅顛倒故名正性。離隔生故複名離生。謂無始來見修所斷二分煩惱展轉和合。作諸惡事性剛強故說名爲生。見道起已斷彼一分。令彼展轉永乖離故。世第一法爲此一分等無間緣故名爲入。有誦名入正性決定。謂見道位無漏相續。必無余隔故名決定後位不然。余如前說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立名因緣。而未分別在何界系今欲分別。如人言勝已說勝因。而未知彼所居國邑。此亦如是故作斯論。複次爲止他宗差別執故。謂大衆部執。世第一法通欲色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現觀邊諸世俗智。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犢子部執。世第一法通色無色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諸聖道。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化地部執。世第一法通叁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盡智時。所修善根。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法密部執。世第一法通叁界系及不系。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既名世故通叁界系。名第一故亦通不系。即彼部中複有別執。世第一法非叁界系亦非不系。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名第一故非叁界系。以名世故亦非不系。爲止如是他宗別執顯示己宗故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耶。答應言色界系。此即顯示世第一法唯色界系。雖有此言而更應說其所以。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系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系。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系。此中斷製不複現起言。顯示畢竟斷製不起義。以欲界道不能畢竟斷蓋製纏令不複起。是故無有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于彼有。問何故欲界。無有畢竟斷製不起道。而色界有耶。答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離染地。是故無有畢竟斷製不現起道。色界是定地。是修地是離染地。故有此道。複次欲界。不善根強善根弱故無此道。色界善根強無不善根故有此道。複次欲界不善勝因長養。善不爾故。色界善法勝因長養。無不善故。複次欲界不善如主有力。善法如客無勢力故。色界善法如主有力。無不善故。複次欲界不善能斷善根。善不爾故。色界善法斷不善根。無不善故。複次欲界威儀不相敬難如夫妻故。色界威儀共相敬難如母子故。複次欲界威儀無所忌憚。譬如王子與長者子。同囹圄故。色界威儀有所忌憚。譬如王子與執惡子。同囹圄故。複次欲界善根。與欲界惑。必同一縛無力斷彼。如人被縛不能自解況能害他。此亦如是。色界善根與色界惑。有不同縛地有別故。尚能斷自界況不能斷下複次欲界善根必爲欲界愛所染著不能永棄。如人親友雖劣不舍。色界善根。有非色界愛。所染著地有別故。于自界愛尚能永斷。況不能斷下地諸愛。複次以有漏道斷煩惱時。欣修自地厭斷于下。欲界無下可厭斷故。無有能畢竟斷製不起道。色界有下可厭斷故。得有能畢竟斷製不起道。有余師說。此中斷製不起言。顯示暫時斷製不起義。以欲界道尚不能暫時斷蓋製纏令不複起。況能畢竟。是故無有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于彼有如暫時斷製不起。畢竟斷製不起。如是有片無片。有影無影。有隨縛無隨縛。摧枝幹拔根本。伏纏垢害隨眠。應知亦爾。問欲界可無畢竟斷製不起道。豈亦無暫時斷製不起道耶。答雖有此道。而不可信。所以者何。以不堅牢不久住不流注。非增上不相連續。不久隨轉。心于所緣速取速舍。無勝勢力伏諸煩惱。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如池水上有浮萍等。蝦蟆小石投擲其中。雖初暫離後即隨合。如是欲界。雖有暫時斷蓋等道。而不可信。廣說如前。于色界中。非唯有彼畢竟斷製不現起道。而亦有彼暫時斷製不現起道深可保信。所以者何。以彼道堅牢。久住流注增上。相連續久隨轉。心于所緣不速取舍。有勝勢力伏諸煩惱。故能趣入正性離生。如池水上有浮萍等。龍象大石投入其中。經久離散。難可還合。如是色界亦有暫時斷蓋等道。而可保信。廣說如前。是故應知欲界無有斷蓋等道。色界不爾。由此應言世第一法唯色界系。非欲界系。問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故乃言若以欲界道能斷蓋製纏。令欲界纏不複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系等。答世第一法。雖不斷結而此善根勝妙第一。在深遠處。宜應與彼能斷結道。同在一地。是故應以此道證之。複次世第一法。引生見道定與見道同在一地。見道既能斷諸煩惱。故斷結道可爲此證。複次世第一法。既于欲界極生厭患。應與能治欲界惑道。同在一地。故可引彼。證此法有。問若爾世第一法唯應在未至地。唯未至地能斷欲界諸煩惱故。上地應無。答對治有二種。一斷對治。二厭壞對治。未至地。于欲界具二對治。上五地于欲界雖無斷對治。而有厭壞對治故。彼亦有世第一法。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色界六地于欲界惑。皆得具有二種對治。上五地道非不能斷。由未至地先已斷故。雖有斷力而無可斷。譬如六人。同一冤家。而共議言隨于何處。獲者便害。于中一人先獲害之。其余五人雖有害力而無可害。又如六人各持一燈。相與次第入一闇室。初燈入時諸闇皆破。余雖有力無闇可除。又如日光初中後分。無不皆與夜闇相違。日初出時。破闇皆盡。余雖有力無闇可破。如是六地。于欲界惑雖皆能斷。廣說如前。問雲何得知。色界六地。于欲界惑具二對治。彼作是言。依上五地入見道者。于欲界斷分別作證。別起無漏離系得故。若上五地于欲界惑。無斷對治此事應無。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彼于欲界煩惱畢竟。無有能斷者故。誰言彼地有無漏得。于欲界斷分別作證。而複引彼證此義耶。是故前說于理爲善。問因論生論。世第一法。何故不能斷諸煩惱。答世第一法彼于爾時善根微小。法身未長而有威勢。以善根微小法身未長故不能斷惑。有威勢故不爲煩惱之所摧伏。如師子子身小未長而有威勢。以身小未長故不能害獸。有威勢故不爲諸獸之所侵害。或有說言。世第一法唯一刹那故不能斷。問苦法智忍亦一刹那雲何能斷。答苦法智忍。雖一刹那而有相續起故能斷惑。世第一法無如是事故不能斷。有余師言。世第一法。加行道攝故不能斷。要無間道方能斷故。于此義中複有分別。問何緣世第一法。唯在色界系耶。答以彼色界能爲叁道叁地叁根等無間緣。又能引發初法智品次類智品。余界不然。故世第一法唯是色界系。問世第一法何緣定非欲界系耶。答欲界非定界非修界非離染界。要定界修界離染界。乃有世第一法故。複次欲界是卑賤界是粗重界是下劣界。要尊勝界。細輕界。勝妙界。乃有世第一法。複次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便有能緣自性過故。謂彼若是欲界系者。爲緣自性。爲不能緣。若緣自性有違理失。自性不能取自性故。若不能緣便違本論。如後文說。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苦法智忍。遍緣欲界五蘊爲境。此亦應然。是故世第一法。決定非欲界系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叁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9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