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5卷27頁碼:P0001
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七 ▪第2页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識滅。若諸聖者或樂入無色。或樂入淨居。或樂入無余。非想非非想處。極寂靜故心微劣故識不樂住。有說。若處無壞識法。而可得者立爲識住。諸惡趣中有極苦受。第四靜慮。有無想定。無想異熟非想非非想處。有滅盡定。能壞識法故非識住。有說。若處由二事故。發起殊勝異分諸識。令現在前立爲識住。一由定故。二由生故。惡趣。非想非非想處。二事俱無。第四靜慮。雖有定故而無生故。有言。惡趣二事俱無第四靜慮雖有定故而無生故。非想非非想處雖有生故而無定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惡趣等非識住

  問何故四識住中識非識住。七識住中識是識住。答由別因故立四識住。由別因故立七識住。謂若有法識所乘禦。與識俱行親近和合。立四識住。識望于識無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識住中。若法與識爲因爲果。展轉相資立七識住。識望于識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識住中

  九有情居者。如契經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是第二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叁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有色等如前說。有情居者。謂彼所系色受想行識。又是有情所居。所住。所止。生處。故名有情居。有色有情。無想無別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有色等如前說。無想者。彼處長時想等滅故。則由此義名無想有情天。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諸有對想皆隱沒故。于別異想不作意故。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隨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無色有情。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隨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無色有情一切識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隨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無色有情一切無所有處皆超越故。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隨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無色等如前說。一切無所有處皆超越等如余處說

  問何緣惡趣及無想所不攝。廣果天等非有情居。答有作是說。彼亦應立爲有情居。而不立者。是有余說。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是世尊要略而說。然惡趣等攝在此中。謂諸惡趣當知攝在初有情居。無想所不攝。廣果天等當知攝在第五有情居。所以者何。以地同故。有說。若處余樂來居。已居其中。不樂遷動。是處可立爲有情居。諸惡趣中二俱不然。但由業力令往令住。若隨意欲刹那不住故不建立。第四靜慮除無想天。余雖樂來而好遷動。如邊城邑人不樂居。謂彼異生或樂無色。或樂無想。若諸聖者或樂淨居。或趣涅槃。如國邊城恒爲盜賊鄰敵侵故。貴族生財樂轉余處。雖留少分以充鎮守。有諸商人來求資貨。鎮人謂曰。此處多災無以相瞻。商旅鹹曰。此非城邑。如是無想所不攝天。惑業所驅恒樂遷動。故不說彼爲有情居

  已分別叁種自性。今當說雜無雜相。問四識住七識住。爲四攝七。七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色受想行。及非想非非想處。受想行。有七非四。謂人。欲界天。梵衆。極光淨。遍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心。有亦四亦七。謂人。欲界天。梵衆。極光淨。遍淨色受想行。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受想行。有非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非想非非想處心。此中所以如前廣說。問四識住九有情居。爲四攝九。九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色受想行。有九非四。謂人。欲界天梵衆。極光淨。遍淨。無想天。四無色心。有亦四亦九。謂人。欲界天。梵衆。極光淨。遍淨。無想天。色受想行。及四無色。受想行。有非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心。此中所以亦如前說。問七識住九有情居。爲七攝九。九攝七耶。答九攝七。非七攝九。何所不攝。答二處。謂無想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此中所以亦如前說

  問世尊何故。于無想天。及有頂天多說爲處。答有諸外道。執此二處以爲解脫。佛爲遮彼說爲生處。有說。外道執此二處爲最寂靜。佛說爲處。明是喧動而非寂靜。是界趣生流轉處故。有說。外道執此二處。是真解脫永無退還。故佛說彼是退還處。非真解脫。謂從非想非非想處沒。多生下地。無想天沒必生欲界。有說。彼二天壽量長遠。外道多執爲真涅槃。謂無想天于唯異生。生處壽量最遠。非想非非想天于一切生處壽量最遠。故佛說彼是無常處。有作是說。九有情居。世尊皆以二名宣說。于其七種作二名說。謂名識住及有情居。于余二種亦二名說。謂名爲處及有情居。有余師說。佛以識住與有情居展轉相攝。余不盡者唯有二處。不應異釋。空無邊等亦名處故。有說。生處精勤果中此居後邊故。說名處。謂唯異生生處精勤果。中無想天爲後邊。一切生處精勤果中。有頂天爲後邊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一

  有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爲幾緣。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複次欲止說因緣法。及去來世非實有者。意顯諸因緣去來實有故作斯論。此中有執受大種者。謂現在刹那有情數攝。心心所法所執受大種。無執受大種者。謂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分有情數攝。並叁世一切非情數攝所有大種。是謂此處略毗婆沙

  有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然有差別。謂一果者。異類相望爲因。增上。非一果者。但一增上。有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有執受大種。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無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大種。與過去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有情數大種。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過去非有情數大種。與過去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現在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過去未來有情數大種。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未來有情數大種。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未來非有情數大種。與未來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現在非有情數大種。與現在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非有情數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無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余無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但一增上。已說大種當說所造。所造亦二。謂有執受及無執受。現在刹那有情數攝。心心所法所執受者。是有執受。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分有情數攝叁世一切非情數攝。是無執受。是謂此處略毗婆沙。有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爲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無因者。有對所造色展轉相望非俱有因故。有執受所造色。與無執受所造色。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有執受所造色。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無執受所造色。與無執受所造色。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叁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所造色。與過去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叁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

  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過去非有情數所造色。與過去未來現在非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未來有情數所造色。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異熟。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與一切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現在非有情數所造色。與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與余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爲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余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叁十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