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六十一 ▪第3页
第六十一 / 彌勒菩薩說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此叁種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複有叁人。一者有人貪染而食。愛著饕餐乃至耽湎。不見過患不知出離。二者有人思擇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餐吞吸迷悶堅住耽湎。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于此食未斷未知。叁者有人思擇而食。不生貪染。廣說乃至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又于此食已斷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複依施物說有叁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與觸。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無妙觸。叁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與觸。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施田說有叁人。一者有人于愛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貧苦田而行惠施。叁者有人于具功德最勝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複有差別。施于所愛名爲下士。施于有恩名爲中士。施于貧苦具德勝田名爲上士。又依施心說有叁人。一者有人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淨。惠施已後尋複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追悔。叁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無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複于受持戒福業事。建立叁人。一者有人但離一分。非一切時常能遠離。唯自遠離不勸他離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離一切分一切時離。唯自遠離不勸他人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中士。叁者有人一切俱現。是名上士。又于受持禁戒處所。建立叁人。一者有人住惡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叁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于受持戒心。建立叁人。一者有人爲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爲生天故受持禁戒。叁者有人爲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于受持別解脫律儀。說有叁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儀。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儀。叁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于受持苾刍律儀。說有叁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無受隨法諸學處支。亦無隨護他人心支。亦無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二者有人成前叁支。無後一支。叁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唯成別解脫律儀。二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律儀。叁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無漏叁種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叁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複依修習思惟方便。建立叁人。一者有人唯得勵力運轉思惟。二者有人有間運轉。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叁者有人已得成就任運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別故。建立叁人。一者有人已得內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得內心奢摩他定。叁者有人俱得二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尋有伺叁摩地。二者有人已得無尋唯伺叁摩地。叁者有人已得無尋無伺叁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別。建立叁人。一者有人住染汙靜慮。二者有人住世間清淨靜慮。叁者有人住無漏靜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4目十有情等雜經(八複次)
複次有十種有情衆。于十種法愛樂喜悅。何等十法。一壽。二色。叁財。四友。五戒。六聞。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何等名爲有情十衆一傍生。二母邑。叁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聞爲命者。七入證者。八尋思者。九勤苦者。十棄身者
複次聽聞正法者。略有六種煩惱過失。謂憍慢過失。不欲過失。不信過失。身心損惱過失。散亂過失。迷惑過失。由如是等諸過失故。不能恭敬殷重聽法。廣說如經。散亂煩惱過失複有二種。謂說時散亂。說已散亂。迷惑者。謂顛倒
複次煩惱發業略有叁種。一相應發。二親生發。叁增上發。引余煩惱而發起故
複次非所愛法略有六種。一怨敵。二疾病。叁不可愛境。四生等諸苦。五苦辛良藥。六非串習善。前四應遠離。後二應修習複次受用諸欲略有五種。一領納受用。二攝喜受用。叁尋思受用。四貪彼受用。五攝自受用
複次諸欲過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苦多過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緣相。叁雜染受用勝因緣相。四墮諸惡趣苦因緣相。五尋思擾亂苦因緣相。六受用磨滅勝因緣相。七喪身磨滅勝因緣相。八能障善法勝因緣相
複次諸欲因緣略有六種變壞。一他所逼切變壞。二諸界互違變壞。叁所愛有情變壞。四身變壞。五心變壞。六無常變壞。複次當知諸欲由五種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衆多相似法故。二由雜穢相似法故。叁由養育衆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竄相似法故。五由險難相似法故。
3章有尋有伺等叁地決擇總結
我已略說有尋有伺等叁地決擇。其中處處余決擇文。更不複現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師地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0】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