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十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分此答。爲兩段。第一舉問求答。第二正答也。答中又有二別。一略二廣也。此即大分中之第一。舉問求答也

  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

  案。智秀曰。此下正答中。第一略門也。有兩翻。此第一直答

  迦葉我于往昔護法因緣(至)是金剛身常住不壞

  案。僧亮曰。護法法全。是故感得身不可壞也。智秀曰。此第二自舉往昔。略爲證也

  善男子護持正法者(至)守護持戒清淨比丘

  案。寶亮曰。下文顯出家之人。有叁品。在家之人。蠲去下品。唯出中上也。若不受五戒。而忘身護法。令法得通者。此實大勇猛也。出家通法之人。所以應與護法白衣持刀杖者俱者。此就末世之中爲論耳。智秀曰。此下第二廣門也。有叁翻。第一明在家人護法。第二引證。第叁明出家之人。護法之法也。從此訖非持戒者。得如是名。第一辨在家之人護法。有二翻。第一正明護法。第二迦葉難也。此即第一翻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當知是輩是禿居士

  案。僧亮曰。與刀仗者俱。律有誠製。不名清淨。故須問也。僧宗曰。向列叁章門。今欲廣釋護法之相。先假執聲聞教中。唯以獨靜爲上。今佛釋此非上。以護法爲勝也。智秀曰。此下第二翻也。爲難之辭。雖在比丘。而實爲顯在家之人。護法之法

  佛告迦葉莫作是語言禿居士

  案。僧亮曰。此下舉叁種比丘。前出中品。次出上品。後出下品也

  若有比丘隨所至處(至)當知是人無所能爲

  案。僧亮曰。此舉中品比丘也。寶亮曰。昔以持律爲上品。今雲是中品者。以其不能廣利于物。自守而已故也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至)如法治之驅令還俗

  案。僧亮曰。舉上品比丘也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至)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案。僧亮曰。舉下品比丘。即結正破戒者也

  善男子過去久遠無量無邊(至)奴婢牛羊非法之物

  案。智秀曰。此第二引證。有兩章。前引證。後領解也。明駿案。此下引證。有七段。一證弘法比丘。必須強力者爲護也。二證世有惡人。必能遮遏弘通之道也。叁舉在家護法之至也。四顯弘贊二人之果報也。五會古今。六迦葉領解。七佛述勸也。此即第一。出通法比丘之緣起也

  爾時多有破戒比丘(至)執持刀杖逼是法師

  明駿案。第二舉惡人。遏弘法者之緣起也

  是時國王名曰有德(至)此身當爲無量法器

  明駿案。第叁顯護法之人

  王于是時得聞法已(至)應當如是受持擁護

  案。僧宗曰。六卷泥洹雲。王爲第二弟子。覺德爲第一弟子。而此言王第一者。蓋以先生彼國故耳。明駿案。第四顯弘護法者。道俗二人之果報也

  迦葉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至)成就法身不可壞身

  明駿案。第五會古今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身猶如畫石

  明駿案。第六領解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以是因緣(至)刀劍器杖侍衛法師

  明駿案。第七印述勸護法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諸比丘(至)爲是持戒爲是破戒

  案。僧亮曰。上以不受五戒。名優婆塞。以功補德。若爾者。何必受戒。而名比丘。是故問言有師無師。以定之也。爲持爲犯者。有師則有戒。亦可以功補過。次問爲特爲犯也。法瑤曰。隨逐守護。迹似破戒。恐無人師之德。欲明此人持戒之德不虧。可師之道逾盛。是以迦葉發斯問也。僧宗曰。此中有二問。初問有師仁之德不耶。二問爲持戒破戒耶。昔教比丘。不得與器仗者俱遊。故有問也。寶亮曰。所以複有此問者。向雖辨今昔兩教之異。又明弘法之處。今先審其位。後明其處也。智秀曰。此下第叁明出家之人。護法之方也。有兩別。前開兩翻問答。後領解贊述也。前兩翻問答者。第一舉非以顯是。第二開製也。此將明非以顯是。故迦葉發問

  佛告迦葉莫謂是等(至)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案。僧宗曰。先答後問也。末世惡人。壞亂法者。爲治此人。故應須與持仗者俱。此乃大士之行。非謂破戒者也。智秀曰。正舉非以顯是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遊行村落城邑教化

  案。智秀曰。第二翻開製也。願聞開製。所以發問

  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人(至)即得名爲第一持戒

  案。僧宗曰。不應斷命者。事在通法也。又一解不須起斷命之意。必是大士。審見機緣。此所不論也。智秀曰。開與持杖者俱行。以通法故也

  迦葉夫護法者謂具正見(至)其心弘廣譬如大海

  案。法瑤曰。明護法比丘。有人師之德。可爲師道。故曰爲護法之師。持律之師。及以經師。此叁各有師道。經有誠文也。僧宗曰。此答前問有師仁之德爲無耶。今雲。具正見于內。則化流于外。此乃師德著矣。智秀曰。此下凡以叁複次釋前問也。初明護法之方。次明能治破戒。後明善解律相。此即第一正顯師德也

  迦葉若有比丘以利養故(至)是名護法無上大師

  案。僧宗曰。此第四段也。上明通經。此明通律也。寶亮曰。此顯流通處也。雜僧者。以善惡無作。共成此人。故名爲雜。但自持戒。不知他事。名愚癡也。清淨者。以二緣難壞。一則不求名。二則不違法律也。雜僧可壞。亦有二緣。一則爲名利故。研精所受。二者若遇善友。亦能壞惡。而從善也。舉此二衆。明力能降伏。下出五法。爲降伏之方法也

  善持律者爲欲調伏(至)若是律者則便證知

  案。寶亮曰。此出五法也

  雲何調衆生故若諸菩薩(至)如來亦爾不可思議

  案。僧宗曰。具此五德。調二種人也。善解一字者。于一一字中。善解言旨也。又釋善解滿字也。尋此文旨。應雲善解一律字也。寶亮曰。五法者。一者調伏衆生。二者知輕。叁者知重。四者非律不證。五者是律應證也。隨機而化。不憚形迹。是調衆生也。知四重是知重也。止此知重。非善知也。若知諸篇之中。有重心者。是名知重。從知第二篇以下。是名知輕。亦如知重類也。非律不證者。若是違律所應製者。則應製之。不同用也。是律應證者。能依經律而行。則便贊歎勸誘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于鏡中見諸色像

  案。智秀曰。此第二別也。有兩翻。前迦葉。領旨弘化。後佛贊勸也

  名字功德品第六

  案。僧亮曰。此經以常住爲體。上說壽命金剛之身。及其二因。今說經名字。及流通究竟略說也。法瑤曰。從此入四相品訖善解因緣竟答此問也。上明長壽金剛。是經之極致。爲彼行者。修習此經。得其深旨。備乎四德。自正正他。是則能到經彼岸也。僧宗曰。此答第四問也。經之宗要。其唯因果圓極之法。叁德爲體。但解脫名義。不異昔日。異在二德耳。上來已明法身般若。兼明其因。因果既彰。則則經體已足。故結其名題。明流通也。言名字者。爲經題立名耳。下文言名大般涅槃也。智秀曰。夫道流千載。非名不傳。須結名字。遠聞爲益也。應言。雲何爲經作名字。使受持者。得到彼岸耶。大分爲叁段。第一歎經功德。第二舉問求答。第叁迦葉領解也。明駿案。明般若。即慧命無窮。辨法身。則金剛不壞。以顯兩德也。今此一問。正辨解脫也。而言雲何于此經。究竟到彼岸者。以能究竟解因之縛。脫果之累。故得到彼至極之岸也。于此經者。即是請經名也。涅槃彼音。此無以譯。以解脫無累滅度等名。訓釋而已。非含衆德也。今昔之異。但以法身般若爲別耳。至于解脫之義。終在涅槃。昔爲滅煩惱舍身智。置此名也。今日以此名。爲經之號。故言雲何于此經。究竟至彼岸也。下答雲。降伏一切諸結煩惱。及諸魔性。然後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故知以涅槃爲經名。義在解脫。因辨解脫。以請經名也。此中有四問。問解脫。問經名。問經力。問流通也

  爾時如來複告迦葉(至)文字章句所有功德

  案。僧亮曰。文字所表理也。法瑤曰。經之宗致。極于金剛長壽者也。是則說經大體。粗略已訖。是以命迦葉。囑累此經。令受持也。僧宗曰。以文理勝故。有大功德也。善受持者。不必領受所持。持使不失。但在所弘通。化傳不絕者也。即是因經解脫。到彼岸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所得功德我今當說

  案。僧宗曰。經所明理。窮源盡性。即是經之究竟也。人能于受持讀誦。自行化人。終成大覺。即是人之究竟也。是故此品。及四相品。並明流通。同答此第四問也。明駿案。答經力有二種。此先舉因中得經力也。下以雲何未發心等四問廣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菩薩摩诃薩雲何奉持

  案。僧亮曰。將欲依名以辨德也。法瑤曰。迦葉奉被囑累。未識經名受持方法。此是說經竟。致問之常宜也。明駿案。前偈中語漫。今別標二問也。乃應舉四。蓋其一隅耳。二問者。問流通。問經名也

  佛告迦葉是經名爲(至)汝善谛聽我今當說

  案。僧亮曰。無經不備此七義。所以略第四獨法而益。金剛寶藏者。余經說理未周。不得稱滿足也。僧宗曰。上中下。蓋總束是一事耳。義味深[遽-虍+穴]者。此偏歎理也。其文亦善。此偏歎教也。純備者。法華經言。純一也。成實論言。獨法也。若依昔教釋。純修者。明佛教不與外道說同。而此經兼明。不雜小乘也。具足者。言佛法經教。不如外道待五種經也。于一偈中。其義具足。如諸惡莫作一偈。即具止行二善。此經一偈亦爾。如雪山羅刹所說。即備常無常二義也。清淨者。謂此經理。居萬累之表也。梵行者。言此經文理。能生人梵行也。金剛寶藏無缺者。此圓教所明。圓果涅槃。備一切德。不同孤滅解脫。猶如寶器藏也。將辨異昔偏教。是故有此第八歎也。寶亮曰。唯此經獨有此八也。上中下語。合爲一善。欲明涅槃。于諸法中。最上勝故。名爲上語也。十地無漏法。爲中語也。說生死苦無常。乃至正因性。爲下語也。若說此叁語。盡不乖法。則名爲善也義味深邃者。第二善。偏就理而談也。叁雲其文亦善者。亦偏就理上之文明善也。第四純備善者。語乘體滿足也。昔法華所辨乘果。由是無常。即是果乘不備也。因中既無解常之智。故因乘不滿也。唯此經體。明因果足。故言純備也。第五具足善有。此就因果中。爲具足也。與前善無異。正是逐義目爲名。故分之爲二善也。第六清淨善者。此經理教真正。于因果中。俱能忘相。故曰清淨也。第七梵行善者。此就學者爲語。若能稱此理而行。便能生行人淨心。故曰梵行也。第八金剛寶藏者。此就涅槃之體。總衆德作名也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爲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

  案。僧亮曰。譬衆善所集。衆惡盡也。智秀曰。文略也。應雲所言大涅槃者名常也

  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及諸魔性者。謂煩惱及天魔也。放舍身命者。謂陰魔死魔也。法瑤曰。下有八義釋所以名爲大涅槃也。降伏煩惱。明得解脫。放舍身命。明滅化身得法身。能伏煩惱。能放舍身命。即是般若。不得別說。可謂住此叁事。爲大涅槃也。僧宗曰。此偏歎理也明駿案。答解脫有兩處。此舉無累義

  善男子又如醫師有一秘方(至)是故名爲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無疾不治。所以稱攝一切方也。常樂善法。一切義備。前但說有叁。未盡其理。今明涅槃。無義不苞。豈唯法身般若解脫而已乎。僧宗曰。此偏歎教也。明駿案。答流通法。有兩處。出其一也

  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至)能令衆生度諸有流

  案。僧亮曰。經亦互有長短。學者常悕同異。此經無理不備。故希望永息。法瑤曰。比之衆經。可名爲大矣

  善男子如諸迹中(至)于諸經叁昧最爲第一

  案。法瑤曰。前明二經生智優劣。此言叁昧諸定。亦複然也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爲勝此經如是諸經中勝

  案。法瑤曰。此明福田生善之義。勝乎衆經

  善男子如諸藥中醍醐第一(至)是大涅槃爲最第一

  案。僧亮曰。欣常保命者。聞說涅槃生熱也。法瑤曰。明此經滅惡。勝乎衆典

  善男子譬如恬蘇八味具足(至)是故名爲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證上具足義也。法瑤曰。衆經所無。在乎此地。明駿案。猶是答解脫問。此舉到彼岸義也。下四相品末。釋解脫。以廣之也

  若諸菩薩摩诃薩安住是中(至)是故名爲大般涅槃

  案。法瑤曰。此明應感無方。示現自在。大之極也。明駿案。猶是答經力問。此舉果地得益也。下以船師等叁問。廣之

  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至)如來常住法僧亦然

  案。法瑤曰。此釋奉持義也。後四相品。明修行經教。亦奉持義也。明駿案。答流通之法也。下以四相品。廣之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盲無慧眼無明所[雨/複]

  案。智秀曰。迦葉領旨贊歎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