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十八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案。僧亮曰。叁界我斷。乃可說我。僧宗曰。重倒若除。治道亦謝也

  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

  案。道生曰。無我之教。非物所嗜。爲苦味也。僧亮曰。無常無我。濫及法身。有名無實。譬以外塗。僧宗曰。應雲醫以藥塗乳。而雲母自塗者。取善養之義便也。又釋爲表母之與醫。無異體也

  語其兒言我乳毒塗不可複觸

  案。僧亮曰。愛染名觸。身皆無常。不可愛染也

  其兒渴乏欲得母乳聞乳毒氣便遠舍去

  案。僧亮曰。厭患身苦。求無爲之樂。聞佛無常。志不求也。法瑤曰。須常住乳故。譬之以渴。此就理爲言也。起無我故。背我教而不受。譬之舍去也。此言情也。僧宗曰。計常之習既久。時複欲起。如渴乏也。常名本自于佛。雖是倒執。猶從佛得故。言母乳也。但偏教之切轉明。倒心欲起不得。喻之舍去也。又釋雖聞偏教之旨。如有歸真之理。而偏教既切。圓解不得時發。如聞氣故舍去也

  至其藥消

  案。僧亮曰。邪我既斷。便是可說真我時也。僧宗曰。第四譬說圓教也

  母乃洗乳喚子與之

  案。道生曰。今說常我。判二教之分明也。僧亮曰。是可說之機。即爲喚子之義也。法瑤曰。常教既興。無複濫佛之惑。義如洗乳也。寶亮曰。诠常之教如水。所诠之理如乳。義洗也

  是時小兒雖複饑渴先聞毒氣是故不來

  案。僧亮曰。執先偏教。不信後說也。僧宗曰。具如開宗所說

  母複語言爲汝服藥(至)汝便可來飲乳無苦

  案。僧亮曰。如新舊醫譬也。僧宗曰。第五譬。重顯今昔之旨也

  其兒聞已漸漸還飲

  案。法瑤曰。頂奉今說。無複昔執之謬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爲度一切(至)爲除世間諸妄見故

  案。僧亮曰。叁界虛妄。計之爲我。是名妄見也

  示現出過世間法故

  案。僧亮曰。識其虛妄。即出世間也

  複示世間計我虛妄非真實故

  案。僧亮曰。釋初句麻米之我。理中所無也

  修無我法清淨身故

  案。僧亮曰。釋第二句也。僧宗曰。上來至此。略合蘇乳等叁種藥譬也

  譬如女人爲其子故(至)說言諸法悉無有我

  案。僧宗曰。重舉第叁譬。又合也

  如彼女人淨洗乳已而喚其子欲令還服

  案。僧亮曰。舉第四譬也

  我今亦爾說如來藏是故比丘不應生怖

  案。僧宗曰。合洗乳譬

  如彼小兒聞母喚已漸還飲乳

  案。僧宗曰。舉第五譬

  比丘亦爾應自分別如來秘藏不得不有

  案。僧宗曰。合從教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實無有我

  案。僧亮曰。上說衆生有我。我即佛性。夫有有二種。現在有。當來有也。而有義未分。須以十一事爲難。以難現在之有。成當有之旨也。法瑤曰。家中寶藏。以譬衆生有大明真我。在其中中矣。迦葉知衆有疑。乃設難雲。便應已有果性之用

  何以故嬰兒生時無所知曉(至)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案。僧亮曰。皆責現用也。僧宗曰。我以自在爲義。而嬰兒無知。無有照用。是知無我也

  若定有我受生已後(至)是常住者應無壞相

  案。僧宗曰。自在者。不應無常也

  若無壞相雲何而有刹利(至)定知佛性非是常法

  案。僧宗曰。舉報不等。以證無自在也

  若言佛性定是常者(至)妄言绮語貪恚邪見

  案。僧宗曰。明因不正。故知無我也

  若我性常何故酒後荒醉迷亂

  案。僧宗曰。前句明若有我者。不應內心起惡。此句明若有我者。不應隨外緣所轉也

  若我性常盲應見色聾應聞聲痖應能語拘癖能行

  案。僧宗曰。前明不應因中造惡。此明不應受此惡果

  若我性常不應避于火坑大水毒藥刀劍惡人禽獸

  案。僧宗曰。若有所畏。豈謂自在耶

  若我常者本所更事(至)我曾何處見是人耶

  案。僧宗曰。有我則常憶。豈應忘耶

  若我常者則不應有老少盛衰憶念往事

  案。僧宗曰。前諸句悉據心。此一句舉色也。若自在必常。心雲何而忘也。色雲何而變也

  若我常者止住何處爲在涕唾青黃赤白諸色中耶

  案。僧亮曰。上來窮撿理極。今責住處。若不偏在一方。便應遍在衆處。此先一一處。以撿其無也

  若我常者應遍身中(至)若斷身時我亦應斷

  案。僧宗曰。偏在之無。事已如上。假令遍有。則同麻米。豈曰自在。複雲常耶

  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至)其人眉間有金剛珠

  案。道生曰。明非不有。而非己有也。以智慧之額。致真我之珠也。僧亮曰。答難也。明佛性雖有。于見者成解。不見者成惑。不可言有。故便責現用也。如彼眉珠。顯則嚴身。隱則成病。不可以珠在身故。常責其好。此總答諸難。下更別有譬也。王譬佛。力士譬行人。珠譬解也。佛說因果之性。聞者受解。解圓可責。如在眉間也。法瑤曰。信解佛性中道不偏。猶如眉間之處中也。信知佛性。必爲己用。猶彼眉間有此珠也。僧宗曰。此譬意明非無常性。但爲惑所映。不得現用。不可以現在未用。便令都無也。此譬有五重意也。第一明過去曾禀圓解。第二明生死流轉。遂失本解。第叁明雖失本解。善力所感。聖則出世。說偏教也。第四明常機始發。爲說圓教。第五重爲解釋。然後乃信也。旨要所歸取。第二失解起惑譬也。明惑滯生死。障于慧目。不得現用。不可言永無也。王家者。家謂處也。言佛化所被之所也。力士以伏強敵。故稱大也。所化行人。終摧大惡。如力士也。金剛珠者。明中道信解。能破顛倒。譬之金剛也。寶亮曰。譬有四意。第一生解譬。第二失解譬。第叁後佛出世。說偏教也。第四說圓教也。珠者。通取因果六行理解。合爲譬也。智秀曰。分此譬爲二段。始說憂愁啼哭。明其先解而後失。次從慰喻力士。訖譬。明後佛重說。還得解也。前段中有兩階。此即第一。正明昔日得理解中道信心時也

  與余力士較力相撲

  案。僧亮曰。邪我于正解。爲余也。正解未堅。而與強邪诤辨。喻之較力也。僧宗曰。此第二失解譬。明解微見淺。而起重惑。經離生死也。豈得聞有。而便使現用。現用既無。便謂永失耶。余力士者。喻無明心也。解有摧惑之義。取譬力士。惑有過解之工。亦稱力士也。較力者。聞慧未明。而我心時動。解惑相交。喻如較力也。智秀曰。相撲者。互有倚伏之喻也

  而彼力士以頭觸之

  案。道生曰。無明爲衆結之首也。僧亮曰。我見是衆結之首。故雲以頭觸之也。僧宗曰。圓解以正信爲首。邪心以不信爲頭。信爲不信所侵。如二首相觸之

  其額上珠尋沒膚中

  案。僧亮曰。受屈于邪。言謂之沒也。有名無實。譬之膚也。法瑤曰。正信微淺。不能自固。遂同說耶見也。僧宗曰。信爲不信所陵。圓解則隱也。寶亮曰。佛弟子。以相心說無相。理既無相。幽而難顯。外道以相心說相。理則易安。經生死久。遂失本解。逐彼邪計故。言沒膚中也。道慧記曰。所以言膚中者。明非永失。尋發不久也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案。僧亮曰。以邪我爲真。不覺失真我也。法瑤曰。以耶惑之首。壞正信之額。正信既破。豈知有佛性耶。雖不知有。而至理孱然。如珠沒皮中也。僧宗曰。既超橫常之見。則失本所解也。若識常在果。則安得其地。便有所在。既乖其所解。心無常故。雲不知所在也。寶亮曰。得失之理。既非所悟。故雲都不自知也

  其處有瘡

  案。僧亮曰。以失真我。而成惑倒。倒致生死之苦也。法瑤曰。破正信故。有不信之瘡也

  即命良醫欲自療治

  案。僧亮曰。生死苦切。解緣還感。悟時已至。機來扣聖。命醫之義也。僧宗曰。第叁譬也。應感道交。有召命之義也。寶亮曰。衆生有善有苦。二緣感佛見佛。則能滅苦。故言療治

  時有明醫善知方藥

  案。僧亮曰。醫譬佛也。善除八倒。譬知方藥也。僧宗曰。即釋迦治惑病。故稱醫。了達經教之方。妙窮淵旨之藥

  即知是瘡因珠入體

  案。僧亮曰。緣失解成惑。致有生死也。僧宗曰。醫見瘡故。知因入體。佛見衆生流轉五道。知由橫起妄常之計。失于本解也

  是珠入皮即便停住

  案。僧亮曰。知非久失。故曰停住。法瑤曰。佛性之理。終爲心用。雖複暫爲煩惱所隱。如珠在皮中出不久也。僧宗曰圓解之理。無時暫絕。乃可事有廢興。其理常存。如停住也。寶亮曰。雖複失解于當時。而本機猶不喪也

  是時良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爲何所在

  案。道生曰。爲說無我。即是表有真我也。僧亮曰。知其不覺失本真我。譬問其所也。法瑤曰。爲說無我時也。僧宗曰。說偏教也。橫計常見。爲失之矣。但常我同失。失名不顯。如來出世。爲說偏教。奪其邪我。推求所計。知其爲謬。失義始彰。如彼力士失珠。雖久不自覺知。醫問乃知也。寶亮曰。所以爲說無常意。欲申其本解。喻如彼問本珠何在

  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

  案。道生曰。不覺失時。聞問乃驚。以漫說謂失。答雲如此耶

  是珠今者爲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

  案。道生曰。即謂失之。應求所在。遂謂不存。以爲幻化也。僧亮曰。推折五陰。無所得也。化者。計一切法皆空也。啼哭者。悟一切法。唯是八苦也。法瑤曰。學無我觀深故。乃至謂不知真我所在也。智秀曰。雖聞偏教。一往未伏。譬驚答也。終信今旨義。言我珠。乃無去耶

  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

  案。道生曰。以其遂謂不存。乃說我以悟之。既理顯身中。亦是語知顯也。僧亮曰。第二譬也。法有不空。亦有常我。不如所見一切苦也。僧宗曰。第四譬也。依教而行。已斷重倒。今常機且發。解釋佛果。所以爲常。此是物情所安。如慰問也。寶亮曰。此下第四。譬衆生根熟。堪聞常住。即涅槃經教。爲慰喻之辭也

  汝因鬥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裹影現于外

  案。僧亮曰。今日之說也。明先時之解。重惑暫迷。昔緣潛發。譬影現于外也。僧宗曰。雖複失解。而理不亡。當時雖複爲惑所隱。然其一念之力。必力必牽極果。冥相感召。不得相無。如珠雖在皮裹。而影顯于外也

  汝等鬥時嗔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

  案。僧亮曰。謂常解之因猶存。悟在今日。自不知耳。寶亮曰。起惑失解。爲毒重故。不自知也

  是時力士不信醫言(至)汝今雲何欺诳于我

  案。道生曰。執失不信今說也。僧亮曰。皮裏淺近譬現在也。現在有爲。唯苦不淨。豈見佛性用耶。筋裹深遠。以譬未來。以不可見故。明其無也。法瑤曰。佛性清淨。若在頌惱之中。則不容爾。若在善中。未有善時。則無佛性。不應可見也。僧宗曰。近是迦葉十一翻難也。寶亮曰。不異前新舊醫譬中。諸比丘不信常之辭

  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

  案。道生曰。智慧之鏡。從佛而得。如醫執也。僧亮曰。鏡以表像。譬圓教也。面有雙目。以譬二慧。性在文中。顯現了了。如有眼之人照鏡中之像也。法瑤曰。唯一往于言。未能即信。若得真解之鏡。乃證知也。解從佛得。如醫執鏡也。僧宗曰。第五譬也。珠雖映徹。皮[雨/複]不知。要須淨鏡。照之乃見。將明言以诠理。理由言顯。如珠現于鏡中也。寶亮曰。鏡即涅槃教也。面譬衆生心也。明駿案。鏡即指此譬也。面譬信也。理之與解。左右爲喻。同譬珠也。雖未在已。而信解可得。既因譬獲悟。如面睹明鏡。分明見影。此譬是佛所說。故言醫執鏡也

  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

  案。法瑤曰。受教之徒。聞見佛性。方生信解。身中乃有此之勝理。生奇特想也。僧宗曰。解生意表。如驚也。貴重所悟。奇特想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亦複如是(至)唯有佛性皆不能見

  案。僧宗曰。合失解譬也

  而爲貪淫嗔恚愚癡(至)愚癡[雨/複]心不知佛性

  案。僧亮曰。合初譬也。僧宗曰。合其處有瘡也。[雨/複]心者。合都不自知。是珠所在也

  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至)況複能知有我真性

  案。僧亮曰。合第二譬也。僧宗曰。修學無我者。合上乃無去耶。不知我真性者。更合第二譬也。不知無我處者。還道偏執。所修空觀。非就善友。習學所得。故非善解也

  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衆生(至)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案。僧亮曰。合第叁譬也。僧宗曰。合第五執鏡譬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