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十四

  

卷第二十四

  (大衆問品第十七)

  釋本有今無偈 釋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義 釋栴陀羅得受記義 出佛自受純陀供以化佛受大衆供事 佛說十叁偈謂假 使烏鸱同一樹義

  菩薩品之第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至)重爲分別令得除斷

  案。僧亮曰。次答叁乘若無性。雲何而得說也。上再說因果經體已同。屢勸修行。而未明修法。將說五行。而是修本。更以十問。釋疑勸信。所以然者。經之因果。理致幽遠。純陀先知。時衆猶故有疑。文殊知疑。而不能決。更以事問也。疑謂。從緣得法。皆是無性。叁乘成果。皆從緣得。若佛是常。二乘亦常。二乘無常。佛亦無常。故雲無差別也。若二乘是常者。雲何樂實未生。而名爲受樂耶。僧宗曰。從此訖最勝無上道。悉爲廣歎也。經之爲益。不出因果。前七問中。四問因益。叁問果益。一周明義。因果兩益。竟于前文。此下文殊。騰純陀疑。以爲廣歎。以得解者。由此經也。寶亮曰。純陀所疑。與迦葉所問。意同而辭異也

  佛言善男子雲何疑心(至)聲聞緣覺無有差別

  案。法瑤曰。上明叁寶。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似非常住。致生疑惑。是以純陀。示同有疑。文殊申述。扣發大聖也。將顯叁乘佛性。同歸一致。是以叁寶。可得而不滅。如其不爾。是則叁乘無性。豈同湛然也。僧宗曰。疑謂。本無今有。無常法。如來既是本無今有。就事而求。應是無常。而開宗言常。是故疑也。又迦葉上問叁乘無性。便是應無。如其有性。則應見用。二大士之言。辭異有同。佛下引偈。以答兩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案。僧亮曰。本有今無者。本有煩惱。而無涅槃也。本無今有者。本無般若。而有煩惱也。若謂佛叁世。皆有煩惱者。無有是處也。是故緣雖同。而所以爲異也。有煩惱故無常。無煩惱故有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案。僧亮曰。迦葉爲請法之主。以上義隱。須明問以廣之也

  佛言善男子谛聽谛聽(至)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案。僧亮曰。長者譬先佛也。牛譬行人。色異譬叁乘也。一人譬今佛也。叁乘成佛。報先佛之恩。如祠祀也。得大涅槃一器也。色白譬我樂淨也。尋便驚怪。至皆同一色。將釋所由。假爲驚辭。怪因異而果一也。是人思惟者。謂八萬行因果不應異也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

  案。僧亮曰。合前而乳色一

  而諸衆生言佛菩薩(至)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案。僧亮曰。合先怪而後悟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礦(至)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案。法瑤曰。前譬明緣因佛性同耳。此明正因果佛性也。明叁乘同有此性。修道斷結。陶冶成佛。此理非是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說者多有過咎

  案。僧亮曰。將問差別。先難無差。謂因亦是有。果亦是有。有義不異。有何差別。衆生有性。似如己有。致此難也

  若諸衆生皆有佛性(至)如來涅槃而不般涅槃

  案。僧亮曰。謂若是先有。得便應同。不應有異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至)大般涅槃名爲善有

  案。僧亮曰。唯佛乃得。故非先有也。若非先有。則二難俱釋也。名爲有者。有爲不善也。叁事無爲。名爲善有也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至)出現于世開示叁乘

  案。僧亮曰。唯佛具善有耳。非佛得者。非善有也。乃有一佛者。善有難成。曠劫乃就也。開示叁乘者。叁非實有。非先究竟也。法瑤曰。此明二乘不得涅槃義也。涅槃若極。菩薩近之。無佛之世。尚無得者。況二乘耶。而雲二乘得者。是不實也。僧宗曰。根有大小。悉有廣狹。世無大心衆生。爲說常果。令作佛者。非無權說二乘得二滅也。以其志小。權說引接。得知虛果未極。何容責使同佛涅槃耶。又釋若世間。都無作佛理者。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理既不爾。故知二乘權設小果。何得同佛耶。無量劫乃有佛出者。釋上句也。謂圓解難固。常倒易生。無善感佛。不得恒現。善機希有。所以時一出世。背化失機。動經劫數。雲何說大耶。致教唯以叁乘級引。故知。小果權施。而非實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薩二乘(至)是故名爲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上已總答。更引昔說。別答前難。昔說伊字之譬。及解脫是色。而聲聞非色。已說叁事善有之義也

  迦葉言如佛說者我今始知(至)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案。僧亮曰。稱佛二。說而領解也

  迦葉言雲何性差別(至)雜諸煩惱亦如是

  案。僧亮曰。上已說佛及二乘有異。未說人人各異。故重問也。聲聞如乳者。因有遠近。聲聞菩薩。于佛亦爾也

  迦葉複言狗屍那城(至)目楗連等速成佛道

  案。僧亮曰。上說聲聞凡夫因有近遠。而歡喜旃陀羅。在千佛數中。而不說聲聞。是則因近而更遠。何耶

  佛言善男子或有聲聞(至)以發速願故與速記

  案。僧亮曰。行有內外。偏行者遲。遍行者速。而聲聞偏行外行也。所以然者。先有小心。須偏行以去之。凡夫不爾。是故速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商人(至)護正法者爲授遠記

  案。僧亮曰。此下說凡夫。知聲聞志小。自輕已行。若與速記。必有深失。下合譬中。說其事也。商人譬佛。珠譬得記之行也。市賣者。譬授記之辭也。頗梨珠者。譬生死行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所得眷屬不可阻壞

  案。僧亮曰。次答雲何諸菩薩。而得不壞衆也。因上聲聞護法莊嚴眷屬。眷屬是佛外果。即以外果勸進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以是義故名爲肉眼

  案。僧亮曰。答雲何爲生盲。而作眼目導也。次以內果勸信。若不識常果。不知身是常因。對因不見。名生盲也。下不知手足等事。名爲無眼者。常是未能見之者。是障外之事。名無眼者也

  複次善男子如來常爲(至)以是義故名爲父母

  案。僧亮曰。次答雲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也。以說勸信。謂說者是佛。佛有大慈。是衆生父母之言。不可不信也。所以者何以下。一音所說。各各得解證慈也

  複次善男子如人生子(至)而爲衆生歎說妙法

  案。僧亮曰。次答雲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初說無常。後則說常。似如欺人。不慈衆生。非父母義。明不正也。故以父母教嬰兒。爲譬也

  大衆問品第十七

  案。僧亮曰。事已究竟。佛欲涅槃。大衆請佛。以爲品名。次答雲何複示現究竟于涅槃也。下訖猗臥五事。是現涅槃義也。前後各一事。寄不食不病。證佛不滅而應滅。以顯涅槃是示現也。中間聞叁事。示一切事訖也。知佛常住。明現在化訖也。說有余無余。未來教訖也。爲文殊等受記。菩薩事訖也。五種究竟。故現滅也。法瑤曰。上增長如月初者。先明淺近無常之說也。此言其終極常樂教言示現者。明實不滅。顯常住之義也。僧宗曰。答第二十六問也。亦名隨喜品。下文大衆。聞佛說常。鹹皆隨喜。又雲。純陀成道。我亦隨喜也。偈前長行。末是答問也。偈中明不滅示現之義乃顯也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至)充滿具足持至佛前

  案。僧宗曰。意在催供也。寶亮曰。古佛道法。過中不飡。其時既至。不容發言。故放光以顯意也。智秀曰。此下長行中。有十事。此即第一。是經家述純陀蒙光。即知其事。起辦供也

  爾時有大威德天人(至)前至佛所奉其所施

  案。僧亮曰。光明重催。知供時必至。所以感而從也。智秀曰。第二事也

  爾時天人及諸衆生(至)聽諸比丘受此供養

  案。僧亮曰。佛已不受。不敢複請。故仰悕大悲。聽諸比丘受也。智秀曰。第叁事也

  時諸比丘知是時故(至)如西方安樂國土

  案。智秀曰。第四經家述諸比丘。亦知時而起也

  爾時純陀住于佛前(至)最後具足檀波羅蜜

  案。智秀曰。第五重請佛住

  爾時一切菩薩摩诃薩(至)所設供具則爲唐捐

  案。智秀曰。第慶純陀也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至)自受純陀所奉設者

  案。僧亮曰。化佛不食。表釋迦亦然。以顯不滅而現滅也。自受純陀所設者。爲應見者。有此說耳。非定爾也。僧宗曰。法身無像。應化何殊。自受純陀者。示請主有人。顯彼無宿願之異耳。智秀曰。第七事也

  爾時純陀所持粳糧(至)一切大衆亦複如是

  案。智秀曰。第八事。敘純陀與大衆願遂。一切歡喜也

  爾時大衆承佛聖旨(至)所食之物亦無差別

  案。智秀曰。第九事。敘大衆承佛旨。故能有涅槃之念

  是時天人阿修羅等(至)無上調禦盲無眼目

  案。智秀曰。第十事。向敘懷念。今述發言也

  爾時世尊爲欲安慰(至)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

  案。僧宗曰。此中說十叁偈。無指的文也。正應各除前後四偈。取中央偈也。大意。明佛法身圓極。應而不滅也。前四偈。一往慰喻。後四偈。令其安心有在。不應愁惱。即是答上示現究竟涅槃義也。上言示現。明如來久已成佛。入伊字圓德涅槃。說此妙義。令大衆開解即示現。又一義。既妙本不滅。是則應迹。無時不化。但一應不現。亦言滅也。寶亮曰。唱有十叁偈。誓唯十二。不知所以而然也。或是偈之零落。不爾者。十叁字誤。應爲十二也。智秀曰。偈中分爲四階。第一有一行半。明久能現入涅槃。其實長存也。第二次有一行。明得涅槃。故久無饑渴之苦也。第叁次有十四行半。廣舉諸譬。明今非實滅。示現滅也。即此十四行中。複有叁意。前一行半勸也。中十二行。正顯偈旨也。最後一行。結勸意也。第四有四行。舉叁寶長存。明涅槃相也。有叁意。初兩行勸。次一行舉叁寶。勸求常果也。後一行舉諸佛誓願。結成所以勸意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至)觀了叁寶常者是栴陀羅

  案。昙纖曰。次答問雲何勇進者。示人天魔道也。明若能隨佛發前誓願。是即天道。不解一體叁寶。常樂我淨。是名魔道。栴陀羅者。即是殺者。魔之異辭也

  若有能知叁寶常住(至)無有娆害能留難者

  案。智秀曰。次答雲何知法性。而受于法樂也。明叁寶是真法性。有能知者。則永受安樂也

  爾時人天大衆阿修羅等(至)鼓天伎樂以供養佛

  案。僧亮曰。以此答雲何知法性。受于法樂也。時會知佛常住。是知法性受安樂也。謂現在化道已訖。應現滅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言(至)皆知如來是常住法

  案。僧亮曰。欲令人說異見。顯如來密力。皆是知法性受樂之事也。有兩翻。此第一先問迦葉也。寶亮曰。就迦葉答中五事。第一見諸佛甚多。第二見所坐甚小。而能容也。第叁見大衆各隨佛說十叁偈。第四見大衆各心念言。唯我獨得供養釋迦。第五見純陀之供。雖複鮮少。而足大衆也

  爾時世尊告純陀言(至)摩诃薩等之所圍繞

  案。寶亮曰。純陀自見一事。並前合爲六事也。此明現在事畢。從得道已來。所化可利益。有緣得益者。訖于此矣

  佛告純陀汝先所見(至)菩薩所行具足成辦

  案。寶亮曰。上已廣略兩重明常。複答二十余問竟。乃結果雲。純陀住十住地。所作成辦。當知理教可征也。何應指說陀羅尼咒。而頓有六萬四千人。得無生忍者。故知。昔教定是方便。今教定是真實。若昔純不數。以方便唱雲。有人得道者。則下愚入道之心不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說是大乘大涅槃經

  案。僧亮曰。追答第二十七問。明未來事訖。爲開邪正兩門。十惡爲魔道。十善爲天道。使改惡行善。故言未來事訖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