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十五

  

卷第二十五

  釋有余無余偈義 論施闡提無福義

  大衆問品之第二

  世尊一切契經說有余義(至)亦有余義亦無余義

  案。僧亮曰。昔說契經。具二種。如法華中。說一解脫。是無余也。複倍上數。是有余也。其余皆爾。法瑤曰。謗法犯重五逆罪等。初無改悔。護法之心。必斷善根。向一闡提。此謂亦魔道也。若能常懷慚愧。起護正法之心。以此因緣。戒還如初。謂亦天道也。從此竟棄舍破戒。如除稊稗。答此問也。智秀曰。此下訖第四八戒齋法。正答第十問。雲何爲衆生。廣說于秘密也。而先訖除棄破戒。如除稊稗。答第十六問雲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也。所以爾者。向辨難施有余。仍顯離病之法也。破戒之罪。能壞身心。謂之爲病。經力能滅。故致此問也

  純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至)余一切施皆可贊歎

  案。僧亮曰。闡提者。無信等善根。名爲闡提。殺之則無從地之罪。施之亦無從地之福。故除之也

  純陀問言雲何名爲(至)一闡提者其義雲何

  案。僧亮曰。問已成闡提未成闡提之間也。純陀意謂。雖未成闡提。此既重惡業人。雖有微善。要與無善根同。是以重問也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至)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案。僧亮曰。成其問也。說四種惡人。永無改悔。趣向闡提也

  若複說言無佛法衆(至)施其余者一切贊歎

  案。僧亮曰。謂法相無邊。不可一人知盡無佛法衆。雖有因果。亦向闡提也

  爾時純陀複白佛言(至)如是等人名爲破戒

  案。僧亮曰。叁逆謗法。不必有戒。其言破戒。此義雲何。若犯四重。至名爲破戒者。明比丘害親謗法。其罪則重于在家。今雲何但說破戒也

  純陀複問如是破戒(至)我說是人不爲破戒

  案。僧亮曰。舉二因緣。一生重悔。二勤護法。具此二善。不障解脫。名不破戒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至)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案。僧亮曰。上雖說受學大乘。未明能救重罪。是涅槃經也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至)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案。僧亮曰。法有深淺。作罪之心。有輕有重。重心作罪。輕心不能滅也。乃廣說其相也

  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産(至)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案。僧亮曰。譬重心護法。法由人弘。弘法在行。謂戒定智慧。次第相生。今日慧解。藉戒定爲因。因譬女也。今解譬子。昔日戒定甚淨。必生勝慧。譬垂産。遇值惡緣。而犯重禁。譬國亂也。舍淨之穢。譬之他土。以本因力。聞涅槃經。譬天廟也。信常樂淨。以譬生子。又聞經說護法功德。能除犯重。譬聞舊邦安隱豐樂。勤加護法。譬攜持其子也。欲令本戒清淨。譬還本土也。末法耶惑。執偏教者。不受常說。譬水暴急不得度也。遂執常解。沒命不舍。譬命終也。雖有破戒本惡。以護法之功。起登大道。爲天中也。法瑤曰。爲改悔護法者。設譬也。明昔善已有今解之萌。譬懷妊也。天廟者。講法之處也。聞法改悔。生護法之心。譬生一子也

  純陀複言世尊若一闡提(至)一切所施非無差別

  案。僧亮曰。庵羅菓者。菓能生菓。譬善能生善也。種果之法。破核除肉則難生。全核因肉則易生。而犯重罪之人。以譬食菓肉也。吐核置地者。核生雖難。猶自可爲菓種。明雖犯重罪。而猶有微善。可作善種也。破而嘗之者。以貪甜故。滅菓種也。譬愚癡重故。斷征善根也。心生悔恨以下。明菓種已斷。雖欲將護。果不可生。譬善斷不悔。安得生哉。不名闡提者。以不悔故。名闡提耳。非以悔故。名闡提也。法瑤曰。此譬不改悔一闡提之徒。初受戒爲食果。破戒爲吐核也

  純陀複言何故如來(至)舍棄破戒如除稊稗

  案。僧亮曰。是佛弟子。未得清信。亦事尼楗。爲說唯施尼楗有福。余則無福。疑以問佛。佛因事答之耳

  複次善男子如我昔日(至)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案。法瑤曰。上來所明。無余之義。一周已畢。今次明昔說皆亦有余不盡義也。行者若能了此有余法性。則無八倒之苦。唯受于法樂耳。從此竟品。答雲何知法性。而受于法樂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案。僧亮曰。女無實德。男不自在。世間無樂。不應起慢。不受佛法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子(至)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案。僧亮曰。有罪求悔者。須受悔者歡喜也。故但隨不逆。必因受悔者而得清淨也。故不觀作以不作。要內懷重愧。知不悔爲惡。悔之爲善。故但自觀身善不善行

  爾時世尊爲文殊師利(至)咨問如來如是密教

  案。僧亮曰。若羅漢以己譬彼者。凡夫須護。羅漢亦應須護也

  爾時文殊師利複說是偈(至)則墮無間獄

  案。僧亮曰。無明是衆惑之主。譬父也。貪愛性染。譬母也

  爾時如來複爲文殊師利(至)問于如來如是密語

  案。僧亮曰。屬師義不成者。製命由師。衆義斯備。苦義不成也。不屬師義不成者。不從師訓。愚闇無知。樂義不成。若得自在。不成就者。不屬師故。愚闇無知。不名自在

  文殊師利複說偈言(至)我于爾時爲說此偈

  案。僧亮曰。二偈說八戒功德。八戒以齋爲本。釋所以齋也。生死之本。食與嫉妒。難卒除也。齋以損食。是厭生死之義也。是以佛诃帝釋。漏盡之人。應說此偈。偈在論文。一切有大力者。釋不令斷食。爲斷嫉妒。外道厭生斷食。身無力故。不能思道斷嫉妒也。多病苦者。苟是漸損。不製中前。而製中後者。夜食不消。多得病苦。于道亦妨。一切淨行。是八戒也。處中是淨。安樂是涅槃也。汝若得病。我亦如是者。明中後齋法。本爲凡夫。不爲聖人也。第四八戒者。十戒具戒。此二戒是出家戒也。五戒八戒。此二戒是在家戒也。故雲第四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至)雲何複名一切義乎

  案。僧亮曰。無余之義。經經皆有。但從始至終。事事皆實也。智秀曰。由佛說法。有今昔兩異。願聞定說也。請答第八問雲何說畢竟不畢竟耶。如令今教。定能斷疑者。昔何以作不定說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至)汝今所見微妙甚深

  案。僧亮曰。欲以一釋兩遣也。先說無余。其外是有余也。正因緣因。相助斷惑。因名助道。說因盡也。果名常樂。說果盡也。所以言善者。常則非善非果。以差別之因果無遺。謂一切也。說皆是實。謂無余也。智秀曰。亦名無余者。正出定教。顯佛圓果。因此言是也。其余諸法者。出不定教體也。欲令樂法諸善男子者。釋其後意辨不定之說。皆爲時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案。法瑤曰。向明知法性。今明所得功德。即是受法樂矣。智秀曰。次答雲何而得近最勝無上道也。明持經得功德。自然趣向無上果也

  爾時諸天世人及阿修羅(至)諸菩薩等得住初地

  案。僧亮曰。初地具檀波羅蜜。佛現身密。受其供養。功行如此。故稱初地也。智秀曰。略說中。第叁略附囑也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至)及與純陀而授記莂

  案。僧亮曰。未得位者入位。已入位者受記。第叁菩薩事記也

  授記莂已說如是言(至)右脅而臥如彼病人

  案。僧亮曰。第五現涅槃事訖也。智秀曰。就付囑中。有五重。第一天人請。第二佛答。第叁天人設供養。第四爲受記。第五付囑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