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叁十八
卷第叁十八
釋極愛一子地義 明佛不爲衆生作煩惱因緣 明釋殺婆羅門以得一子地 明婆羅門入地獄發叁念 明殺闡提無罪 出曠野鬼神緣起 發調達之迹 結修舍心果謂空平等地 廣釋十一空義
梵行品之第叁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得住極愛一子之地
案。僧亮曰。下以五譬。釋此地名也。僧宗曰。第四結叁無量果也。言極愛一子者。此是第七地也。言七地菩薩見衆生在苦。乃至血流灑地。此愛是深于前。爲勝也。八地以上。一心具萬行。息空有二相。是故沒其愛。名受苦平等之稱也。此下有五譬。第一譬極愛。第二譬以下有四譬。譬一子。明登地時平等之慈也
善男子雲何此地名曰極愛(至)是故此地名曰極愛
案。僧亮曰。第一譬明見善則喜也。僧宗曰。此譬喜無量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遇患(至)是故此地名爲一子
案。僧亮曰。第二譬明見惡則憂也。僧宗曰。此下四譬。是明病苦。苦有輕重。義推可有慈悲。[門@報]無舍也
善男子如人小時拾取土塊(至)是故此地複名一子
案。僧亮曰。第叁譬明教行善法也。僧宗曰。左手足頭譬之實慧。右手挑出譬方便慧
善男子譬如父母所愛子(至)是故此地複名一子
案。僧亮曰。第四譬入地獄爲衆生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至)是故此地複名一子
案。僧亮曰。第五譬明不嗔加惡。若嗔加惡。無益之苦。菩薩則不爲也。結舍自有別地。今但言叁耳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複何因緣不墮地獄
案。僧亮曰。聞上以五譬釋地名。今問佛者。爲菩薩時。斷人命根。既不與地義相稱。而不墮地獄。進退未了
若使等視一切衆生(至)雲何于義不相違背
案。僧宗曰。向舉殺婆羅門。以難因地之身業也。今舉罵提婆達。以難果地之口業也。若身口如是。意業自可知也。寶亮曰。迦葉作兩難。有四關。據始引終。事無遺也。故下更舉事。以審佛複不應爾也
世尊須菩提者住虛空地(至)使諸衆生起重惡心
案。僧亮曰。聲聞尚複。將護彼意。況佛菩薩起重惡耶
佛告迦葉汝今不應至終不爲作煩惱因緣
案。僧亮曰。將欲正答。且先借譬。假設之辭。明不爲衆生作煩惱因緣也。有兩意。前明佛實不作。後明不應說也。佉陀羅樹作炭。一燒六日乃滅。堅利傷人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往昔(至)于諸衆生終無奪命
案。僧亮曰。正答中有叁意。此第一曆舉六度明。乃是施命。豈雲奪命。若于蟻子。尚不無益而殺。況婆羅門耶。舉初度。指明現在有益。後舉五度。明二世益也。僧宗曰。此下答初難之前關。菩薩之爲法。蟻子尚不故殺。況婆羅門。但自此人。設不殺之。亦墮地獄。聖人今爲作因緣。故令反迷有速也。若不爲其作外緣。則墮墜無已。斯乃所以作解脫因緣。非謂爲殺也。因廣彰事驗。明菩薩所行恒施衆生壽命。雲何難言斷其命耶。然菩薩所施衆生長壽。乃是佛果。無爲法性之命。無苦之樂。豈複與彼衆生生死。叁受樂命者乎。故知其理必然也。于時已得此地者。但自慈心故殺。非是惡心故也。設一譬以顯之。正爲護法。故斷其命。令善心得生耳。然菩薩常生此心。隨有衆生。生善法者。不問好惡。要當爲之。是以諸婆羅門命終之後。即生叁念。既舍人間報受地獄苦重。即覺所作爲鄙。兼得宿命智。知從人道來。知所生是地獄。悟謗經之因緣重。是以致斯報。既知罪業如此。便信敬之志。悔昔所作。即壞本業。生于人天。故得知于常理生信。一詣無不感也。自有解言。生于阿鼻。受苦無間。應不得生叁念。一家所解。不憚此爲妨。乃可生在無間。不得起樂受耳。何容于苦識之中。都不得生心。而有所壞憶耶。故知此言無妨也
善男子汝向所問殺婆羅門(至)斷其命根非惡心也
案。僧宗曰。第二意也。言得此地。故爲叁念。有利益故殺。所以無罪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至)欲令改往遵修善法
案。僧亮曰。直以慈心殺義爲喻。不遍取譬
菩薩意常作是思惟(至)隨其方便要當爲之
案。僧亮曰。但使有益事。不問善惡也
諸婆羅門命終之後(至)十劫壽命雲何名殺
案。僧亮曰。因殺而施命。不起彼煩惱。以證成地義也
善男子若人掘地刈草斫樹(至)雖奪其命而非惡心
案。僧亮曰。答上不入地獄難也。上雲。善心殺故無罪。似如父母善心殺。複得無罪。故須明也。此言我無惡心。地複無罪。故不墮地獄也。夫得殺罪者。有叁種。一由心得罪。如惡心人殺闡提。二由地得罪。如善心人殺善人叁由心地共得罪。如不善心人殺善人也。僧宗曰。證無惡心雖殺無罪也。寶亮曰。答初難之後關也。無殺心故。不墮地獄也。以婆羅門悉是闡提。無傷田之義。故知得殺罪者。必我由有惡心。傷彼福田也
善男子婆羅門法若殺蟻子(至)無數千年在地獄中
案。僧亮曰。將明殺婆羅門。無從地得罪義也。先舉外道所言。有殺無罪。此說非也
善男子佛及菩薩知殺有叁(至)是故雖殺不墮地獄
案。僧亮曰。謂在叁者。從地得罪。若不墮此叁者。闡提斷善根。故無從地得罪義也。僧宗曰。第叁意證殺所以無罪也。謂叁種之中。必因殺而有利者。尚無有罪。何況不墮叁種殺中。而有罪耶
善男子汝上所言如來何故(至)應正遍知知方便故
案。僧亮曰。此下答果上有口過之難也。明以知方便故。莫問語之粗細。但使有益便說。無益則不。此非二乘所知也。僧宗曰。此答中有叁意。此第一先明善照機宜。動必有益也。寶亮曰。答第二難。明所以發此言者。要使是時是法。必有利耳。諸佛豈空發言乎
善男子如我一時遊彼曠野(至)故示如是種種方便
案。僧宗曰。此第二意。明但必有益。乃至身業苦楚衆生。何況粗言耶
善男子我于爾時實不罵辱(至)不應如是生于疑網
案。僧亮曰。第叁意。拂迹。明提婆達非實人也。寶亮曰。答後關難也。提婆達多非近情所測。雲何墮此獄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所謂極愛如一子地
案。僧宗曰。前來第一定四無量名數。第二明淺深。第叁明慈有實益。第四結叁無量果。此第五歎佛說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空平等地如須菩提
案。僧亮曰。以小譬大證也。理必平也。僧宗曰。前第四段。結叁無量果。第五仍歎佛。此第六結舍果也。此中有八重明義。第一明修舍心故。得空平等地。即善識十一空。爲其果也。第二明非但識空。複能深照世谛。出八種知見覺也。既空有兩解。故第叁明則得四辨以益物也。既有益之迹。執滯之家。謂有四可得。故第四說十無以遣執也。第五文殊舉本無今有偈。意存無取無著。以證無著。雖明無以遣有。而複執無以爲勝。故第六明反常之說。雙遣其患也。乃至反常之旨。尚使當時有益。況有無之教。而非益乎。于是物情迷悶。寄心無所。是以第七明雖無所得。于體理者。終曰有得。故言菩薩得第一義也。言第一義者。即涅槃耳。第八舉已有見者。證有得也。如須菩提者。此于聲聞中。觀空第一。既爲時人所知。故借淺以明深也。寶亮曰。第五段結舍果也。亦同在初地。夫四無量行。本相關涉。不得相離。今言得平等地者。是登初地日。得真無漏也。見法體空故。以空平等爲名。而所以別結者。欲使人樂此空法。而修行耳。智秀曰。此下第二段也。有叁科。第一問果在何地。第二問空是何空。第叁說得利者也。此即答其第一問。正辨舍果。明此果在心。則善能照空。從所照受名。謂所得之地。爲空平等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善能修集諸空法故
案。僧亮曰。釋空平等義。以明地相地名也。譬如虛空者。釋所以空平等爲地者。善修諸法空故也。智秀曰。明本性自空。故無所見。非是不能見法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空(至)是名內外俱空
案。僧亮曰。內情名內。以二種空觀也。一互空。如牛中無馬。我無他法。名爲空也。二相待名空。無外故無內。何者。父母是外。亦不自外。因內故外也。內中無故。外不可得。外不可得。故無內也。衆生壽命。常樂我淨。七法橫計。亦名爲外。大品雲。二谛無衆生。知衆生等。是橫計也。雖有性者。七法橫故可無耳。佛性不橫。故須明也。內法外法。是別也。因別有總。空亦同上。不在二空者。內外二空。不在相待空也。但說二者。別中既無。總中可知也。僧宗曰。十一空。乃此經一時之教也。自大品諸經。乃有十八空。當知空無多少。以遣惑有廣狹。故教門不同耳。就十一門中。前五空遣六谛家病也。百論中言。外道計有一總有之法。與一切法合。今前五空。遣其總心。言內中無外。外中無內。有爲無爲亦如是。豈有總法與法合耶。第六無始。遣二十五谛家之計也。上五空迷果。此冥谛迷因也。人情謂遣向橫計。方有空生。今言不待遣橫。但其體性自空也。無所有空者。向雖言性空。何以辨耶。今以智撿。都無所有。驗所以空也。第一義空者。夫有是生著之處。向借無以遣有。此無于有。其理則勝。是爲第一贊歎。以受名也。空空者。物情生執。謂遣有會空。理極于此。執之爲勝。複爲病也。言本爲遣有故說空。豈有空可得耶。大空者。前已遣境。今複遣智。境智雙忘。始爲大也。內法中無外法故。豈有一總有遍一切處耶。未得爲性。已得爲叁寶也。非內非外者。以衆生有爲。佛性無爲故也。無爲。故言非內也。不離衆生而有性。故言非外也。內外空者。上二空心弱。不能並觀。今心力轉勝。故能雙觀也。八地之心。豈有強弱。示空門有次第耳。唯有佛性。不在二空者。雙觀二法。雖複內外之異。然有是同。而如來佛性叁寶非有法。雖複雙觀。而內外不攝此四法也。今至雙觀時。不言無父母。但言無叁寶等者。以父母始終不離內外。故不複說。而叁寶非內外。故說也。寶亮曰。此第六段。于初地果上。更進修十一空。乃至得十地果。亦如聖行中得初住竟。更修二十五叁昧。乃至十地。此十一空。義解者不同。有人作互無解者。恐此非初地所觀也。今之…
《大般涅槃經集解叁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