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叁十九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無遣執。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證也。寶亮曰。此下竟六念處。廣上第一譬也。物情所執。本以相惑居心。故處處滯礙。則不能得無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薩。金剛心滿。煩惱永盡。故能無方隱顯。百變自在。故言無所拘執也。迦葉今難意言。若佛果得無拘執。何故上說本有今無之偈。獨爲純陀。不普爲大衆。得知如來未免拘執也
佛言善男子我爲化度(至)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謂。盡說法也。此下先廣明本有今無義。後別答問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明佛爲計著衆生說地名無得耳。無計著者。則說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將問差別無差別義。聞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來普爲諸衆生故(至)雖見諸法說言不見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問也。如毗尼中說。隨俗故問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說十一空。人情聞無。心無所寄。故述八種知見及四無礙之利。既聞有說。更複舍無封有。爲遣此滯。還說十無。複洗執情。時衆聞空有互說。莫知所厝。如來呵止其心。當尋求教下之意。如來所說。莫非利益反常之說。尚當時爲益。豈況空有二說。而更生封執耶。說有爲。善知世谛。說無爲。明諸法斯空。是則有不乖無。無不背有。豈得乖有無之言。而增其執耶。雖知諸法。說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學也。見亦如此也。寶亮曰。此下別答。無拘執相。既言知。複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說。明如來住空平等地。能種種說法。自在隨意。若爾。汝雲何難言。佛有拘執耶。雖知諸法。說言不知者。雖知常住。而唱言無常也。雖見說不見者。佛明見真常。而說言不見也
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說無相者。實自不滅。言斷滅也。無相之法說有相者。佛實絕相。言菩薩王宮生也。寶亮曰。叁十叁天。實是生死。而說雲。是常我樂淨。是謂有相說無相也。無相說有相者。謂說涅槃。是苦無常也
實有無常說言有常(至)我樂淨等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羅漢未來有生死之相。而說無也。實無究竟之相。說言有也。僧宗曰。實有無常者。謂叁十叁天說之爲常也。實有常者。說偏教濫佛地
叁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叁
案。僧宗曰。叁說一者。破異叁之惑。說同歸之教也。一說叁者。昔日方便隨宜之教也
略相說廣廣相說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緣。廣則十二。略則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爲四重
案。僧宗曰。事現于律也。如僧戒爲輕。而尼戒爲專
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至)如來明見衆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獨行非犯。尼則爲犯等也
善男子如來雖作如是等說(至)隨宜方便則爲說之
案。僧亮曰。因虛妄說得法利者。語心則無虛妄。若虛妄而有益。必亦說之。重釋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
案。僧亮曰。二谛之名。出自佛說。不由凡夫也。假有名爲世谛。無有是第一義也。說假有。欲表非有。故于佛是第一義也。僧宗曰。二谛之名。出于佛口。不出凡夫。說于假有。欲表非有。而于如來。常是第一義也。寶亮曰。世谛雖複森羅。于顛倒者。常有也。于無惑者常空。未嘗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谛。然至佛之時。乃知衆生是夢。于如來終日不有也。有無可有。無無可無。寂然無相。故于佛盡是第一義也。智秀曰。昔說涅槃。都無身智。言未了義。即是虛故。名爲世谛。此之世谛。其實非無法。爲佛所鑒。即爲第一義也
何以故諸佛世尊爲第一義(至)諸佛終不宣說世谛
案。僧亮曰。釋上義也。衆生著有。佛明非有。說假有以汲之。爲令衆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說假有。何者。雖複假實不同。爲患是一。何須說也。僧宗曰。向反常說。令回其解雲。如來隨方釋化。爲益不同也。寶亮曰。凡夫要約世谛故。乃識萬法無也。故雲爲令衆生。得第一義。故說世谛也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谛(至)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案。僧亮曰。說佛無常。凡夫謂實。是第一也。說第一義。衆生謂。佛說于世谛者。佛說常樂。是第一義。凡夫便謂假。是世谛也。寶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實法空。皆是世谛。遠而取之。九地以來。所得無我空者。亦是世谛。唯有涅槃。體常寂滅。爲真谛耳。而物情所謂九住以還得空。負第一義。論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應難言(至)雲何難言無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難會也。聞爲計者。衆生說無得。是平等地。便謂一切無得。還結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聞反常。雙遣物情迷悶。心無所厝。還說有得。以收其意也。常得涅槃。即第一義也。寶亮曰。佛說無方。豈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難也。有得之義。即是菩提涅槃
迦葉複言世尊第一義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僧亮曰。第一義谛。真實之稱也。真法有叁種。十一空通智爲道也。智即菩提也。結盡無爲。名涅槃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義理。理應是常。常則無可得。若于事有得。則是無常。欲使如來釋所以爲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至)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案。僧亮曰。此通難叁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偏難于空。明無相可得也。寶亮曰。涅槃是衆德上總名也。此叁德唯一體。若是可得。應是無常。何故常法無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爲道。是則無常。以空爲道。是則常也。菩薩少見佛性。得名爲常。外道伏結。以還生故。故名無常。僧宗曰。先釋常必在佛。以有煩惱[雨/複]。故不能得見。得見之日。非始有也。寶亮曰。道若無常。雲何能令行人斷惑成聖耶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無其體。體居萬惑之表。行滿則用也
善男子如衆生心雖非是色(至)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案。僧亮曰。見空斷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見者。以二事證有也。一謂斷結。二謂可了了見也。僧宗曰。借衆生心。以爲況也
善男子見有二種(至)雖如是見初無見相
案。僧亮曰。複以見爲證。世間思慧不了。修慧則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證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見者。故知必有也。寶亮曰。相貌見者。謂九地以還信見也。眼見者。十住了了見也。又釋十住見不了。故曰相貌見。佛見滿足故稱之眼見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于往昔(至)名爲凡夫菩薩亦爾
案。僧亮曰。以見有了不了因緣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說。見有見相。是世間也。見無見相。是佛菩薩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爲舍利弗說。故證知有也。寶亮曰。世間不知見者。外道也。所知者。佛與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與十住亦知也。然世間所不知者。謂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斷常之見。菩薩雖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無拘執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