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四十四
卷第四十四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佛爲阿阇世王說二十法門 辨嬰兒行
梵行品之第九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至)猶如微妙真金之山
案。僧亮曰。猶有疑佛不垂慈救。罪不得滅。當知無定相者。定罪以煩惱爲定也。無定定者。無定疑心。疑心定者。一斷不起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至)禮敬畢已卻坐一面
案。僧亮曰。言大王者。不直稱名。懼其喜過。漸開其心也。無上大師者。知佛慈等真一切智也。智秀曰。第五佛命大王以定其心
爾時佛告阿阇世王言(至)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案。僧亮曰。王不發菩提心。罪不可滅。發心者。由見凡夫之過。此二十事。說凡夫之過也。僧宗曰。第六爲王說法也。有十一翻。此即第一先命觀二十事。就身爲其相既淺。如似伏惑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至)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上雖說戒等。五法無常。王愛罪影。猶未怗也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至)是故當知殺無定相
案。僧亮曰。去其封罪之報。便從理得解也。寶亮曰。上來至此。且一往總爲王說法。以虛忘也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至)若九非者則應無罪
案。僧亮曰。第二爲說生法二空。其觀既深。如似斷惑也。寶亮曰。此下別爲王說法。先開五門。後更以五階。釋此門也。此即第一門。就假名義中說法。以除其罪。謂若能解萬法虛假即空。而有爲妄有。罪何從生。虛其心故。則無實罪也
大王色有叁種過去未來(至)雲何說言定入地獄
案。僧亮曰。以五門破定罪相。成王所解也。第一門說是假名。無有定相。僧宗曰。第叁翻就叁世分之。則無罪也
大王一衆所作罪業(至)汝獨雲何而得業耶
案。僧亮曰。第二門。明一者心念教能殺人。二者心口殺。叁者具身口殺。王不具叁業。故罪輕也。僧宗曰。第四翻明叁業具則罪重。但有心口。而無身業。罪則輕也。寶亮曰。第二明罪福不在因緣中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至)雲何而言定入地獄
案。僧亮曰。第叁門。明惡有下中上也。下者。謂彼怨我。我還以惡報也。中者無恩于我。以惡加人也。上者有恩于我。又加其惡。王是下惡也。僧宗曰。第五舉昔業緣起富羅山事。寶亮曰。第叁明先王以宿業所招。非其創罪之始
大王衆生狂惑凡有四種(至)若非本心雲何得罪
案。僧亮曰。第四門明殺有叁。謂重者。邪見殺也。中者嗔殺也。下者貪殺也。王以狂亂心殺。故非定也。僧宗曰。第六舉貪狂。以遺其心也。寶亮曰。衆生作罪。皆由不自在故。若能識此罪源。則無罪矣
大王譬如幻師于四衢道(至)諸佛世尊知其非真
案。僧亮曰。第五重門也。僧宗曰。第七有六譬。證上第二生法二空。故罪不可得也。寶亮曰。第五有十譬。法體性空無自性。故殺無定
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至)雖複因王王實無罪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二門也。僧宗曰。第八證上第四王但知殺。而身不自殺。則無罪也。寶亮曰。釋上第二因緣中。無罪性也
大王如王宮中常敕屠羊(至)于父先王生重憂苦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二門也。寶亮曰。釋上第叁門。宿業中無罪也
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仆(至)王不自在當有何咎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四門也。僧宗曰。第九成上第六罪由貪狂。寶亮曰。釋第四門貪狂也
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至)無有見者則無果報
案。僧宗曰。第十舉世谛涅槃。是有說有罪
常見之人則爲非有(至)非有非無而亦是有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五門也。寶亮曰。釋上第五門。萬有體空。無性罪也。于有慚愧者。則是非有。何以爾。既生慚愧心。達萬法體虛。故于人爲無罪也。若于無慚愧者。是則非無也。受果報者。名之爲有。謂無智人。終日構因得果。是以不無也。空見之人。則非有者。謂于此人。便無性報也。有見之人非無者。謂于報相者。便不無果報也。有有見者。謂計常之人爲有也。無有見者。若無向執相。終無果報也。常見之人者。此是解常之心。故于此人爲無也。無常見者。若觀生死。令佛盡作無常。則不無果報之生死也。常常見者。此是計常之人。不無于惡果也。以見義故者。經雲。于解者爲非有。于不解者爲非無也
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至)不入地獄汝雲何入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一門。僧宗曰。第十一翻。正說法之宗也
爾時阿阇世王如佛所說(至)諸法無常苦空無我
案。僧亮曰。既已得解。即于佛所得。不壞信也。僧宗曰。若解假名是虛者。則無罪而不滅也
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至)受大苦惱不以爲苦
案。僧亮曰。廢其非分
爾時摩伽國無量人民(至)即是一切諸佛弟子
案。僧亮曰。己身天身者。因中說果耳。僧宗曰。前言爲阇世住者。義現于此
說是語已即以種種(至)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案。僧亮曰。初九行半歎佛。次六行自發心也。前九行半中。初叁行。總歎口四業。次一行半。別歎不惡口。次一行。歎不绮語。次二行。說語之益物也。次二行。歎慈悲也
爾時世尊贊阿阇世王(至)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案。僧亮曰。贊述所歎也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案。僧宗曰。備行叁行。其德則喻如嬰兒。亦是化嬰兒也。此品有叁段。第一譬佛。第二從不知苦樂以下。譬菩薩。第叁又如嬰兒以下。譬衆生。明昔所以須說五乘之教也。寶亮曰。此品有五段。第一明佛自作嬰兒。第二明菩薩作嬰兒。第叁明佛方便爲化。第四明佛說二乘之果。以爲真極。第五明爲斷見者。說有實衆生也
善男子雲何名爲嬰兒行(至)斷于無常是名嬰兒行
案。僧宗曰。第一譬也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至)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案。僧亮曰。方便誘引。不即法實。以業爲譬。下是其正體。如來菩薩。以譬嬰兒者。義似嬰兒。廣其非行體也。何者。解脫中雲。如來有嬰兒行。無有是處。此之證也。亦可佛菩薩是嬰兒行本。名嬰兒行也。僧宗曰。第二譬也
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至)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案。僧亮曰。第叁譬。爲說叁十叁天之樂。以免叁塗苦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至)男女想故名曰嬰兒
案。寶亮曰。木牛即第四譬。爲說二乘果也。木男即第五譬。爲斷見者。說有衆生也
如來亦爾若有衆生(至)亦皆同汝得是五行
案。僧亮曰。先總以叁法爲譬。楊葉譬人天乘四果。牛馬人天等一乘。男女譬衆生。啼哭譬造惡業。叁十叁天者。別合楊葉。所以明者。凡著有不說涅槃。衆生厭時至二乘之實。則合牛馬。所以然者。以厭生死者。不說人天因也。有斷不斷者。智煩惱斷。習不斷也。已下類爾。非金中生金想。至而說爲淨總。合上四果爲淨。于非牛馬作牛馬想。至說非道爲道。總合四乘爲道。說假名衆生。合男女。別墮邪見。墮斷滅也。是故如來說有衆生者。說假名衆生。除其斷見。于衆生中。作衆生想者說計我者普也。于衆生破衆生見者。明說假名衆生。亦破常見。不但此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