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四十六

  

卷第四十六

  琉璃光與佛論生不生義 辨四相常無常義 出往生不動國義 辯涅槃本有舉闇中井及七寶等譬 顯五種因義謂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長因遠因辨六度有得名波羅蜜有不得義

  德王品之第二

  爾時琉璃光菩薩(至)修敬已畢卻坐一面

  案。僧亮曰。前說此土穢惡者。蓋戒行人之常辭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爲至來爲不至來

  案。僧亮曰。上說彼土清淨衆。欣其來致問。以遣著也。僧宗曰。不異淨名昔與文殊。因去來以辨無常也。寶亮曰。假名道中。有彼此去來也

  琉璃光菩薩言世尊(至)若是無常亦無有來

  案。僧亮曰。諸法生滅。不相知也。至則此生。不至則彼滅。生滅理隔。並無來也。寶亮曰。假名相續道中有來有至。實法則無

  若人見有衆生性者(至)常樂我淨則無去來

  案。僧亮曰。已說諸法。無去無來。今明見去來者。是顛倒也。寶亮曰。寄斥此中時衆勿取相憍慢。見有去來。而聽法也

  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愍少見聽許

  案。僧亮曰。自彼之此。正欲問所不知。非欲陳已所知略酬既竟。故雲且置也

  佛言善男子隨意所問(至)是故應當專心聽受

  案。僧亮曰。有叁意。一往許問。第二歎法難值。第叁誡其聽法之難也

  時琉璃光菩薩摩诃薩(至)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案。道生曰。雖複無據會亦同塗。是以遠來致斯請也。僧亮曰。既蒙許旨。即咨所問也。僧宗曰。問與德王同也。但舉其初問。余後不複列也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至)是則名爲聞所不聞

  案。僧亮曰。彼來諸人。或有不及。是以致誡也。恐時來會者。生高下之心。是以寄言大士。乃密誡余人也。寶亮曰。能如是解。亦即是聞不聞也

  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案。道生曰。佛說而彼聽。即顯聞矣。更與四句。以盡其美也。僧亮曰。答前有應定有之難也。謂有爲之法。雖有而修道。則無不修。則有何得難言有必定有也。答初難已。五難自釋也。僧宗曰。此四句。二句渾法。二句定理。有渾有定。豈可一句執定耶。有不聞聞者。若聲未生之時。爲不聞。衆緣會在于現。是則名爲向不聞法今得聞也。理亦如是。雖不可聞。非不假诠以入理。豈可定說耶。有不聞不聞者。此一句還定理也。有聞不聞者。複是渾句也。前難意欲使定是聞者。不可爲不聞故。此雲聞不聞也。謂已聞之聲。謝在過去者。不可重聞矣。有聞聞者。還定聲教是可聞也。謂前聲亦生耳識。後聲亦生耳聞也。寶亮曰。正答問也。此四句並置涅槃之上。初不聞聞者。不聞謂涅槃也。未有機感。所以名爲不聞。今日緣發則聞。故雲本所不聞今得聞也。有不聞不聞者。此不聞與前不聞。言同而旨異。前舉涅槃體不可聞。此舉衆生無感機故。不聞斯理也。又一解。前不聞法身滅。聞與不聞但聞。衆生惑故見耳。是則雖聞即不聞也。有聞不聞者。衆生有緣惑故一往得聞。若更不進德。後不複重聞。故言聞不聞也。有聞聞者。初有惑故得聞。後更進德。則有重聞之義也。智秀曰。此通遣諸難也。體絕名相。非是可聞之法。藉緣具故。得聞其名。謂不聞者聞也。不聞者。涅槃之理。于無德者。無能聞之緣也。聞不聞者。聲是聞法。一謝之後。不可重聞也。聞聞者。可聞之法從緣。而前念後念皆可聞

  善男子如不生生(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

  案。僧亮曰。生義易了。故舉以譬聞也。至不至亦如是也

  世尊雲何不生生善男子(至)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

  案。僧亮曰。有爲是世谛也僧宗曰。五陰爲因。行人爲果。因果相成。爲安住也。寶亮曰。未出胎爲不生。出胎爲生故言不生者生

  雲何不生不生善男子(至)是名不生不生

  案。僧亮曰。內法有爲中。無不生者。言涅槃也。僧宗曰。始終求其生相。永不可得

  雲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死時是名生不生

  案。僧亮曰。死時者最後念也。後念是生。生是生過。是則非生也。寶亮曰。本有今無。故言生者不生也

  雲何生生善男子(至)念念生故是名生生

  案。僧亮曰。前念後念。相續不斷也。寶亮曰生生不斷凡夫相也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內法

  案。僧亮曰。叁住見谛結盡。四住欲界思惟結盡。于欲界生。雖生不生。以生自在故也。僧宗曰。願力故生。非向生生者。寶亮曰。四住斷見谛煩惱盡。故生是現生。非實業生也

  雲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

  案。僧亮曰。所以前言不。而此言未者。以內有涅槃可得言不。外無涅槃。故雲未也。寶亮曰。義類前也。唯未生未生。應雲不生生生爲便也

  善男子譬如種子未生芽時(至)是名外法生生

  案。僧亮曰。已增長最後身。是名牙生過是則非也牙是未生。如牙增長者。牙生未增。是名生生者也

  琉璃光菩薩摩诃薩(至)爲是常耶是無常乎

  案。僧亮曰。已說世谛。生是假生。但外計四相。謂生是實法。今破其橫計。使假生之義立。是故問也。有六句問也。僧宗曰。更設六難。猶成前六難也。如來向以四句解釋。初句問不聞難。借生以況聞。今移聞難生者。若于生義有滯。則聞義亦壅也。若于生義通釋。則聞旨亦釋。此有叁聞相對爲六。前難生相。不能生法。既不生法。則法不可生。猶執定成前意也。中二難爲自他難也。後二有無難也。尋此難相承蹑之。意由佛向解未生法。是無而見在假因緣故生。當知理不聞。假言故聞。琉離光承前言致難。今先難生體也。生若是常者。先張二聞也。言生相若常有漏。不應有生也。何以然耶。生既是常。法體無常。二理天乖。既雲天乖。何體以常乃至無常之法耶。欲使有漏不從相生也。寶亮曰。上來既明生生等四句。于執相者。謂言有漏法外。別有一生相。來生有漏法起故。琉璃光今者作難。今佛會通。若論理而言正是法起時名生法。無時名滅。無別有生相。來生法。其難意既爾。下據事來作叁關難。一難開兩關。便成六重。就一關中。先定後結難。定初關。言有漏法若有生者。爲是常故。能生是無常。故能生下。即結難言。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若別有一生相。是常而生法者。則所生之法。則無有生。若生若別有一生相。是常而生法者。則所生之法。亦應從生相皆常也。而今現見有漏法。念念無常。得如此法。不爲無常生相之所生。則有漏之法無生相。是以言有漏之法。則無有生也。智秀曰。初二句作常無常難。欲使常則寂然不動。無功用力故。豈能生法耶。無常則體不自立。力不及。法亦不能生他也。次二句作自生生他難。初明生之爲法理不自生也。若生他爲生。無漏涅槃。不即是生相。便是于生爲他。何故不能生此他耶。而必不能。故知生相生他爲生。義則不然。次複二句就本有本無爲難。若生已有之法。則不假更生。若生無法使有則應能使虛空成有也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

  案。道生曰。橫起故有生。生若常者。則不得生于有漏。有漏無生。何由起耶。僧亮曰。第一句以本無今有爲生也。若有漏無生。則非有漏。有漏橫起是名爲生。無漏不橫。故非生也。無常之性。生時即滅即滅之生。不能生物。則有漏無生。無生即常。亦非有漏也。寶亮曰。若法不爲生相所生。則有漏之法。無生相。若無生相。則非有漏

  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

  案。道生曰。雖得生有漏。而無常在。生不在有漏。故有漏常也。僧亮曰。第二句也。寶亮曰。若不爲叁相所相。則有漏之法。理應是常也

  世尊若生能自生生無自性

  案。這生曰。若變成所生。則無複自性也。僧亮曰第叁句生無自性者。自生則一體有二也。一謂能生。二謂受生。受則非能。能則非受。失其性也。寶亮曰。亦應先定難也。應雲爲是自性。能生于法。爲是因緣。故能生耶。今[門@報]此定也

  若能生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

  案。道生曰。第四句也。無漏于有漏爲他。若有生他之能。亦應有能。生無漏之能也。僧宗曰。十地無漏。非不發始從緣。當不據此爲言也。乃是神明妙體者耳。此妙體絕于有無。不從因生。豈非知善耶

  世尊若未生時有生者雲何于今乃名爲生

  案。道生曰。早應名生。今何脫耶。僧亮曰。第五句也若未生時有法。有法則名爲生。雲何于今乃名爲生耶。僧宗曰。此難使法不從生相生也。寶亮曰。亦應先定也。此初關謂。若先已得生名者。何故後時方名生耶

  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虛空爲生

  案。道生曰。虛空亦本無也。僧亮曰。第六句也未生是無法。虛空亦是無。若生于無者。何故不說虛空爲生耶。寶亮曰。若有爲法。本傍無相及力者。彼起此亦起。彼滅此亦滅正得俱時而已。雲何能生于法。若俱無相及力者而得生有爲法。何故不說虛空爲生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說

  案。道生曰。答第六句也。僧亮曰。先答第六句也。生是假名。不可定說也。不生是無而生能生無。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先答第六難也。不生即虛空。欲令虛空生者。不可說也。寶亮曰。後關七種章門。下自次第釋也。初六句。悉作不定答。後一句明因緣故得生也。不生生不可說者。第一句明無定不生性。亦無定生性。雲何可定說耶

  生生亦不可說

  案。道生曰。答第五句也。僧亮曰。第五句也。生是已有。已有更生。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次答第五難。不可說生已生之法。則有重生之過也。寶亮曰。亦無一定生之性。故不可說也

  生不生亦不可說

  案。道生曰。對明第六門也。僧亮曰。上二句說生法有無也。此說生相能生有無也。不生是無而生能生無。故不可定也。僧宗曰。人情展轉生疑。若無已生故來生者。便是生于不可生者耶。今言亦不可如此說也。寶亮曰。亦無定生定不生之性。故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案。道生曰。對明第五問。僧亮曰。若不生死者。亦不可定也。僧宗曰。逆取其意也。惑者複謂若如上答。便是可生者自生。不可生者自不生。今言亦不可作此說也。寶亮曰。亦無定不生。定不生故。言以修道故不可定

  生亦不可說

  案。…

《大般涅槃經集解四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