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叁

  

卷第六十二

  舉盲人說象譬 明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義 明佛性十二因緣信等 辨菩薩不退相日食一麻一豆等事 出菩薩以身施衆生發願事 出菩薩爲衆生受苦不退事 出天海八種不思議譬

  師子吼品之第九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至)以是故說色爲佛性

  案。僧亮曰。各以手觸者。譬聞見也。同不說象體。偏見非象。亦非不說者。各得其分。非不說也。色是佛性者。正因性異。成果亦異。以偏著爲失也。如金色是一槃蛇爲異也。僧宗曰。第二翻也。明如來說性不同。凡夫既真而無謬。故應修也。王者譬佛。臣者譬常住經教。象譬教下理也。盲者隨所觸而說象。衆生無慧。乃計陰說我也。說離陰有我者。此計太過。下當非之也。非即六法。不離六法者。以五陰成假名人。佛性在果。豈即六法非因。無以感果。故言不離也。寶亮曰。盲人觸象。若一一而望。不得象體。然複不得離此而有象也。外道凡夫。捉五陰及離陰。一一計非佛性。然始終不離此六法也。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者。破第六別計五陰外有我。謂五陰假合。名爲衆生。無別五陰外有我也

  或有說言受是佛性(至)乃至非我不離我

  案。僧亮曰。上舉色。今舉心曆心。稱四陰也

  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至)第一義空故名佛性

  案。僧亮曰。就惑情爲離也。故是即陰我相續不斷耳。後還正之。謂離陰別我也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爲佛性(至)佛性者即是如來

  案。僧亮曰。說緣因性。衆生必得。故名有也。相續不異。即如來也。僧宗曰。第叁出佛性體也。寶亮曰。第四曆緣因四無量行。即是緣因。善菩薩常行。如影隨形也。佛性名如來者。行四無量。近得初住一字之地。遠則圓滿得佛。故名如來也

  佛性者名大信心(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舉六法門。助顯其旨也

  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總結上旨也

  善男子若說色是佛性者(至)乃至說識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若說色是佛性。余非者。耶見衆生。聞必起倒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了佛性者(至)兼複贊歎禮拜問說

  案。僧亮曰。既勸修此經名。故說修者之福也。僧宗曰。第四正勸修也。寶亮曰。第五結勸。明應須修道之意也

  善男子若有已于過去無量(至)然後乃得聞是經名

  案。僧亮曰。歎修者之因也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至)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案。僧亮曰。歎叁寶佛性經法不可議。顯勸修之旨不虛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案。僧亮曰。師子吼領。並敘時衆得利益。佛即印述也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不退(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案。僧宗曰。此下修道之第七也。向以有性故。所以勸修。言修行者。功業轉深。不複退轉。若不能深識經旨。者則有退轉也。如此苦行。多是住前。言因經修行。無利益事。尚爲之。豈況有益。而當不爲此。明人于經修行。得其理味。永不複退也。寶亮曰。此下修道之第七。正出修道人相。上來雖勸其修道。諸人鹹然。不知修道之法。佛今略示其相。若能作如此苦行者是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案。僧亮曰。第七不退相門也。修道必生死。但生死多難。不能自知退與不退。次辨不退相也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僧亮曰。第八歎不退菩薩。不思議德也。受後邊身者。上說具煩惱性地解地。今說後身義其始終。但舉其兩端耳。僧宗曰。第八明上地菩薩。備諸勝德也。寶亮曰。歎修道人之德也。人謂苦不可忍。今雲。若能立心修道。雖爲衆生受苦。如叁禅樂也

  善男子大涅槃經亦複如是(至)彼大海有八不思議

  案。僧亮曰。第九歎經。佛及菩薩。功德智慧。經實其本。故贊歎也。僧宗曰。上言人由經益。則經有資成人義。故次歎也。寶亮曰。海有八德。以譬經也。一者因衆生之福海則漸深。衆生有感。所以經教次第。從淺至深也。二逐風而行。諸佛菩薩。隨緣而化也。叁河水入者。明涅槃納衆命之器也。下去類爾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言如來(至)雲何獨令我受化身

  案。僧亮曰。第十歎佛也。以經典佛說理應歎也。但說由慈生。故先問也。寶亮曰。四生之中。化生最勝。而佛爲衆生。故胎生。恩德之重。所以致歎也

  爾時師子吼菩薩合掌長跪右膝著地以偈贊佛

  案。僧宗曰。如來是王化之主道被蒼生。所以最後興歎也

  如來無量功德聚(至)能吼無量師子吼

  案。僧亮曰。彼國以偈爲詠歌也。蓋盛德之至道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0】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