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曰。益前有無之問也。以現在無故。得言斷善根。未來有故。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名爲不可救濟
案。僧亮曰。譬意爲顯障斷非究竟斷也。未來之善。雖有起力。交爲現在邪見所障。不得起故。不能濟苦也
以佛性因緣則可得救(至)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謂正因性也。斷緣因善根。非斷正因也。由正因力故。久善還生。非叁世者。釋不斷義也。正因是相續常。常故無去來也。如敗子者。既以不善無記爲正因。二法力弱。現在世中。必不生善。以敗子爲譬也
世尊一闡提輩不斷佛性(至)雲何說言斷一切善
案。僧亮曰。乘上正因不斷之辭。以爲問也。正因之力。必感佛果。果善因善。二俱不斷。故知非闡提也智秀曰。第四翻承上不斷性之旨。仍以爲難也。佛性是善。闡提不能斷。雲何成闡提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現在世中(至)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案。僧亮曰。佛性是善。若現有佛性。則非闡提。明正因是種子性義。不以爲緣因性也
如世間中衆生我性(至)當見故故言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以世我爲譬。以證現無之義也。以當見故者。上言衆生現在。無有常名。悉有苦故。以當見爲有。非現有也
以是義故十住菩薩具足莊嚴乃得少見
案。僧亮曰。上雲當見爲有。此說見之時也。以少見名因。全見名果。因名爲得。果是所得。今以得爲佛性者。因中說果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至)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案。僧亮曰。上雲佛性是常。無有叁世。又雲。佛性未來當見。此前後相食。則常義未顯。故以空微之也。智秀曰。第五翻。有兩句難。第一責性非叁世。不應複雲未來。第二責既有慈愛。豈容非善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案。僧亮曰。述成上義無叁世也
一切衆生有叁種身(至)未來身淨故說佛性
案。僧亮曰。謂所說佛性。因中說果耳。非前後二言。相食之過也
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難言。若佛性是常。常則無生無滅。非有爲相。何故說言衆生悉有也。智秀曰。第六翻有兩關難。初若非叁世者。現在衆生。不應有也。後雲若衆生有者。應與衆生同體也
善男子衆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
案。僧亮曰。雖無現相。而終得爲用。以終得用故。于衆生爲有也
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
案。僧亮曰。空無現相。而得言衆生有現在用。佛性亦爾。雖非現有。而現在衆生。亦得有用也
一切衆生雖複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將欲廣辨。以定譬性。故重舉二門也
是故我于此經中說(至)猶如虛空非內非外
案。僧亮曰。以言無內無外者。明是常也
如其是虛空有內外者(至)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若有內外。則非一也。若有分數。則非常也。內無外。外無中。中無內。豈曰遍耶
如汝所言一闡提輩(至)一闡提業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心爲善惡之主。而爲邪見所壞。雖有慈念之至。終不成善。義現譬中
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至)說一切法無有定相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分也。說根性不可定可進可退也。說退以誡之。說進以勸之。謂勸誡分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明如來知根力故。能轉下作中。以根不定故。可進可退。如來終不舍置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以何因緣聽其出家
案。僧亮曰。上說知根。未說知根之利也。而聽善星出家。不得佛法之利。以迹而觀。似不知人利。故發問也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至)我爲如來具足十力
案。僧亮曰。說知根之利也。寶亮曰。佛知善星。當斷善根。故將其出家。令生微善。開後世之資。且若不出家。則橫長物惡。爲此因緣所以攜其入道也。然經家已顯調達是迹。竟未發善星之權。以此而言。經文不應止有此也。撿理求義。例應非實。蓋未盡也
善男子佛觀衆生具足善法(至)能斷善根具不善根
案。僧亮曰。說退因也。退因有四。一不親善友。二雖近不聽正法。叁雖聽法。不思惟義。四雖思義。不如說行
善男子如來複知是人現世(至)爾時則能還生善根
案。僧亮曰。說進因也。進因亦四。略舉近善友。聽正法二因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遠(至)名爲具足諸知根力
案。僧亮曰。明退是暫爾耳。而生善。是必定也。泉譬佛果。村譬叁界。水譬常樂。渴譬八苦。智人譬佛。無異路譬八苦可厭。常樂可欣。八道定也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至)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案。僧亮曰。明退者。雖複不久。而退者甚多也。進雖必定。而進者少也
善男子有人舍身還得人身(至)能入涅槃如[打-丁+瓜]上土
案。僧亮曰。進者從明入明也
舍人身已得叁惡身(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明退者從明入冥。從冥入冥也
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上總說一切衆生。此別舉出家人。及信涅槃經爲異耳
善男子如來善知衆生如是(至)是故稱佛具知根力
案。僧亮曰。結上旨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