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八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者之過也
善男子我雖複說一闡提等(至)修施戒善是名常沒
案。僧亮曰。上說叁道。此說五道也。僧宗曰。未階暖法已還。悉有退義。爲第二人也。如善星修得四禅。起不善入叁惡也。寶亮曰。聞經生信。故名爲出。而五事不具足。故于中起叁毒。還墮第二人數也。若自知此五事不具。憑善友進行。信根立者。屬第叁住位也。智秀曰。五德不圓。終斷佛性也
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至)如上二人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施戒是出生死之法名出。經譬飯也。爲有故沒生死名沒。經譬毒也。謂之雜毒之飯。又生信爲出。終斷善根爲沒。是以後出善星。即第二人也。第一人煩惱厚重。必入劇苦。故曰身重處深。第二人雖複起謗。而將來必以善自資。故曰身重處淺也。寶亮曰。此下次第。釋上五事所不具足之意也
善男子或複有人樂著叁有(至)是故名爲不具足
案。僧亮曰。二種涅槃。一謂五分法身。出生無故。名爲涅槃。二謂結盡無爲也。闡提無故。故言不必一切皆有也。不信有得道人者。謂聖自然不不學也。無因果者。無善果也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至)是故名爲戒不具足
案。僧宗曰。從戒戒者。道共戒也。不具無作者。無漏戒。能息于作。名無作也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至)是故名爲聞不具足
案。僧亮曰。因列多聞。炎明余義也
是人不具如是叁事(至)是故名爲施不具足
案。僧亮曰。財施淺事。猶非所能。況法施乎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至)是故名爲智不具足
案。僧亮曰。涅槃是有無之總號。如來是身智有名也。解脫是滅結之無有無一也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至)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案。僧亮曰。增善爲第叁。增惡爲第二。于同行中。自以爲勝者。同己所見。爲人中勝也。寶亮曰。釋五事既竟。先明第二人之過。後彰第叁人之德。一增善法者。釋第叁人。一增惡法者。釋第二人也。第二人不能求近善友。故改造惡入生死。成暫出還沒。此人若深自知見行不具足。則求進。成第叁住人也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至)終不複沒是名爲住
案。僧亮曰。第叁人也。僧宗曰。求近善友。得爲暖法。成第叁人。永不複退也
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至)如是等衆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舍利弗等。得暖法位。正定聚也。僧宗曰。舍利弗曾經第叁人來。從本受名。以證不退義也
是故我于經中說偈(至)獲得解脫安隱住
案。僧亮曰。引誡偈。歎能住也
善男子知不具足凡有五事(至)如是觀已次得暖法
案。僧亮曰。次得暖法者。斷外凡夫。入正定聚。初住位住。僧宗曰。貪欲多觀不淨者。此明第叁人觀行。漸進入暖法也。寶亮曰。更舉五法者。複有所爲也。謂第二人。若值好善友應病與藥者。成第叁人。若不爾。則還成第二人也。人有利鈍。利者觀假名空。即仍取法空。要達兩廂理竟。方乃出觀。至于暖法。結成住人。鈍者不能如此。假名空便出。信根亦立。成第叁住人。故結有兩時。非暖法獨成住人。初善根不成也。暖法是法空之初。第二善根之始。去無漏火猶遠。故以暖爲況也。智秀曰。次第複觀十二因緣者。四谛入小乘道。乃是叁乘分流。入此中相。複觀十二因緣者。別是一方隨緣入道耳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說言暖法因善友生
案。僧亮曰。明暖法唯慧。非是五陰。以色決之也。僧宗曰。迦葉何容不解暖名。蓋同物故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至)一切衆生皆有暖法
案。僧亮曰。如此暖法。一切皆有。今所言者。不如是也
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至)一切衆生不必悉有
案。僧亮曰。暖通叁界。有七十叁人。但言色界明非一切有也。六行者。無常苦因集生緣也僧宗曰。不言欲界一向不得暖觀。少故言不耳。遮其一切有難。作此答也。寶亮曰。要得上地定方能作暖法也。何以然。定位在上地故也。非欲界不能。獨色界能。下自出七十叁人。通叁界盡能作暖觀也。又一解。以果來系。因欲界直修攝身。口得人天樂果。名身行報。色界心靜。不馳蕩外緣。名心行報。故知是上果法也。言欲界有定者。是根本禅定方便。但攜利根人。能即用此攝入無漏也。色界雖有禅定。能作暖法。要是內弟子非外道也。若具十六行。方成暖法。外道唯能作十六行中之二。及苦下初門之四。雲何成暖法觀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案。僧亮曰。慧性自了。非他了也。寶亮曰。更作兩問。定其位也。第一問雲何受暖名。爲二問爲自性是暖。爲他暖耶。佛今且答後問。明自性是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至)爲十六行行即是智
案。僧亮曰。因于信心者。信爲暖因。明無因無果也。即是智慧者。破我見。必由智慧。非信等也。十六行者。法不出有爲無爲。有爲有四行。無爲有四行。有無必當有因。因在有爲有漏集也。有爲無漏道也。此二各有四行十六也。寶亮曰。迦葉舉馬師滿宿。無有信心。當知信是暖法。佛言乃是暖因。非正是暖也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至)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案。僧亮曰。八道火相者。無漏能燒煩惱名火。暖法爲因故名相也。寶亮曰。答第二問。明是八聖道之相。故名暖。如攢火先有暖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雲何能爲無漏道相
案。僧亮曰。報得色界五陰者。上言色界法。即明報也。寶亮曰。暖法既有爲有漏。由能作因。報得色界。雲何得爲無漏道相耶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至)而能與彼正道作相
案。僧亮曰。厭故觀行者。十六是觀。觀昧未免于愛。愛故受生也。寶亮曰。策故觀行者。正一心中。此兩用故。知善義資出。以相故招生。乃至一豪之善。皆不感生死
得暖法人七十叁種(至)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案。僧亮曰。上說暖法。此說行人。若未伏欲界煩惱。而叁界煩惱。具名具縛凡夫。謂一種人也。若斷一品名不具。至九品爲九。通前欲界具十。上除悲七地。各有九人。不複能斷善根。僧宗曰。大意言此七十叁人。悉能作暖觀也。欲界有十初禅。至不用處。凡七地。七九六十叁。通欲界十。爲七十叁也。欲界結九品。若是具縛凡夫。非不粗伏。非是伏九品次第者。別爲一人。若依數經家義。要先得初禅心。方伏欲界結。要得上地心。伏下地結。依論主則不得爾。如使暖法人。得初禅心。伏欲界結。若是利根人。不假須上地心。正用自他心。自從四意。止漸入暖法。入見谛成聖果。若鈍根人。要須修上地勝定。快方能伏下地也。寶亮曰。佛初出世。要先度一切外道。然外道伏結法用。亦不知有見谛思惟之別。但知厭下求上。作九品伏法所以爾者見谛結本。以我見與斷常爲源。外道既不伏此結。然與思惟類同者。何爲不伏。但自伏見谛結不成就。是以佛今但就伏叁界九品思惟惑。作七十叁人。不就見谛也。然始伏取定。事乃相准。要暖觀成後。皆智慧之用。欲界十人者。取曾伏思惟。或爲九品作九人。其初一人。都未經伏結。何故爾。此人先雖不作心伏惑。亦遭賢值聖。便從教行。行作苦無常觀。得假名法空。成暖法觀。所以爲一人。若曾作心用九品伏惑者。後入道亦如初。一人法不異也。如是從欲果訖。至無所有處一地有九。就欲界未曾伏結者。爲一是則七地有九。便是七九六十叁。就欲界十人。合爲七十叁人也。欲界何故有十。而上界唯九。然向上界生。無有不伏下地惑。而得上生去者。生上界人既無有。如欲界不曾伏惑者。故但有九人也。智秀曰。不于想非非想製人者。依小乘經。明凡夫仰無所假。不能伏煩惱故也
是人二種一遇善友(至)遇善友者遍觀四方
案。僧亮曰。釋暖法之能。暫出還沒者。若遇惡友。住內凡夫。沒在人天。不速成果也。僧宗曰。從此分解。取第四人也。第叁人必不退。而言二種者。此言未得暖。在四念處時。遇善友則進修入道。若遇惡友。尚不得暖。況聖果耶。寶亮曰。不異前釋。遇善友成住人。遇惡友。則還沒也
觀四方者即是頂法(至)四方者即是四谛
案。僧亮曰。第四人從頂以上。住行遲速。不爲惡友所縛。從四念處。至世第一法。有五品善根。下中上。上中。上上也。四念爲下。暖法爲中。頂法爲上。忍法上中。第一法上上也。念前諸法不定。不入五品。在二品上名頂也。四方譬四谛。觀行轉遠言遍。釋頂義也。性是五陰者。具身見等諸業名凡夫。重則名外。輕者名內。暖法斷重之始。慧心弱故。未能令身口諸數。皆背重惡。頂心已強。使身口諸業。不起重惡身。口善業。皆是頂法。故言性是五陰也。亦緣四谛者。明智慧是行主行行說之也。次得忍法者。重見將終次立忍。智心未周泰名忍也。次得世第一法者。經有內外凡夫。若未斷內名世。斷內外盡名第一也。此五人得世間無漏。亦聖亦凡也。苦法忍者。出世無漏。斷內凡夫。但說忍智。以見滅爲見谛道。不見滅不見苦等。言色等有性。有性則常。常則是樂。樂則不苦。見色無性。因緣假合。起唯苦起。滅唯苦滅。始見苦忍。見苦無生。是爲見苦。初稱苦忍。明其見滅。但說苦名。余可知也。夫斷結有叁種。一從理不從厭。謂菩薩也。二從厭不從理。謂外道也。叁從厭從理。謂聲聞也。菩薩從理。名無生法忍。聲聞乘厭通苦爲名。辨大小道異也。忍性是慧者。緣空是慧。緣有是想也。緣于一谛訖。見斷煩惱者。一谛謂滅也。見斷者。四谛所斷也。一智斷四。故言乃至也。如勝鬘雲。以一智斷四住煩惱。亦得四斷智功德。又雲。無世間上上智。以四智漸至上上智。出世無漏也。僧宗曰。頂法人。雖緣四谛。而集空心少。見有意多也。陰者言有。亦名聚積。明此觀心。存有情多。故言性是也。乃至忍法小勝。亦性是五陰也。世第一法名性。是五根者。得理轉深。移陰作根名也。言第一法。心能爲無漏作根。苦忍緣于一谛。若論前暖法。第一法爾時。能習緣一谛。既有心多無心少。沒無名但與有名也。從頂以上。見斷煩惱。至須陀洹果。爲第四人也。寶亮曰。正以此第叁住人。遇善友得…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