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九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

  如阿羅漢辟支佛(至)以得果故名爲具足

  案。僧亮曰。得無上道。乃名具足。唯佛一也。通稱菩薩者。以道同也。方于二乘。亦是彼岸也

  善男子是七衆生不修身(至)度生死河到于彼岸

  案。僧亮曰。上已廣明其義。此更略顯

  若有說言一闡提人(至)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案。僧亮曰。謂現得不得。未來得不得。早計名著。證性爲虛妄也

  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案。僧亮曰。一人具七者。言叁世一人。各一者。壞現在也。寶亮曰。假名一人。當來必具足也。僧宗曰。始終爲論。佛亦曾爲闡提。故一人具七也。當位而談。則一人各一也

  善男子若有人心口異相(至)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案。僧亮曰。已說七性有無相。定異見異說。則謗佛也。異相心見。與七相異口說亦爾。下自有釋也。八聖道分。訖非凡夫得者。得則現不得。未來不得。未來不得明謗。僧宗曰。若語其體。果時自果。不善時自不善。言因果不離也。若有闡提。已得菩提。或都不得悉名謗佛法僧也。寶亮曰。此下。是還生善中第五文。舉得失結句。先廣明失過也。下一兩句。雙明。雖舉失事故。冥消息其文。不可即文而用也

  若有說言衆生佛性(至)隨意語故名叁藐叁佛陀

  案。僧亮曰。空于衆生是有。常不可見。佛性亦有。修道則見。非無如菟角者。菟角現無。不可方便得。佛性亦無。可方便得。虛空常故者。常不可見。菟角無故者。無不可生也。亦有亦無者。有是將有。無是現無也。有故破菟角者。將有可有。不同菟角。無故破虛空者。現在雖不見。終必可見。不同空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名爲如虛空耶

  案。僧亮曰。大段之第六。辨常門也。所以辨常者。能分別佛性。還生善根。善得常果。明常唯有二種。一無常。虛空是也。二有常。佛性是也。無常。不可學得。有常。修道則見。欲令人識常果。修常因。不以梵天等爲常。經初以來。以空譬性。上雲有不如虛空。今問昔說譬之意也。僧宗曰。問意。若佛性非叁世攝。而名爲有者。虛空亦非叁世所攝。亦應是有。此並問也。寶亮曰。物情于因果性理既決。便欲修因。若不識果。則無以進行故。舉體非叁世所攝故。所以有識者未來同得也。上師子吼。雖明果體。是常。竟未正論此體有無之異。今科簡虛空雖常。而性是無。涅槃妙有。其性湛然。乃同非叁世。而有有無之異也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至)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案。僧亮曰。空有四義。可以譬性。一無叁世。二非物。叁無內外。四無挂礙也。僧宗曰。佛意。非此叁法故。說名爲有也。煩惱對涅槃。闡提對如來。無情對佛性。此叁對故。爲有虛空無對。豈得爲有。寶亮曰。今就此一段說中。有四番明義。第一。辨佛果體常。異虛空之常。兩常雖同。其旨甚別。第二。物還致疑。若兩常同非叁世所攝。何不俱名爲有。而一有一無。佛釋言。其常乃同。要一有對治。可名爲有。而虛空直是物。無無所對治。故是無也。第叁。遣外道橫計虛空是有義。第四。引證。明叁世智人。皆如是說也。今初門中。略出數事。明其異相。然文中。佛說其旨。理自彰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案。僧亮曰。外道。說空是有法。故須明也。如來身心之總號。性是悟解之別名。涅槃滅苦之都稱。叁義異而常一。別稱爲非涅槃名爲涅槃者。世谛有法。有無是非相對。虛空。世谛說無。一切煩惱有爲之法者。煩惱是因。有爲是果。因果是苦滅爲樂。一闡提至辟支佛者。六度是如道。乘如道來。故名如來。此等不乘如道。菩薩乘而未至。故蠲之也。無情之物者。無情。無悟解之性。非性也

  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至)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案。僧亮曰。世間住空。無有非空之處對空。故無對無非四大對于四大者。色性非空。住在空中。無非空對空者。心依大起。亦無非大對大。何得名四大爲有耶。佛不答者。以其非決。以置答爲答。何者。六識。所依各異。五識依大。意識不依。無色不住空。故非決也。涅槃是有訖。安隱彼岸者。此皆本不得今得。空無此義也。離于如是。說訖叁世攝等。如來佛性叁法等離。叁法是有爲。虛空若同者。同在叁法之外也。世人說。訖不得不叁世攝者。佛說二法聚色無色。至可見不可見。色。是四大。非色。是心數也。僧宗曰。無非四大對。此問粗故。置答也。如此人。說空非色是心數者。此下廣明耶解。並不得受相也。寶亮曰。第二問之始。正釋異意。舉于虛空。以決涅槃。今兩同爲有。佛今答言。雖同是常。要佛果有對治。而不無。明如來佛性涅槃叁法。同有所治。故是有也。故下去二釋此叁義。爲非涅槃者。是生死法。正對治。此生死虛僞果盡。故名涅槃。爲非如來者。闡提二乘之流。執相心重。不能稱如理而解。如來。能斷此不如之解。得于如解故。所以名如來也。爲非佛性者。衆生所以不見佛性。良由有煩惱業報。假依果而資身。佛既斷業報盡。無複所須。則窮鑒佛性之理。明闇障之義。傾今對治此業報盡。故名佛性也。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于虛空。世間無有一物而非虛空。複爲虛空所治者那得。難雲。虛空是有耶解意。雖然于物情未去。故迦葉複因此後更設一並。若虛空無所對治。不得爲有。今四大起時。亦無所對治。何故獨名四大爲有。虛空爲無。決辭既爾。佛今將解。故無非言。虛空亦同涅槃是有者。其義不然。何以故。明涅槃是有。可見可證。能作種種應色。備有八我萬用。皎然可得。是有現見處。虛空無斯之用。雲何爲有耶。既非其如此。然後答難。從若離于如是法外更有法者下。已對向決。若使離如是法。外別有一法。而是有者。必叁世所攝。虛空若同是有。應叁世攝。是無常法。答理既申。佛還引事。更到難迦葉言。如世人說虛空。名爲無色無對。若虛空非色而是有者。應即心數法。若是心數。不得不是叁世所攝。同四陰也

  複次善男子諸外道言(至)若叁世攝雲何言常

  案。僧亮曰。外道說虛空是色。有對可見。佛說非色無對不可見也。寶亮曰。第叁文。破外道所執。正義明虛空是無。而外家計有。是故須破。汝若言虛空是光明。複計之爲住處者。即是色法。若是色法。便有方所。即叁世所攝。是無常住法也。夫虛空不離叁法者。佛更作相來破。夫萬法有無。不離此叁。汝計虛空。在何法中。空者。直取無物處名空也。實者。如色法柱木等。是也。空實者。是有無之際也。若言虛空住空法中。便應無常。何以故。此虛空。不遍實處。與空實即是分數。若是分數。複不免無常。余實與空實。二法更相踐。破意如前。同有不遍之過也

  善男子若複說言夫虛空者(至)虛空若爾應是無常

  案。僧亮曰。實處無故。則不遍。應是無常。二處無者。實處無空。空處無實也

  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至)虛空無閡與有並合

  案。僧亮曰。各有處所。名一切有。所執處有二。則俱無常者隨物。寶亮曰。既作此叁句破竟。後還結言虛空是無也。又如世人說一切無絓閡處名虛空者。佛更假設作難。若無絓閡名虛空。此虛空。一切盡具足。遍有爲有處。無處爲當分有。若具足有。余處則無。一切處不可得遍。汝。虛空是有。雲何能遍。若不遍便是可數。彼此之法。是無常也。又若有人說。虛空無礙。與有並合。亦無此理也

  又複說言虛空在物如器中菓是故當知無有虛空

  案。僧亮曰。鳥動樹靜名異。兩羊相觸者。二俱動。名共也。二雙指合在一處者。指先有空。空先有指。有二空二有。合在一處也。若有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者。物住空動。動則無常。物則不遍者。物不遍故動。不遍故無常。下說空不遍之過也。虛空若常物亦應常者。若物動無空。空則不遍。不遍而常。物亦應常。若空與物同。亦常無常者。無有是處者。若言空常。先有物起。後合。先有是遍。後合不遍。遍者是常。不遍無常。無有是處也。先無有合。訖是無常法者。若已合共合則合有先後。後合本無。先合亦爾。皆無常也。先無器時。訖雲何。言遍者。器則本無今有。未有器時。應有住處。處異空異。不應言常言遍也。僧宗曰。若使虛空離空有住者。上難其合。今難其離也。若空與有合。是則空同于有。則離空而住也。有物亦應離空住者。並難也。謂有物合。則應離有唯空也。寶亮曰。又言。虛空在物。如器中菓。二俱不然。故先假作叁法。來破其並合之執。下別破虛空在器之計。若與有並合。則有叁種合法。一異業合。如飛鳥集樹者。樹本不動。來向樹故。言異業也。二業共合。如兩羊相觸者。二物俱動。故言二業也。叁已合共合者。如二雙指合在一處。本時兩合。今複來共合。故言已合共合也。先作此叁句竟。下次第難破。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一是動者。鳥也。不動者。樹也。若爾。萬有本不動如樹。汝虛空如鳥動來。共物合。是無常也。若言物與空合。物複不遍。若當不遍。是分數法

  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至)虛空無故非叁世攝

  案。僧亮曰。佛說有依空住者。而惑者言。有空佉爲有所依。即因緣住。因果同相。因無常故。果亦無常也。寶亮曰。既破諸外道所計竟。後還結言虛空是無物。故名常。非是有法。佛性常。而是有故。非叁世攝也

  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至)世智者說無我亦說無

  案。僧亮曰。第七辨因門也。所以辨因者。上雲唯叁法是常。余悉無常。與世間異。異則生诤。今辨因異故果異。從理說異。與世智同說。不與世诤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段明修道也。寶亮曰。佛言世間智者。即是菩薩者。此下去大段中第七文。釋兩因異。將明此理。故先承上宗。作難。世間智人。說五陰是無常。佛獨說我是常。既說不相隨。便成世間诤。佛雲何言遠離顛倒。不與世诤耶。佛今答言。凡夫以叁漏爲因故。感苦無常。佛。用真無生解爲緣。除于漏因。無複無常故。即體是常。其因各異。豈同世間。如此則稱理而談。乖诤何生。今就此文中…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