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十九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凡廣略叁番。釋生死用叁漏爲因故無常。佛不用此爲因。故常也。第一正明凡夫不識叁漏爲過。第二辨其起漏之源。第叁明漏所感果唯苦無樂。然此叁番。聖人識過。達其漏源。觀其發解。故能除滅叁漏。成八正道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至)如優昙缽羅華

  案。僧亮曰。若從理說不诤。見理必由于行故問之也。寶亮曰。佛略列十法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智者說無我亦說無

  案。僧亮曰。請定有無之義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故說是常恒無變

  案。僧亮曰。將明因果執異爲難。若事同而說異。應是沾汙也。已離叁種以下。若從理說。則不诤。說與見異。何得不诤耶。凡夫之色以下。明因果事不同。說不到故。不汙不诤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雲何爲色(至)知病所在然後授藥

  案。僧亮曰。問從答離。見過則離。不見則從也。問略而答廣

  善男子如人將盲至棘林中(至)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案。僧亮曰。明離惡有漸。知罪過已。從人天果報說過。得二世之利。果報輕微者。苦由癡起。見過則癡輕故也。寶亮曰。如人將盲至棘林者。盲喻凡夫。與棘林譬叁漏。還此叁漏。將衆生受苦果報也。舍之而還者。如果起因謝也。設複得出身體壞盡者。設複後時厭苦修道。必具經受八苦也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至)餓鬼畜生人天果報

  案。僧亮曰。作業時重。受報時輕者。作時不見過。受報時見。如是四種

  是故我于契經中說(至)不爲世法之所沾汙

  案。僧亮曰。遠離煩惱觀行有五。一者觀體。二者觀因。叁者觀果。四者觀輕重。五勤修道。此是常第二下叁文中自現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即是貪因嗔因癡因

  案。僧亮曰。廣上觀心行于緣不得法。皆是無明。錄其重者。分爲欲有。欲界。命資外存欲情重。名爲欲漏。上界癡輕。直名爲有。內惡覺觀。訖生于欲漏者。漏。是貪等煩惱。內外緣生。覺觀是想。緣是外想。是故一切訖是名欲漏。緣非欲也。能生欲者欲。從欲生者欲漏也。我及我所者。不能分別陰界。皆是無明。欲知其是總也。貪因癡因者。叁煩惱。錄其重者。無明通輕重。得爲癡因也。寶亮曰。第二番。先釋叁漏名義。後辯其相因起漏之源。凡夫。所爲不能忘懷。唯自是爲失。故成漏因。聖人以道自處。心無所存。故成道緣也。或時因中說果者。夫無漏解。本非果報。從所發處爲名。故說無漏爲果。迦葉向問有無漏果。複言。智者斷諸果報。今諸聖人。雲何得有。佛答雲。真實無有無漏果報。得知無漏。是散滅生死法。非複集谛。而解者稱此。無漏但不系叁界。由感變易果者。恐非聖意。而今大乘了義。佛自斷雲。真實無有無漏果報。豈更感生死果。成于集谛。而勝鬘經。稱無漏業爲因。無明住地爲緣者。別自有意。不關用無漏爲集谛也。五陰。是業煩惱家果。寄他無常苦報。上依善知識理緣中。發得此無漏解。故雲是果。撿理而談。實非果也。或從心身到梵天邊者。亦是因中說果。心者。是定因。此定能得梵天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案。僧亮曰。互爲因果者。非女取女。名無明也。分別好惡。名不善也。取好惡已。更增女相。如是九品。互爲因果也。子是近因訖煩惱亦爾者。雖互相生。而女相是遠。好惡相是近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案。僧亮曰。是內無明。訖其內。外因者。是煩惱。內外因能生無明。名無明。如說色等名欲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案。僧亮曰。廣第二造作何行。訖受誰房舍者。是時惡友共住是處。事與行同外爲異。受深心供養房舍也。轉下作中者。與上事增長爲異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案。僧亮曰。欲明煩惱。亦以過去煩惱爲因也。如一器中者。無始以來。起無量煩惱。種子中雖暫伏。遇愛則生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雲何(至)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案。僧亮曰。廣第叁。叁種。苦苦壞苦行苦。無常亦爾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有無漏果(至)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案。僧亮曰。聖人諸陰。是煩惱果。若斷果。不應有聖也。因中說果者。凡言斷報因。名斷報耳。是名因中說果。無漏非報因。不在斷中。我從心身者。定是心。梵天是定報。定能得身。名定爲身。無有無漏果報者。無苦樂報。更不生漏者。不生漏即是涅槃。無法可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身中有妙藥王

  案。僧亮曰。略第四。廣第五修道。有惑名衆生。無惑非衆生。是煩惱因果。從惑生惑。無道可修。明八道。亦以煩惱爲因發。一因二果。訖果惡故子惡。因過明果現。與未來爲子。叁世皆惡。先喻雪山。說身中有妙藥王者。考事則異先譬。不應有能修如是清淨梵行者。涅槃八道。能至涅槃。名梵也。寶亮曰。下第叁番明叁漏。今迦葉發初難雲。若以煩惱因果。俱是惡法。雲何言衆生身中有妙藥王。但譬法不同。上說妙藥王。譬正因佛性。今此中雲。妙藥王者。謂無漏解也。佛今答言。如世間從子得果。此果。有還與子作因者。有不能者。如今谷子。從過去谷生。名其爲果。然此子。又能生未來谷。還成因義。枝葉等物。雖從因生。不複更能爲後因。明煩惱亦爾。從過去惑因。得今五陰。于今果上。更起未來因。果報連續。此便有即因即果義。既借譬如上。下即出事。一有煩惱果。是煩惱因者。是因即果即子義。二是果非因者。謂無漏解。既寄此果報中。修得此解。更不生後。唯果非報。故名爲清淨梵行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則名爲清淨梵行

  案。僧亮曰。有義未彰。重問。煩惱果非煩惱因者。煩惱起有因緣。似過去煩惱爲因。現相爲緣。因緣皆到。若以無相爲緣。則因到緣不到。是果非因。名爲梵行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