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二

  

卷第七十一

  梵志名淨第六 犢子梵志第七 納衣梵志第八 弘廣婆羅門第九 阿難爲魔所娆事 說阿難初爲侍者緣起 爲須跋陀說法

  憍陳如品下

  複有梵志名曰清淨(至)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案。僧亮曰。聞常無常。並是倒。不知倒之所由。故問也。寶亮曰。論義更無所執。直捉六十二見。來問也。佛即爲說所以離六十二見之方。于是而悟羅漢道

  梵志言瞿昙衆生知何法故(至)是人能知常與無常

  案。僧亮曰。知何法者。已知病起。次問滅病之方

  梵志言世尊我已知解(至)諸漏永盡得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因在先名故也。果在後名新也

  犢子梵志複作是言(至)彼若問者當隨意答

  案。僧亮曰。犢子以所見問佛。欲觀其同異耳。外道所見不同。或說無善惡果報。或說有善惡無道。或說有道不修得。或說男得女不得。或說出家得在家不得。或說離欲。得在欲不得。二問也。寶亮曰。亦無定執也。佛所以默者。欲申己之迹。非置答之謂也

  佛言犢子善哉善哉(至)平等雨于優婆塞優婆夷

  案。僧亮曰。叁種善不善。及十種善不善者。叁是出世。十通世間也。寶亮曰。佛今答起叁善離十惡。終斷一切障。成聖道也

  世尊若諸外道欲來出家(至)還其屍所大設供養

  案。僧亮曰。四月試者。外道本異見。假服偷法。皆四月試。如其不爾。不必試也。寶亮曰。如優婆塞戒經雲六月試。蓋隨機故。有此法耳。而犢子出家。于十五日後。方得初果者。感應之道。其事不同。著于此也

  納衣梵志複作是言(至)善不善身是義不然

  案。僧亮曰。說無因果。所以作闡提者。以其謂善惡有性。不從因緣。非無善惡故也。寶亮曰。尋衆生之始無源。故謂善惡皆自然也

  何以故如瞿昙說因煩惱故(至)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案。僧亮曰。第一事。謂先後皆不可一時。以身類一切法。皆無因也。寶亮曰。先作叁關難。第一定煩惱。舉身之先後也

  複次瞿昙堅是地性(至)自性故有非因緣生

  案。僧亮曰。第二以空類五大。以五大類一切也。寶亮曰。下舉七事證義也。此第一事。證各有自性也

  複次瞿昙世間之法(至)雲何說言從于因緣

  案。僧亮曰。第叁如木不由善惡。而性有曲直之用。五道性有善惡。隨生處而得名也。寶亮曰。第二證以用有定。故無因緣

  複次瞿昙一切衆生(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四以類求物。各有性也。寶亮曰。第叁證也

  複次瞿昙如瞿昙說(至)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案。僧亮曰。第五以五塵非貪之因。食嗔自生也。寶亮曰。第四事也

  複次瞿昙我見世人(至)各有自性不由因緣

  案。僧亮曰。第六謂。若有因。不應一同。而得苦樂二果也。寶亮曰。第五事也

  複次瞿昙世間小兒(至)一切諸法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七謂。憂喜無因也。寶亮曰。第六事

  複次瞿昙世法有二(至)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案。僧亮曰。第八是故外計。虛空有用有名。[菟-、]角無用無名也。寶亮曰。第七事也。七事悉是證自然耳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同五大者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先破第二。明諸大無常。故無性也。寶亮曰。若使萬法。從五大者。萬法無常。五大亦應無常也

  善男子汝言用處定故(至)說一切法有自性也

  案。僧亮曰。答第叁也。若名義有因。實亦有因也。寶亮曰。答第二也。明竹木初生。本無箭鎙之性。工匠乃成。豈非因緣耶

  善男子汝言如龜陸生(至)無有自性無有一性

  案。僧亮曰。答第四也。明龜若無緣。亦可入火也。寶亮曰。答第叁證。皆由行業。豈得無緣耶

  善男子汝言身爲在先(至)何因緣故而作是難

  案。僧亮曰。答第一難也。汝性亦無前後。而我因緣。亦無先後。雲何爲難也。寶亮曰。破叁證竟。答其上所執也。且一往總非。明不應爲難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身及煩惱(至)皆從因緣無有自性

  案。僧亮曰。汝有一時。而無因果。我緣有一時。而有因果也。如炷之與明以下。若不見身因。便言無因者。汝亦不見瓶因。不應說泥是瓶因也。寶亮曰。正答也。雲身及煩惱。一時而有。此言似不關衆生之始也。正應是捉十二因緣中。識枝時語也。夫受生爲體。要須備起潤業潤生。若但有潤業。無潤生愛。則不爲結報。故識支之起。雖由潤業。若不更起潤生。則報不相續。于時。身與煩惱。得言一時而有。雖複一時。要因煩惱而有身也。若言身不在先。知無因者。現見瓶等。不無因緣也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至)亦應如是精勤持戒

  案。僧亮曰。謂汝法能生名大。若無因緣。不應說大也。寶亮曰。身先因緣。亦同此也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堅性(至)故不得說自性故堅

  案。僧亮曰。此等有香。香屬地故也。寶亮曰。重破初證也。彼以蘇[萉-巴+(日/(句-口+匕))]爲地。而有時同水。豈有自性耶

  善男子白臘鈆錫銅鐵金銀(至)雲何說言定名火性

  案。僧亮曰。此有明色。色屬火也。寶亮曰。火不定。以流時水性。動時風性。熱時火性。堅時地性。亦非自性也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凍時(至)從因緣見非無因緣

  案。僧亮曰。是堅守性。故名爲水。然流動性同。若動不失流守性。不名爲爲風耶。若動不名風以下。若濕多屬水。凍時堅多應屬地也。豈是從緣得名乎。寶亮曰。若凍時猶屬水者。波本因風而動。應名波爲風若不名波爲風。亦不應凍爲水也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塵生貪(至)生貪解脫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答第五難。非因者。正因也。貪有二因者。覺觀是內因。六塵是外因。因內生外

  善男子汝言具足諸根(至)無有自性皆從因緣

  案。僧亮曰。答第六難。有好施而貧。悭貪而富。應與諸根同難。故先答後業果。正答根具大富。修時不兼。受報則別耳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間小兒(至)是身因緣煩惱與業

  案。僧亮曰。答第七難。若笑是自性。則應常笑。如火休熱。則常熱也。不答第八虛空菟角。皆置答也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至)除叁界煩惱得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還請佛爲說身因。聞即悟也

  複有婆羅門名曰弘廣(至)能發無上廣大之心

  案。僧亮曰。弘廣晦迹。引諸無知。應弘此經。時將顯迹。現所聞不遠也。寶亮曰。更無所執。直作心念試佛。佛即知其所念。複過己心所見。于是即伏。故憍陳如先難己所爲。佛即顯其迹也

  佛言止止憍陳如(至)汝今能發如是大心

  案。僧亮曰。入則入涅槃。出則出生死也

  爾時世尊知已即告憍陳如(至)阿難比丘今爲所在

  案。僧亮曰。經之流通有二人。自上弘廣所持須跋以下。應付囑阿難也。後文似爾。亦可理付弘廣。而文付阿難。寶亮曰。此下去。正顯流通之意也。問阿難所在。有叁緣。一欲顯阿難。有八不思議之德。二爲流通經。叁爲名須跋故

  憍陳如言世尊阿難比丘(至)不來至此大衆之中

  案。僧亮曰。魔欲使佛法。無所付囑滅不流傳故。惱亂阿難也。寶亮曰。所以是表阿難之德。雖不在坐。而能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問憍陳如阿難所在

  案。僧亮曰。欲顯阿難德故。所以發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至)若佛聽者謂往給侍

  案。僧亮曰。明阿難有二事。一是親屬。人所敬信。二受持佛語。無有漏失也

  文殊師利阿難事我(至)八者具足從聞生智

  案。僧亮曰。敘阿難有叁意。第一敘進止所爲。有八不思議之德。必堪弘通。第二引證。明七佛弟子。有八德者。皆通使流通。第叁正釋文殊問

  文殊師利毗婆屍佛侍者(至)阿難比丘爲多聞藏

  案。僧亮曰。第二引七佛爲例也

  善男子如汝所說此大衆中(至)阿難所聞自能宣通

  案。僧亮曰。第叁正答問也

  文殊師利阿難比丘(至)至心禮敬卻住一面

  案。寶亮曰。時將欲至。命文殊以咒解魔。召阿難還也

  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至)與須跋陀還至佛所

  案。僧亮曰。習未盡者。乃伏欲界結。未伏習也

  時須跋陀到已問訊(至)即得涅槃是義雲何

  案。僧亮曰。慢人不欲自受屈。故假稱外。明得失在彼。不在于我也。寶亮曰。須跋所執。現在苦樂。盡是過去。不因現在。故受投岩赴火。令苦盡也

  佛言善男子有沙門(至)是故我今責汝過去業

  案。僧亮曰。恐傳者之謬所定也

  彼人若言瞿昙我實不知(至)唯過去業非現在耶

  案。僧亮曰。下苦因緣得中上苦不者。問得展轉用不耶。若言得者。是則不定。雲何定言斷過去業耶

  複應問言是現在苦(至)過去已盡雲何有苦

  案。僧亮曰。若過去有苦。應與業俱盡。不應重受也。寶亮曰。若現在苦行。能斷過去業者。此苦行業。複用何斷耶

  仁者如是苦行能令樂業(至)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

  案。僧亮曰。次問轉無苦樂。四禅以上業。無漏無報。何因緣受是苦行者。既不能壞。又不能轉。何故受耶

  譬如有人爲王除怨(至)過去本業受苦樂也

  案。僧亮曰。證有現報也。不必盡因過去業也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至)心喻于林身喻于樹

  案。僧亮曰。償不可畢。遮則不受也。若以受苦爲償者。畜生應得道也。先當調心者。身喻于樹。林多而樹少。四陰譬林。色陰譬樹。怖從心生。不從色也

  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至)受于惡身況其余者

  案。寶亮曰。佛呵之已。能除粗想。何不血除細想耶

  世尊雲何能斷一切諸有(至)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案。僧亮曰。有假空實空。而外道伏結。緣有不緣空。緣空是實想也。寶亮曰。唯有二谛。忘相爲實想。實以慧斷煩惱。作想名說。此其旨也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至)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

  案。寶亮曰。得一生實想者。正一生後得佛也。若是無明住地報。則不可以一生二生往格也。乃約應而辨耳。若尋余經比例。便是未盡。此土無緣。立以不悉來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