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

  

卷第七十(憍陳如品第廿五)

  釋滅無常色獲得常色 破外道論阇提首那第一 婆私咤第二 先尼第叁 迦葉第四 富那第五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

  案。僧亮曰。第四流通分也。陳如是弟子之長。先受偏悟。今得圓解。委以流通。不亦宜乎。法瑤曰。說經將訖。外道悟解者衆。諸人最後受悟者。故付囑最初悟者也。又一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陳如最初。聞五陰無常。今最後聞常而悟也。僧宗曰。因果佛性中道。備于前矣。是以故命陳如。更定因果。說生死五陰無常佛果常也。寶亮曰。上已叁重說竟今此第四。次明付囑流通。撿付囑之事。不似余經。既顧問阿難。並述已之德。而體爲流通故。所以命篇。先對陳如。論于五衆。欲以徒衆儀軌戒律法用付囑有在也。又以文辭章句。一切經藏。囑累阿難。以深理付弘廣也。智秀曰。廣明義中。第二分也。重以說付傳法者。名付囑說也。尋之下文經來不盡。何以知其然。文爲證也。本爲付囑。命覓阿難。阿難至。乃使度須跋。付囑之言。遂□□。以理而推。義在可知。凡付二事。一者人。二者法。人者即是所度十外道。緣陳如年高德尊。堪爲師範。所以囑也。由阿難弘廣。于傳化有緣。所以說種付之。一品之中。有四意。第一說常無常法。第二明外道無沙門法。第叁列外道來詣佛法。第四正破外道。道慧記曰。陳如既居上生。又先親是外道。出家已來。爲外道所伏。故命以付囑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色即是縛者。說有爲之過也。智秀曰。第一意。略說因果常無常也

  憍陳如若有人能如是知者(至)在大衆中作師子吼

  案。僧亮曰。沙門婆羅門。二名皆是寂靜之稱。法理常定。不知則亂。知則常。靜能知常與無常。則具二法。若離佛法。不偏之人。及悉皆無也。智秀曰。第二意

  爾時外道有無量人(至)我若勝彼當事我

  案。僧亮曰。無有靜法。終無靜人。身口之業皆是假稱。乃因而集聚。議與诤道也

  爾時多有無量外道(至)佛告王且止我自知時

  案。僧亮曰。外國法。欲大論義。先白國主也。智秀曰。第叁意。列外道來也

  爾時衆中有婆羅門(至)所得涅槃亦應無常

  案。僧亮曰。外道說涅槃法異。謂不從因生。所以難佛。若從因生。不應常也。僧宗曰。難意以因無常故。果不得獨常也。寶亮曰。此十邪師。蓋接化有緣。現迹歸降。以示大理源也。凡與外道。論議往複之法。不得欵懷。要先于事中。卻令其心濡然。後言理也。此一外道。計二十五谛。言性常者。是已所計世性也。此下正破外道也

  瞿昙又說從因故生(至)得解。脫者雲何言常

  案。僧亮曰。以二道類之。第二難

  瞿昙亦說色從緣生(至)是常是一遍一切處

  案。僧亮曰。涅槃是陰。是無常法。離陰是審。不從因生。無因生涅槃。第叁難

  瞿昙亦說從因生者(至)涅槃即是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通難四義。第四難也

  若瞿昙說亦常無常(至)佛即我身是也。是義雲何

  案。僧亮曰。難佛名也。謂言緣從生法。有常無常。二言非佛自說。是佛義雲何耶。第五難也

  佛言婆羅門如汝所說(至)法之因耶如是瞿昙

  案。僧亮曰。謂世性。亦名冥初。內衆生。外非衆生。因常而果無常

  佛言婆羅門雲何作因瞿昙從性生大從大生慢

  案。僧亮曰。從性生大。從大生慢者。五大慢是識也。先說二法。未是谛數明二十四法。是色非色。大論色慢攝非色。互共相生。皆是無常。性則不爾。百論雲。從冥初生覺。說十一根義。次其性從此粗說。義雖不以次。大義同耳。彼覺此慢。互其辭也。僧宗曰。冥者八萬劫外。冥然不見。此不改言性也。慢即我心。只計我故。起慢于前人也。寶亮曰。從性生大者。是覺也。覺萬法故。言大也。從大生慢者。即是從覺。生我心也

  從慢生十六法所謂地水(至)果是常者有何等過

  案。僧亮曰。前雲大生慢。此慢之與大。互生義。次應色香。從粗說耳。從五法生者。次第說也。色生火。聲生空。香生地。味生水。觸生風。或說一塵生一。或雲五塵共生。一塵偏多。五知根者。火生眼。空生耳。地生鼻。水生舌。風生身。身覺觸。此言觸也。或言一大生。或言五大共生。一大偏多。次五業及意五大共。五大共生。是多少。亦說意根。是色法二十一法。色之差別。根本有叁。叁是慢之差別。皆從性生者。言小隱。應說二十四法。有何等過者。汝果無過。我果有何過耶。答初難也。寶亮曰。生十六法者。謂從我心生五微塵。從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作根也。此二十五谛。皆因世性生也

  婆羅門汝等法中有二因不(至)了因者如燈照物

  案。僧亮曰。作果是生。不作是了

  佛言是二種因因性是一(至)即同了不不也瞿昙

  案。僧亮曰。生親了疏。因相以定。親不可疏。疏不可親。是因相不者。疏不生果。雖不能生果。故疏因之義。即用了不。不也瞿昙。因果相。同與不同。生因則同。了因不同也。寶亮曰。以此而言。不關論理。直是相折卻耳

  佛言我法雖從無常(至)乃至意法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從因生法。有常無常。所謂二也。二語無二者。常亦有實。無常亦實。實故無二也。曾從先舊以下。說諸佛無異語。同名無二。非謂一佛也。雖名二語。了一語者。爲說有無空。上雲有同說有。無同說無。俗谛辨相二語。真谛叁相一語。爲了直說俗。俗無定相也。雲何二語了一語者。釋俗有假有。俗無假無二也。真則非有非無一也。寶亮曰。叁世諸佛。亦說生因所得是無常。了因所得是常

  婆羅門言瞿昙善能分別(至)佛言善哉已解

  案。僧亮曰。如是語義者。因二果一之義。我今未解者。解未解所譬。說四真谛訖。亦二亦一。說諸法因果。因果則無定性。著相則二。叁相一也。寶亮曰。心既欵伏。還請佛說法。佛直說四谛。亦二亦一已。即領解雲。凡夫見有彼此苦之則。故言二。聖人觀苦即空。無彼此異。知一不一。心會平等

  婆羅門言世尊我今聞法(至)即于坐處得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既雲理無偏悟。今既常無常。雙解應成。菩薩何故。猶言得羅漢道。夫座席未嘗無小乘小德小智。聖教有始終接下愚之要。故假示小道。使物心稍開。所以十師。皆悟近悟也

  複有梵志姓婆私吒(至)無煩惱爲涅槃耶如是梵志

  案。僧亮曰。涅槃名滅。滅有二種。謂性滅。相續滅。性是滅無。故言如是也。寶亮曰。亦無所執。直捉常無常。以問佛耳

  婆私吒言瞿昙世間四種(至)雲何言有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除煩惱之無。同于已滅之無。已滅非常。何得獨稱常耶

  佛言善男子如是涅槃(至)是故名爲異相互無

  案。僧亮曰。涅槃之中。畢竟不滅。亦非滅無也。寶亮曰。非叁種之無。乃至有分同互無。涅槃若有。豈無常耶

  婆私吒言瞿昙若以異無(至)說言涅槃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難意謂。若以無煩惱爲無。而涅槃非無。牛形馬爲異。無牛亦無叁。無皆無常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至)是故得稱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牛馬互無。則無性無常。不對治無常。不得稱常。涅槃對病爲譬也

  婆私吒言世尊如來爲我(至)複當勝彼瞿昙沙門

  案。僧亮曰。雲何無常者。未識無常之法。不知對治之義。所以請解也

  爾時衆中複有梵志(至)亦如是問佛皆默然

  案。僧亮曰。假名無定執之問者。常置答也。寶亮曰。欲令其先立義故。所以默然也

  先尼言瞿昙若一切衆生(至)瞿昙何故默然不答

  案。僧亮曰。立義謂定有。不宜答也。是一。是遍是作者。以叁義證有也作者是立義之本意。遍之與一。證常耳。何者。不遍則有分。不一則有數。物有分數。是無常也

  佛言先尼汝說是我(至)一切智人亦如是說

  案。僧亮曰。智同則說有。明說無則非智也

  佛言善男子若我周遍(至)修諸善法爲受天身

  案。僧亮曰。生死因果。心作心受。衆生皆有五道之業。一心不並起。不一時受。汝謂。我作我受。我遍五道。應一時受報也。寶亮曰。若五道有報。何爲修善。以滅惡耶

  先尼言瞿昙我法中我(至)修諸善法生于天上

  案。僧亮曰。後雲。未得道時。是作得道。則常身二故。說我二耳。我不二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至)若作身無雲何言遍

  案。僧亮曰。遍者遍叁世也。若先無常後常者。作身則有身。我滅則身無也

  瞿昙我所立我亦在作中(至)是故我我亦遍亦常

  案。僧亮曰。謂在作不失遍。在滅不失常。以舍譬身。以舍主譬我。舍燒主出。主常舍無常。何咎。寶亮曰。以世喭爲證。世人亦言燒舍。不言燒主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說我(至)是則違背世出世法

  案。僧亮曰。世間虛空是遍。常無常色非色。皆有空也。若使此我。則應遍常無常色非色。雲何以人舍不遍。爲譬耶

  先尼言我亦不說一切衆生(至)乃說一人各有一我

  案。僧亮曰。外道計我。有二種。一謂共。一謂遍。而先尼不計共。而言遍也。以終始不變。爲一耳。寶亮曰。救義意謂。各有一我。不傷遍也

  佛言善男子若言一人(至)若不遍者是則無常

  案。僧亮曰。若各有自在之主。見聞應同。如令遍者。草樹亦應見聞也

  先尼言瞿昙一切衆生(至)佛得聞時天得應聞

  案。僧亮曰。救義雲。我遇法則善。遇非法則惡。不得等也

  佛言善男子法與非法(至)何以故業平等故

  案。寶亮曰。將欲爲難。先定其法是業非業耶。答雲。是業所作。言若是業作。即是同法。雲何言異耶

  先尼言瞿昙譬如一室(至)其明無差喻衆生我

  案。僧亮曰。救義雲。百燈同室。明遍而炷不遍。不可以明遍。責炷亦應遍也。百人百我。我雖遍。而法非法不遍

  佛言善男子汝說燈明(至)何得複以炷明爲喻

  案。僧亮曰。炷是明。離炷無明。汝所言法及非法。則不如是。雲何以一譬異耶

  善男子汝意若謂炷之與明(至)法非法我叁事即一

  案。僧亮曰。上受異炷之明。今說明不異炷。于汝非譬。于我是譬。何者。炷是假名。以色觸爲體。色即是明。明不異炷。我是假名。以二法爲體。我不異二法也。寶亮曰。以即事爲難。若謂炷明不相關者。現見炷大明盛。離炷無明也

  先尼言瞿昙汝引燈喻(至)于我則吉于汝不吉

  案。僧亮曰。外道謂。法有定性。吉則定吉。不吉則一切不吉也。佛破之雲。我無定執。教汝離執也

  先尼言瞿昙汝先責我(至)以是推之真是不平等

  案。僧亮曰。反難雲。若佛以執爲非。不報爲是。即不平

  佛言善男子如我不平(至)同諸聖人得平等故

  案。僧亮曰。生死以執著爲累。我以無報爲是。汝以無執爲非。今破汝非。即是兩吉。豈不平乎

  先尼言瞿昙我常是平(至)雲何言我是不平耶

  案。僧亮曰。以己所計遍爲平等

  善男子汝亦說言當受地獄(至)何因緣故說我作耶

  案。僧亮曰。我以自在爲義。雲何造惡不作善耶

  善男子衆生苦樂實從因緣(至)乃至身根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作從我而作者。我即無常也

  汝意若謂我雖能見(至)汝立我見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火因花燒。非花燒也。識因眼見。非眼見也

  先尼言瞿昙如人執鐮(至)一切煩惱亦應如是

  案。僧亮曰。鐮人各異。能有所作。離眼無我。現事可驗

  先尼言瞿昙我有二種(至)既滅壞已終不更生

  案。僧亮曰。又立苦樂之我作我。若無知時。作煩惱受苦也。知時則修道斷結也

  佛言善男子所言知者(至)一切畜生何故不得

  案。僧亮曰。我則本來清淨。不爲苦縛。不應爲樂。而修諸善。而求解脫。若謂不從因緣者。畜生亦應得

  先尼言瞿昙若無我者(至)及有我所我作我受

  案。僧亮曰。先尼叁事證我。義可立極此也

  先尼言瞿昙說無我我所何緣複說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及咨所疑也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說(至)我今宣說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先尼心樂四法。以我爲常樂。若我從倒說。內外皆無。故問雲。瞿昙何緣。複說常耶。今答雲。滅內外入。名之爲淨。非求無常也。汝以內外入是常。所以是倒也

  先尼言世尊唯願大慈(至)一切煩惱先當離慢

  案。僧亮曰。先尼慢重。先令離重。輕者自滅也

  先尼言世尊如是如是(至)清淨梵行證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雖離諸見。于諸陰中。愛心未盡。起衆生想。今觀諸陰。無自性。無他性。法心滅故。衆生想滅

  外道衆中複有梵志(至)瞿昙何故默然不答

  案。寶亮曰。迦葉計。身則異命。命則異身。身雖無常。其命是常。命是常故。中間所以不斷也

  善男子我說身命皆從因緣(至)一向而說身異命異

  案。僧亮曰。一切皆從緣生。是無常法。所以言即是者。不離身有命。不離命有身也。身異命異者。身當法體。命談始終如此

  梵志言世尊唯願爲我(至)經五日已得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聞法反迷。悟道證也

  外道衆中複有梵志名曰富那(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案。寶亮曰。富那計六十二見。就五陰上。計一陰作四句。四五凡二十也。如去不如去。亦如此。應叁法成六十。此妄計。皆以斷常爲本。所以成六十二見

  佛言富那我不說世間虛實(至)不得說有東西南北

  案。寶亮曰。若虛懷于萬法。則明識四谛。離生死系縛

  富那言請說一喻唯願聽采(至)漏盡證得阿羅漢果

  案。寶亮曰。便開悟也。大村譬四谛。娑羅林喻二十五有生死。夫生死是理外之法故況之外也。中有一樹。喻佛昔凡夫時也。先林而生者。喻昔二十五有衆生。後修十地無漏法也。足一百年者。謂十地行也。是時林主灌之以水者。過去諸佛。爲己外緣。進生己善。或授之別記也。其樹陳朽。下譬佛斷煩惱障盡也。唯貞實在者。虛僞生死。五陰既盡。唯余神明妙本。無爲法性。真實法在也。外道設譬。領悟如此。況複學者。而不仰信者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