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64卷37頁碼:P0613
隋 慧遠述

  《大般涅槃經義記》六 ▪第6页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修法。四常住下辯明如來唯即前實。以常住故名爲實谛。五以如來類空佛性

  自下第叁別釋如來虛空佛生非谛是實。于中有二。一以真法即如來等。二有苦因下明如來等不同彼谛唯其是實。先總後別。總中初先並舉四谛。言有苦者舉前苦谛。有苦因者牒前集谛。有苦盡者牒前滅谛。有苦對者牒前道谛。次明如來不同彼谛。如來非苦不同苦谛。乃至非對不同道谛。中越集滅故曰乃至。是故下結。結彼如來是實非谛。後以如來類空佛性。別中偏明不同苦谛。余略不論。苦者有爲有漏無樂辯其谛相。如來非爲非漏安樂明佛不同。是實非谛總以結之。虛空佛性略而不論

  明不倒中文殊先問。如佛所說不倒名實牒佛前言。若爾谛中有四倒不就谛審問。如其有下就之設難。若四谛中有四倒者是則實谛不離四倒。雲何上言無有顛倒名爲實谛一切顛倒不名爲實。下佛爲釋。一切顛倒皆入苦谛略明倒心是苦非實倒應是集。報心爲體。報心是苦。從體以名故雲入苦。又此倒心與苦作因生苦名苦。以是苦故四谛中有。不名實谛。如衆生下廣明倒心是苦非實。于中初先法說明倒。譬如已下喻說顯倒。如是倒下明倒是苦

  明不妄中文殊先問。如佛所說不妄是實牒佛前言若爾虛妄則非實谛以理審問。佛答有二。一明虛妄是苦非實。二聲聞下明離虛妄方得爲實。前中初言一切虛妄皆入苦谛略明虛妄是苦非實。理實妄體亦是集谛。報心爲體。從體以名故說爲苦。如衆生下廣明虛妄是苦非實。後中先明諸聖不行故名虛妄。後明諸聖斷離名實

  明大乘中文殊先問。如佛所說大乘是實牒佛前言。當知聲聞緣覺不實以理審問。下佛爲辯。彰彼二乘亦實不實。先舉後釋

  明佛說中文殊先問。佛答有二。一明魔說苦集谛攝而非實谛。二凡是下辨定魔說

  明一道中文殊先問。如佛所說一道無二牒佛前言。外道亦說一道無二若言一下相對爲問。若言一道與外何別責其差別。若無差下難破無別。若內與外無差別者是則內外二道清淨。雲何上言一道清淨。下佛答之。先明外道但有苦集而無滅道。于非滅下釋無所以。妄生憶想是故實無。于中先明外道之人非滅道中生滅道想。四空非滅妄生滅想。彼因非道妄生道想。余亦如是。次明外道非因果中生因果想。果猶是滅。因是道也。以是義下結彼外道實無一道清淨之義

  第七常樂我淨等中文殊先問。如佛所說常樂我淨是實義者牒佛前言。諸外道下舉外翻內。諸外道有佛法中無略翻其內。何以下釋種種說有。常樂下結。釋中先問。下廣辨辯。明諸外道廣說諸行常樂我常。故外道有。佛說諸行無常苦等。所以應無。文中初明外道計常。次樂。次淨。後明計我

  常中初略次廣後結。諸外道輩亦說是常是初略也。謂說五陰諸行常矣。雲何下廣。先征後辯。有八複次。一以可意不可意報受之不失證成常義。先直立常。若言已下難破無常。以是義下結成已常。二以殺生爲因不亡證成常義。先自立常。若言已下難破無常。叁系心下以彼世人專念不忘證成常義。先自立常。若無常下難破無常。四一切憶下以其所想不滅證常。若無常下難破無常。五諸所作業下以所久習增長證常。六算數下以其算數增長證常。先立常義。次破無常。以一不滅得至二下結成已常。七如讀誦下以其讀誦漸增證常。亦初立常。次破無常。後結常義。八瓶衣下以其一切諸物不滅證成常義。後結可知

  次明計樂。複言有樂總以標舉。雲何下廣。有五複次。一以受者得可意報證成有樂。先略。次廣。以是下結。二以生人求望心故證成有樂。先明有樂。次破無樂。以求下結。叁以布施能爲樂因證成有樂。先舉。次辯。是故下結。四以觸數能爲樂緣證成有樂。先明有樂。次破無樂。後結有樂。五以上中下樂差別證成有樂。先舉。次辯。後總結之

  次明計淨。先舉後辯。有叁複次。一生人欲心證成有淨。二金銀等諸實淨物證成有淨。叁以諸仙阿羅漢等五陰淨器證成有淨。于中初舉次辯後結

  下明計我。先總標舉。下別顯之。有八複次。一以眼等我之用具證成有我。先立我義。後破無我。二以有我相證成有我。有我略舉。雲何知下問答略辯。何等已下問答廣辯。是故下結。叁以能別知證成有我。先舉。次辯。是故下結。四執鐮下以有作用證成有我。五即于生時欲得乳等宿習不亡證成有我。六以瓶衣車乘等事和合益人證成有我。先略標舉。譬如下辯。是故下結。七以遮故證成有我。先自立我。次破無我下牒結成。八以伴故證成有我。先略標舉。雲何下辯。如是下結

  上來廣辯。以是義故外道亦說我有真谛總以結之

  下佛破之。文別有四。第一廣呵。第二廣破。第叁重呵。第四結破。初中若有常樂我淨非沙門等如來總呵。何以故下如來廣呵。先征後辯。于中合有二十二句。第二破中依前四計次第破之。就破常中初總次別後總結破。前總破中是諸外道迷惑顛倒言諸行常呵其所立。諸行若常無有是處非其所立。我觀諸行悉皆無常翻其所立

  就別破中雲何知耶征前起後。下正破之。所破有八。如上廣辯。一以可意不可意報受之不失證成有常。二以殺生業緣不壞證成有常。叁以專念不忘證常。四以所想不滅證常。五以習業增長證常。六以算數增長證常。七以讀誦增長證常。八以一切瓶衣車乘山河大地相似不滅證成有常。如來今此先破初二。次破第八中五複次一處破之

  破初二中文別有四。一明諸行從緣生故悉是無常。二佛性下舉常顯之。叁以是義下結前第一。四是諸外道不見性下對前二明諸外道不得常法所可言說悉皆非常

  初中有二。一泛明諸法從因緣生悉是無常。二是諸外道無一法下正明外道所計常者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故是無常。外道多計五陰爲常。五陰法中何有一法不從緣生爲是無常

  第二破中初先明其佛性是常。後以佛性即于叁寶類明叁寶亦皆是常。前中十句。一明佛性無生無滅所以是常。二明佛性無去無來不遷動故。叁明佛性非叁世攝不流變故。四明佛性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因生故非因作爲。了因了故非無因作。五明佛性非作非作者。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故名非作。亦不使他生涅槃果名非作者。六明佛性非相非無相。非無相衆相永絕所以非相。法界門備故非無相。七明佛性非是有名亦非無名。就實論實。實外更無名字可得所以非名。就緣稱性。性爲名顯故非無名。八明佛性非名非色。不同四陰所以非名。不同色陰故曰非色。九明佛性非長非短。離色相故。十明佛性非陰界入之所攝持。實不同相所以不能。是故名常總以結之。下以佛性類即叁寶。于中初以性即如來。如來即法。法即是常。後以常義即于如來。如來即僧。僧即是常

  自下第叁結前第一。于中先明從緣生法悉不名常。是諸外下明諸外道所計常者無不緣生故是無常。自下第四明諸外道不見常法。所說常者悉是妄語無有真常

  諸凡夫下超破第八。于中先明外道所計其實非常。虛空已下舉常顯之。前中初先牒其所計。當知已下明其非常。一切有下出非常法。就下舉常顯無常中句別有五。一明虛空無爲故常。此名法性以爲虛空。非太虛也。二明佛性無爲故常。叁以空即性。四以佛性即已如來。如來即無爲無爲即常。五以常即法。法即是僧。僧即無爲。無爲即常

  有爲之法凡有二下破向中間五句計常。于中初先分法爲二。後就此二破其所計

  前中初言有爲有二總以標舉。色非色法別列其名。下辯其相。非色所謂心心數法。六識是心。想等是數。色謂四大。依如成實。色有十四。五根五塵及以四大。若依毗昙。色有十一。五根五塵及法入中無作之色。今以何義偏說四大。唯依成實。大是塵果。複是根因。舉因知果故不說根。舉果知因故不說塵。若依毗昙。四大是其造色之本。故偏舉之。舉本收末故不說。余。若依佛陀提婆所立說。色唯四大。外更無造色。今說似彼佛陀提婆

  下就此二破其所立。說心無常破前第叁第五第六及與第七。以此四種就心計故說色無常。破前第四所想不滅。以此一種就色計故

  就初心中。心名無常總以標舉。何以下釋。以是下結。釋中初言何以故者征前起後。性是已下舉後顯前心無常義。先開四門。性是一門。明其六識體性名異。故是無常。攀緣第二。明其六識緣境各別。相應第叁。明其六識相應法界。分別第四。明其種種義門分別心非是常。下依此門次第辯之。眼識性異乃至意異廣上初門。色境界異乃至法異廣上第二眼識相應異乃至意識相應異者廣上第叁。想受等數是相應法。眼識俱者不至余識名相應異。余亦皆爾

  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下廣前第四。于中合有十一複次。初五複次更以余義破遣心常。次叁複次正破前執。次二複次重以余義破遣心常。後一複次正破前執

  就前五中初以一識不能獨緣一切諸法破遣心常。二以因緣可破壞義破遣心常。叁以對治行門各異破遣心常。四以衆生心性各別破遣心常。五以多分別破遣心常

  初中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破他計常。常則不滅。是故應獨緣一切法。且征眼識。余略不論。眼識異下自顯無常。以法相似念念生下釋彼凡夫計常所以

  第二句中以諸因緣可破壞故亦名無常略以標舉。差別名壞。眼等諸識因緣各異。故曰差別。亦可破滅名之壞。眼等諸識藉緣而生。緣阙不起故名破壞。下辯可知。第叁句中別有四句。一自明無常壞行因緣。心名無常略以標舉。觀行之心能壞生死有爲諸行故名彼觀以爲破壞。諸行因緣壞行緣異故心無常。所謂下列二心若常下破他計常。常則定住。是故修習無常想者。尚不得觀苦空無我。況複得觀常樂我淨。叁以是義下對前第二結明外道執常之過。以計常者堅著有爲。不能觀察無爲義故。外道法中不能攝取常樂我淨。四善男下對前第一結明心法定是無常。此第叁竟

  第四句中心性異故名爲無常略以標舉。下別顯之。先明一切賢聖心異。一切外道心有叁下明其正見凡夫心異。一切外道告所對人。心有叁下對彼外道明其正見凡夫心異。是中未明外道心異。在後別論。正見凡夫心有叁種。一作業心。二受報心。叁煩惱心。作業心…

《大般涅槃經義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