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64卷37頁碼:P0613
隋 慧遠述

  《大般涅槃經義記》九 ▪第11页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義。恐其宣說性細事粗故爲此遮。若障不見常應不見破前障也。汝立性樹障亦應性有性障故常應不見。下教示中本無粗相今則見等明粗本無。本無見性今則見等明見本無。子亦如是本無樹下類以教之。所生之樹同粗同見本無今有竟有何咎

  自下第二師子以其緣正二因證有本性佛破明無。師子初言如說二因尼拘陀子以了因故令細得粗乘言救義。由佛前言若性細者雲何增長故爲此救。佛破有四。初若本有何須了者難破有樹。二若本無下難破無粗若無粗性了何所了是一破也。本無粗性竟何所了。若本無粗了故生粗何故不生佉陀羅樹是二破也。二俱無故釋破所以。粗與佉陀並皆先無何不俱生。叁細不見下責其不見。若細不見粗應可見法說以責。如一塵下喻說以責。如是子中粗應可見合喻以責。何以故下辯相以責。辯明子中樹有多果果有多子子有多樹故名爲粗。四若尼拘子有性生下舉燒類破。于中四句。一將樹類燒。若子生樹便言有樹見子被燒本應有燒。二若本有燒樹不應生難破有燒。師子被征喜立性燒故須難破。叁若一切法本有生下難破生滅兩性並立。師子被征喜于樹中建立兩性。生性故生滅性故燒故複破之。破意雲何。子中生滅兩性既並。以何義故先生後滅不得一時。四以是義下結成無性

  自下第二師子以其不生異果證性本有佛破明無。有二問答。初師子言若尼拘陀無樹生樹亦無有油何不出油。下佛印取明亦生油師。子重征。何故不名胡麻油也。下佛爲釋。非胡麻故當問正解。如火下喻。尼拘下合。甘蔗下喻。文顯可知。上來第一明衆生中即未有果顯前非內。下明有因彰前非外。師子先作無性之難。下佛釋通。難中准答有十二。句文中少一。其十二者。一以業得果難破有性。二若生有性何緣闡提斷善根下舉一闡提斷善墮獄難破有性。叁若菩提心是佛性下舉一闡提斷菩提心雖破發心爲佛性義。四若生有性何故名爲初發心。下舉初發心難破有性。五雲何而言毗跋致下舉退不退難破有性。六一心趣下執緣爲正難破有性。七如乳下舉有佛性征破假緣。八若定有性行人何故見叁惡下舉有佛性征破有退。九亦不須修六波羅蜜多下舉修乃得證無佛性。其第十句舉有佛性責人不見。文中略無。其第十一僧若常下舉僧常住無作佛義難破有性。其第十二衆生本無菩提心十舉菩提心本無今有類性本無。准答定爾不得增減

  就初句中師子初言乳中無酪麻無油等牒佛上來無性之言。如佛先下破佛前來有性之語。何以故下自立無義。先征後辯。人天無性故可作等舉近類遠。菩薩以業得菩提等將遠類近

  第二句中若生有性牒佛有義。何因緣下舉事難破

  第叁句中若菩提心是佛性者逆取佛意。下對征破。一闡提等不應能斷是一征也。佛性常法雲何可斷若可斷者雲何言常是二征也。若非常者不名佛性是叁征也

  第四句中若生有性牒其有義。何故名爲初發心耶對以征破。此還約就發心爲性故爲此征。性是常法雲何初發

  第五句中文少不足。若具應言若有佛性雲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名退。阿毗不退。佛性常住雲何得有退不退義。毗跋致者當知無性以退證無

  第六句中別有兩句。一執緣爲正。二難破別性。前中初言一心趣向是求佛心。大慈悲等念衆生心。此二一對。見生死等厭有爲心。觀涅槃等求無爲心。此二一對。信叁寶等是歸善行。受持禁戒是離非行。此二一對。上來舉如是等法名爲佛性執之爲正。自下第二難破別性。若離上來一心趣等別有佛性。何須此等而作因緣

  第七句中乳不假緣必當成酪舉其所同。不假人功水瓶繩攢名不假緣。非全不假醪暖等緣生蘇不下彰其所異。衆生亦爾有佛性者應離緣得征同前乳

  第八句中先定有義。行人何故見叁惡等舉退難破

  第九句中先以有性難破須修。非不因下以其須修難破有性

  第十所少已如上辯

  第十一中以僧常住無作佛義難破有性。如佛先說僧寶是常舉佛先言。如其常者則非無常以理審定。非無常下難破得果。僧若常下以不得果難破有性

  第十二中初先明其菩提之心及菩提果本無今有。次將類性。以是義下結成無性

  下佛先歎。後爲辯釋。釋難不盡而複不次。前十二中但釋九句。第二第六及第十二略而不解故雲不盡。就所釋中先答第一第四第八。卻答第叁第七第九第十及第十一。後答第五故雲不次。文中初言一切衆生實有佛性翻答第一明有非無。汝言有性不應初發牒第四句。下爲辯釋。心非佛性明性異心。何以下釋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牒第八句。下爲辯釋。明有性故不畢竟退。實無退心正明無退。若有退下難破有退成心無退。以遲得下釋成退義成非永退。以斯准驗。但令一念發心求佛定得菩提無退滅理

  此菩提心實非性下答第叁句。向前問言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等不應能斷。今明此心非佛性故闡提能斷。文中初言心非佛性略爲釋非。何以故下釋顯非義。先征後辯。一闡提等斷善墮獄舉斷顯非。若菩提心是佛性下破是顯非。兩句破之。初明若心是佛性者是心則常。一闡提輩不能得斷不名闡提。而菩提心爲人斷絕成闡提故明知非性。後明若心是佛性者則非無常。是無常故明知非性。上來釋非。是故下結

  次答第七。汝言有性不應假緣如乳成酪是義不然牒問總非。何以故下釋顯非義。先征後辯。若言五緣成于生蘇牒前問中所異之喻。佛性如是辯性同之

  譬如已下答第九句。向前問言若有佛性不應須修六波羅蜜。今此約喻明雖有性要修乃得。文中先喻。後合顯法。喻中衆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喻生有性。衆石喻于種種衆生各有性也。俱禀四大一名一實而其所出各各不同。喻諸衆生得果各異。俱禀四大喻諸衆生同以陰成。言一名者同一礦石。喻諸衆生同名衆生。言一實者同用四大以爲體實。喻諸衆五陰爲實。而其所出各不同者喻性別故得果各異。要假衆緣然後出生喻諸衆生假緣得果。是故當知本無已下喻明佛果在因未有道其本無。顯必假緣。下合顯法。衆生佛性合前衆石有金銀等。不名爲佛合本無金。以諸因緣和合見等合假衆緣然後出生

  次答第十所少之句。汝言有性何故不見牒其問辭。准此牒辭外國經本定有此問。不然總非。何以下釋。緣未合故無緣不見。以是義下得緣方見。先舉二因。緣正列名。正因佛性緣因發心辯定二因。以二因緣得菩提者明因得果。佛性望于菩提之果說爲正因。此文最顯。如石出金舉喻類顯

  汝言僧下答第十一。明僧常住皆由佛性不得說言僧常無性。先牒問辭。下爲辯釋。釋中四番。第一明其聖弟子僧常由佛性。二明十二部經之僧常由佛性。叁明十二因緣之僧常由佛性。四明佛僧常由佛性。四十初番就僧說僧。中二就法。後一就佛。問曰佛法雲何名僧。釋言分相佛法非僧。通論皆有和合之義故悉名僧。就初番中先總釋名。下別顯之。先舉二數。次列後辯。世僧聲聞義僧菩薩。良以菩薩證真成德故名義和。下就二僧明常無常。世僧未能證性成德所以無常。義僧證僧所以常住。于中先明佛性是常。下明義僧常同佛性。常由佛性何得難言僧常無性

  第二番中複次有僧謂法和合總以標舉。謂十二部辯出僧體。十二部經言義相扶名和名僧。十二部常故我說僧常就之辨常。此直論常不辯十二常之所以。持實論之佛性常故能诠教常。教常由性那得言無

  第叁番中僧名和合總釋名義。下別顯之。名十二緣出其僧體。十二因緣相順不乖故名爲僧。十二緣中亦有性下明十二緣由性故常常而有性。先明有性。十二緣常佛性亦爾約性顯常。依本顯末應當說言佛性是常因緣亦爾。但今文中舉末推本。是故說言十二緣常佛性亦爾。問曰因緣是生死法雲何名常。釋有兩義。第一攝法從人就事。叁世流轉實是無常。第二廢人以論其法。清淨法界緣起集成。因緣法門無所屬著無有彼此古今恒定故名爲常。故下文言十二因緣無有住處故得爲常。下文複言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華嚴亦說十二因緣是無爲法。此等皆說因緣法門不論其事。如十二因一切諸法例皆同爾。故下文中宣說法陰法界法入悉無住處故齊名常。然今且說因緣常矣。此因緣中曠備法界洹沙 義莫不皆常。非唯一相。第四番中僧名佛和舉其僧體。佛德無乖故名僧。是故我說僧有性者明僧有性。佛是僧故僧有佛性僧是常。理在易知故略不論

  下答第五有毗跋致阿毗跋致。以此言廣故在後答。汝言有性雲何有退有不退者牒舉問辭。次敕許說。下廣釋之。文別有四。一廣明退。二明不退。叁明不退不名佛性。四明退者不無佛性。初中有五。一十叁法退。二六種法退。叁一因緣退。謂聞苦行其心退。四五種法退。五二種法退。明不退中初問。次辯。後總結歎。歎中初言亦名施主明能益他。能攝佛法施衆生故。見如來等彰其益已。能調已下複明益他。善能護下複明益已。此第二竟。以是義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是第叁段明前不退不名佛性

  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無性下是第四段明退心人不無佛性。然此一文義有兩兼。近則明前退心之人不無佛性顯其非外。遠則廣上然不失壞舉修得果明本有性故非外。以有性故終必得果名不失壞。于中有二。一明退人終必得果。二師子言雲何有退不退以下明退心人終所起行。初中不可以有退心言無佛性遮其無見。二譬如二人俱聞已下舉得顯有。以是義故我經說下結成有性。就舉得中先喻後合。喻中有四。一二人俱發喻。二路值下訪問所求喻。叁聞是事已一人悔下有進有退喻。四時悔還者見是事下退人後得喻。初中二人喻修行者。進退兩分說爲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等喻聞正法。說生死外有佛可求名聞他方。山喻涅槃。泉喻佛性。有能到者永斷貧等聞到有益。得涅槃財名斷貧窮。證性常住名增壽命。唯路懸等聞修有苦。時彼二人俱欲共往喻起思惟思欲趣向。一人嚴下喻明修行。先明二人起行因別。相與前進正明修行

  第二段中路值一人多赍寶等喻逢如來。便前問等喻問所求。其人若下喻佛爲說。先明所求有實不虛。後彰往者有苦不謬

  第叁段中先明二人進退兩心。先退後進。是時二人一則悔下進退兩行。先退後進

  第四段中…

《大般涅槃經義記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