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維摩诘經》

「經疏部」經文1775卷38頁碼:P0327
後秦 僧肇撰

  《注維摩诘經》九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其道平等理無不極。豈容優劣于其間哉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

  肇曰。阿難于五百弟子中。多聞強記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寡聞也。生曰。阿難豈不知己之多聞本有在乎。自取不達。以申佛之意也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下有余而量于上也

  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

  肇曰。一時即向來所現一時若此。況盡其事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

  什曰。雖奉聖旨。及見不淨劣想自發。由憶念佛教起想微耳。既了平等。誠心自悔也。肇曰。初見穢土生下劣想。謂諸佛菩薩亦有升降。聞此佛事乃自悔責也

  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什曰。彼亦不必專以香爲佛事。故請言教法也。亦將欲遍至十方化不淨國。故請雜法也。亦以遠遊異刹。不宜虛反又以彼諸菩薩。必問其上要。故禀異聞也。亦欲令彼菩薩知恩故請。雲何令知恩。彼諸菩薩處清淨國。但食香飯自入律行。常樂則亡其樂。亡其樂則亡其所由。所由者佛。而彼昧之。是不知恩也。若聞下二門苦而後得乃悟自然得者因妙而功深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反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衆生念佛功德也。生曰。請還彼土法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無閡法門

  什曰。盡有二種。一無爲盡二有爲盡。有爲盡。無常遷滅盡也。無爲盡。智慧斷令滅盡也。今言盡門。是有爲無常盡也。言無閡于二事不閡也。不盡功德有爲。無凡夫閡也。不住無爲無二乘閡也

  汝等當學

  生曰。欲還彼土。迹在舍此之彼。是自濟之懷。于菩薩爲縛矣。若解脫之者。是其法也

  何謂爲盡謂有爲法

  生曰。有爲是無常盡滅之法也

  何謂無盡謂無爲法

  肇曰。有爲法有叁相故有盡。無爲法無叁相故無盡。生曰。無爲則不盡矣

  如菩薩者不盡有爲

  什曰。謂一切善。是有爲功德也。一切有爲悉是大累。可以遣累故有宜存。譬如無量怨賊在彼大城。城中有人來降。因是人得破怨賊。故雖是賊亦應供養之

  不住無爲

  肇曰。有爲雖僞。舍之則大業不成。無爲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爲。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爲。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淨而淨不以爲欣。處穢而穢不以爲戚。應彼而動于我無爲。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夫不思議道。必出乎盡不盡門。彼菩薩聞佛事平等不可思議。所以請法。故佛開此二門。示其不思議無閡之道也。生曰。此土有苦是有爲也。彼土無苦是無爲也。若縛在欲盡有爲住無爲者。蓋是此土患苦之情。非彼土然也。然則寄還彼土。以明法實得祛此縛矣

  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

  什曰。慈悲佛道根本也。聲聞無此故。盡有住無也。欲不盡有爲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故先說也。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言有之。生曰。菩薩之行凡有二業。功德也智慧也。功德在始智慧居終。不盡有爲義在前。故功德不盡之也。住無爲義在後。故智慧不住之也。不盡有爲。是求理不舍生死之懷。以慈悲爲本。故始明之焉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什曰。志求佛道。其心深固。譬如種樹根深難拔。故曆劫愈明。不暫失也。肇曰。發心不忘。是衆行之中心者也

  教化衆生終不厭倦

  別本雲。心不厭倦。什曰。惱之者衆鮮能無厭。以大悲爲本。故涉苦彌勤。雖魔怨逼試。心不生倦

  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

  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動。乃名根也。如有一人到舍利弗處求出家。舍利弗觀其宿命。八萬大劫不種善根。棄而不度。往五百弟子所。盡皆不受。于是到祇洹門下。悲泣懊惱。佛從外還見而問之。其人具以事答。佛即種種責舍利弗。汝智慧不深不見人根妄輕賤人耶。佛即受其人。贊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門。佛爲說法即得阿羅漢。舍利弗問佛。此人何時種泥洹善根。佛言乃往昔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名人可。時有一人。入林取薪虎從林出欲食其人。其人上樹虎在樹下。其人極大恐怖。時佛從空中飛過。其人見已稱南無佛。心生信樂極厭生死。深心誓願願離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脫。時舍利弗。向佛悔過舉身投地深自悲歎。佛言。譬如石中有金。愚人不知棄而不取。金師見之知其中有金。即以兩囊鼓而出之。衆生無明石中有智慧金。今汝智慧不深故棄而弗度。如來深見根本。以禅定智慧囊鼓而出之也

  無有疲厭

  肇曰。慈悲爲根發心爲心。然後順四攝化衆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衆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爲也。下諸行願枝條之流。及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義。耳度舍慈悲道樹不建。衆德損耗自隱涅槃。謂盡有爲法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什曰。萬善無常隨意所成。故須方便回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系在獄。獄孔中遙見佛于山上往來。心大歡喜應生兜率天。在中聞毗沙門天王食香。以餓死故心甚樂著。我今當往生彼食處。即時于毗沙門樓上化生。小既回向大亦宜然。肇曰。方便回向進善之要行。故常安住焉

  求法不懈

  什曰。求法不勤。果報未應。則生邪見。謂無所得。是故行者。求法不懈怠也

  說法無吝

  什曰。梵本雲無師倦。外道師爲弟子說法。法之要者則握而不與。菩薩則盡其所懷。故言無師倦也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肇曰。不以結生。曷爲而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什曰。念邪則生累。念正則累消。故化令正憶念

  于遠離樂不以爲貴

  什曰。出家離欲及禅定智慧。離諸妄想。悉名遠離樂。假以求道非所貴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乎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別本雲。不著己樂。慶于他樂。什曰。凡夫見他樂則生嫉。他苦則心安。自樂則生著自苦則心動。菩薩則不然。見他樂不嫉其心隨喜。他苦心動欲令解脫。自樂不著自苦心安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

  什曰。禅定有叁種。一大乘二小乘叁凡夫。凡夫禅生高慢我心。小乘禅獨善求證能燒衆善壞無上道根。于菩薩則爲惡趣。故視之如地獄也。肇曰。禅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之如地獄也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什曰。意存兼濟故樂遊無畏。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遊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

  什曰。本無施意。因彼來求發我施心。則于我爲師。故起師想。如月氏王出行遊觀。有數千乞人。在路側舉手唱聲各請所須。王問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陳說。臣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語大臣曰。彼等我大師。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須者。爲我說法非爲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國王。不修布施故受斯報。王今不施後亦當爾。以此故當知是我大師也。肇曰。乞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爲善師也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什曰。舍諸所有。謂身命及國城妻子悉能棄舍。給施衆生。給衆生時。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明見因果施而無悔也。肇曰。凡所施與妙期有在。又審因果之不虛也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肇曰。戒爲人護。毀戒則無護。菩薩自己有護。故欲護無護者也

  諸波羅蜜爲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雲子有所須。則咨之父母。菩薩所須。則求之六度。取其饒益比之父母也。肇曰。余四度行轉深。法身之所由生。故想爲父母也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

  什曰。助成聖道。令其尊勝。猶人有眷屬益其貴也。肇曰。助成我者。叁十七道品。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什曰。上說始種善根。今明修習增進。修習增進名爲行。萬善斯行無所齊限。亦雲不以劫數爲限也。肇曰。上雲種善根。此雲無齊限。轉增廣也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什曰。取彼淨國相。然後修行稱之故致淨國。與彼無異。是名以彼成己也。肇曰。爲好飾者。淨土。不得不盡淨土之美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肇曰。開四門恣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此施相好之所因。別本雲。行無閡施。什曰。或施心足而財少。或財足施心少。二事不具。則不能應無方之求。今二事兼具故。能無所齊限。恣物所求焉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什曰。身口意淨故衆惡悉除。因淨則果妙相妙之所以具也。肇曰。此明當大施時。諸惡悉除叁業悉淨。故致淨相之報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什曰。勇明其有力。上說意淨。此說有力淨而有力。故大願果成也。肇曰。生死長久苦毒無量。自非智勇孰能處之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肇曰。不以佛難及。倦而不修矣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肇曰。煩惱之寇密固難遣。自非慧劍。無以斷除

  出陰界入

  什曰。煩惱既盡則隨法化生。法化之身超出陰界入也

  荷負衆生

  什曰。必令究竟不中棄也

  永使解脫

  肇曰。法身超叁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情塵之內。則自同羁瑣安能濟彼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

  什曰。魔天魔也。肇曰。魔兵強盛。非怠者所能製也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什曰。無取相念也。凡夫行有念智慧。則高慢益甚。是故菩薩求無念智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爲名。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

  肇曰。不以無欲。而舍世法自異

  不壞威儀

  什曰。和而不同

  而能隨俗

  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己。而我獨異人

  起神通慧引導衆生

  肇曰。見形不及道者。非通變無以導焉

  得念

  肇曰。正念

  總持

  什曰。以念持念。持能持法。故既言念又言持。亦雲…

《注維摩诘經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