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诘經》九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若無相爲一矣。又不可取無一異相也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
生曰。順叁脫門則到彼岸矣。若有到則不到也。無到不到然後爲到耳。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結使也
而化衆生
肇曰。欲言此岸寂同涅槃。欲言彼岸生死是安。又非中流而教化衆生。此蓋道之極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賢聖也。生曰。夫化衆生使其斷結離生死至泥洹耳。而向言無叁。似若不複化之。故雲爾也。然則叁不無矣
觀于寂滅而不永滅
肇曰。觀于寂滅。觀即寂滅。滅而不滅豈可形名。生曰。既雲化衆生。複似見有衆生。故言觀寂滅也。觀寂滅者。非永滅之謂也
不此不彼
生曰。若化衆生。似複在此在彼也。在此在彼者應化之迹耳。非實爾也
不以此不以彼
肇曰。不此而同此。故此而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豈複以此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此明聖心無有以而同也。生曰。雖雲不在此不在彼。或複可以此彼之迹化之矣。此彼是衆生所取。非佛以也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肇曰。夫智識之生。生于相內。法身無相故。非智識之所及。生曰。既不在此彼。又不以此彼。豈可以智知識識言其爾哉
無晦無明
肇曰。明越叁光。誰謂之闇。闇踰冥室。誰謂之明。然則在闇而闇在明而明。能闇能明者。豈明闇之所能。故曰無闇無明也。生曰。明不在迹爲晦矣然理不得在耳非爲晦也迹反有明爲明矣。然是彼取得可非爲之明也
無名無相
肇曰。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生曰。迹中有名。佛無名矣。相爲可名之貌也
無強無弱
肇曰。至柔無逆誰謂之強。剛無不伏誰謂之弱。生曰。運動天地非爲強也。應盡無常亦非弱也
非淨非穢
肇曰。在淨而淨誰謂之穢。在穢而穢誰謂之淨。然則爲強弱淨穢者。果非強弱淨穢之所爲也。生曰。相好嚴身非其淨也。金槍馬麥亦非穢也
不在方不離方
肇曰。法身無在而無不在。無在故不在方。無不在故不離方。生曰。東感則東西感則西豈在方哉。然是佛之應。複不得言方非佛也。故言不在不離也
非有爲非無爲
肇曰。欲言有耶。無相無名。欲言無耶。備應萬形。生曰。若有則有爲若無則無爲。而佛既無此有。又不無有。何所是有爲無爲哉
無示無說
肇曰。非六情所及。豈可說以示人。生曰。應見者示應聞者說也。佛本無示無說耳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
生曰。以六度爲體。故能有如向之應耳。而度有度者。則不度也。無度不度。然後度耳
不誠不欺
肇曰。不可以善善。不可以惡惡。生曰。六度以誠實爲道也。而誠有誠者則。不誠矣。無誠不誠。然後誠耳
不來不去
生曰。既度既誠便應有感爲來。感盡則去也。若有此來去者。複不能來去也
不出不入
肇曰。寂爾而往泊爾而來。出幽入冥。孰識其動。生曰。來爲出。去爲入也
一切言語道斷
肇曰。體絕言徑。生曰。稍結之也。言以六度無相爲佛。豈可得以言語相說之乎
非福田非不福田
生曰。以無相爲佛故。能使人供養得福爲福田矣。若使是者則有相乎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肇曰。無相之體莫睹其畔。孰知田與非田應與不應乎。生曰福田則應供養。非福田則不應供養也
非取非舍
肇曰。取之則失真。舍之則乖道。生曰。福田故應取。非福田故應舍矣
非有相非無相
肇曰。寂寞無形非有相也。相叁十二非無相也。生曰。若是福田爲福德人也。福德之人則有相祿矣
同真際等法性
生曰。無相便是之矣。謂佛爲異故言同等
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肇曰。無相之體。同真際。等法性。言所不能及。意所不能思。越圖度之境。過稱量之域。生曰。既同真際等法性。豈可以意而量之哉。過諸稱量者。言非所及之謂也
非大非小
肇曰。大包天地不可爲小。細入無間不可爲大。能大能小者。其唯無大小乎。生曰。言小則大包天地。言大則細入無間
非見
肇曰。非色故非見也
非聞
肇曰。非聲故非聞也
非覺
肇曰。非香味觸故。非叁情所覺也
非知
肇曰。非法故非意所知也。生曰。非徒不可見聞覺知。亦無可作見聞覺知者矣
離衆結縛
肇曰。無漏之體絕結縛。生曰。既無見聞覺知。于何生結縛哉
等諸智同衆生
生曰。豈複容智出于群智。自異于衆生哉
于諸法無分別
肇曰。等實相之智。同衆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乎。生曰。于一切法。都無複分別情也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
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哉。生曰。有失爲濁。既濁成惱也。自此以下明佛無相理中無之也
無作無起
生曰。有濁有惱。便是作起後身
無生無滅
肇曰。法身無爲。絕于施造。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滅乎。生曰。既作起後身。則有生滅者矣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生曰。若有生滅是可畏法也。便欣生而憂滅矣。憂欣無已故可厭也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肇曰。法身無寄絕叁世之有。叁災不能爲其患。始終無以化其體。恬淡寂泊無爲無數豈容憂畏喜厭于其間哉。生曰。既無憂欣。不複受諸有也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生曰。都結之也
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
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爲若是者也
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什曰。見其神德奇絕。來處必尊。故問其所從也。維摩恐人存沒生。故下反問以明無沒生。亦雲或有謂維摩生分未盡。故問其沒生。下答不盡善不長惡。明生分盡也。不直答者。一欲屈聲聞。二不欲自顯所從之美也。肇曰。上雲如自觀身實相。實相無生。而今現有生。將成其自觀之義。故以沒生問之也
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肇曰。逆問其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爲無相法也。叁乘皆以無相得果也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肇曰。以己所得。可知法相。複問奚爲
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肇曰。生猶化存死猶化往。物無不爾。獨問何爲
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續之相
肇曰。先定沒生之相也。生曰。是生死之理。而不實也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什曰。凡夫死時起惡滅善。既生則衆惡增長。菩薩則不然。複次凡夫善本盡故。命終長顛倒惡心。然後受生。菩薩則不然。法化清淨。隨意所之故無此一患。無此一患則雖迹有去來。而非沒生之謂也。上先以性空。明無沒生。今以法化自在。明無沒生。求之二門。則沒生無寄。而問沒生失之遠矣。肇曰。善惡者皆是虛诳相續之相。敗壞法耳。然凡夫生則長惡。沒則盡善。菩薩生則長善。沒則盡惡。沒生雖同長盡不一。然俱是虛诳敗壞之相。何異幻化耶。生曰。生死尚不實。不應致問。況都無之耶。生死沒者。福德盡故也。生者必長諸惡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
肇曰。上答無生此出生處。應物而唱未始無益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肇曰。此土方于余國。怒害最多
維摩诘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衆冥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
什曰。爲下欲修淨國及往生者。現其刹也。不遙現而接來者。將顯維摩神力故也。即事則情悅而悟深故。舉令現此事耳。肇曰。既睹大衆渴仰之情。將顯淨名不思議德。故告令現本國
于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衆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
肇曰。屈尊爲難。故言乃至
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什曰。華上或現化佛。或放光明。及說法種種變現。發悟衆生也。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華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華上化佛菩薩。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也
叁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爲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
肇曰。欲天報通。足能淩虛然彼土以寶階嚴飾爲遊戲之路。故同以往反也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
肇曰。嚴淨之土福慶所集。人天之報相殊。未幾。故同路往反有交遊之歡娛也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
什曰。梵本雲如斷泥。今言如陶家輪。明就中央斷取如陶家輪。下不著地。四邊相絕也
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衆作是念已入于叁昧現神通力
肇曰。重爲輕根。靜爲躁君。非叁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勳
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
什曰。斷取明不盡來
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衆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肇曰。大通菩薩逆見變瑞。爲衆而問其余天人未了。而問。恐畏未盡。故求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爲是維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衆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
肇曰。十萬爲一那由他也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皆願生于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肇曰。將因舍利弗明聖集難遇經道難聞。故別問汝見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衆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
肇曰。因其所見而生願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
肇曰。自慶之辭
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複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爲已得法寶之藏
肇曰。手得經卷。雖未誦持。如人已得寶藏未得用耳。上直以聞通況。今別結其德品其升降也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爲諸佛之所護念
肇曰。行應于內。護念于外理會冥感。自然之數耳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爲供養于佛
肇曰。是人即佛所護念人
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則有如來
肇曰。隨所止之室。書持此經。當知其室即有如來。書持重于手得也
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爲取一切智
肇曰。若聞是經。能隨義而喜者。斯人會得一切智故言取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肇曰。明一四句爲他人說。其福多于隨喜。故言即是受記。前言取者。以會歸爲言耳。未及記耳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注維摩诘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