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注维摩诘经》

「经疏部」经文1775卷38页码:P0327
后秦 僧肇撰

  《注维摩诘经》九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若无相为一矣。又不可取无一异相也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

  生曰。顺三脱门则到彼岸矣。若有到则不到也。无到不到然后为到耳。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而化众生

  肇曰。欲言此岸寂同涅槃。欲言彼岸生死是安。又非中流而教化众生。此盖道之极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贤圣也。生曰。夫化众生使其断结离生死至泥洹耳。而向言无三。似若不复化之。故云尔也。然则三不无矣

  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肇曰。观于寂灭。观即寂灭。灭而不灭岂可形名。生曰。既云化众生。复似见有众生。故言观寂灭也。观寂灭者。非永灭之谓也

  不此不彼

  生曰。若化众生。似复在此在彼也。在此在彼者应化之迹耳。非实尔也

  不以此不以彼

  肇曰。不此而同此。故此而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岂复以此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此明圣心无有以而同也。生曰。虽云不在此不在彼。或复可以此彼之迹化之矣。此彼是众生所取。非佛以也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肇曰。夫智识之生。生于相内。法身无相故。非智识之所及。生曰。既不在此彼。又不以此彼。岂可以智知识识言其尔哉

  无晦无明

  肇曰。明越三光。谁谓之闇。闇踰冥室。谁谓之明。然则在闇而闇在明而明。能闇能明者。岂明闇之所能。故曰无闇无明也。生曰。明不在迹为晦矣然理不得在耳非为晦也迹反有明为明矣。然是彼取得可非为之明也

  无名无相

  肇曰。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生曰。迹中有名。佛无名矣。相为可名之貌也

  无强无弱

  肇曰。至柔无逆谁谓之强。刚无不伏谁谓之弱。生曰。运动天地非为强也。应尽无常亦非弱也

  非净非秽

  肇曰。在净而净谁谓之秽。在秽而秽谁谓之净。然则为强弱净秽者。果非强弱净秽之所为也。生曰。相好严身非其净也。金枪马麦亦非秽也

  不在方不离方

  肇曰。法身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不在方。无不在故不离方。生曰。东感则东西感则西岂在方哉。然是佛之应。复不得言方非佛也。故言不在不离也

  非有为非无为

  肇曰。欲言有耶。无相无名。欲言无耶。备应万形。生曰。若有则有为若无则无为。而佛既无此有。又不无有。何所是有为无为哉

  无示无说

  肇曰。非六情所及。岂可说以示人。生曰。应见者示应闻者说也。佛本无示无说耳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

  生曰。以六度为体。故能有如向之应耳。而度有度者。则不度也。无度不度。然后度耳

  不诚不欺

  肇曰。不可以善善。不可以恶恶。生曰。六度以诚实为道也。而诚有诚者则。不诚矣。无诚不诚。然后诚耳

  不来不去

  生曰。既度既诚便应有感为来。感尽则去也。若有此来去者。复不能来去也

  不出不入

  肇曰。寂尔而往泊尔而来。出幽入冥。孰识其动。生曰。来为出。去为入也

  一切言语道断

  肇曰。体绝言径。生曰。稍结之也。言以六度无相为佛。岂可得以言语相说之乎

  非福田非不福田

  生曰。以无相为佛故。能使人供养得福为福田矣。若使是者则有相乎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肇曰。无相之体莫睹其畔。孰知田与非田应与不应乎。生曰福田则应供养。非福田则不应供养也

  非取非舍

  肇曰。取之则失真。舍之则乖道。生曰。福田故应取。非福田故应舍矣

  非有相非无相

  肇曰。寂寞无形非有相也。相三十二非无相也。生曰。若是福田为福德人也。福德之人则有相禄矣

  同真际等法性

  生曰。无相便是之矣。谓佛为异故言同等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肇曰。无相之体。同真际。等法性。言所不能及。意所不能思。越图度之境。过称量之域。生曰。既同真际等法性。岂可以意而量之哉。过诸称量者。言非所及之谓也

  非大非小

  肇曰。大包天地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能大能小者。其唯无大小乎。生曰。言小则大包天地。言大则细入无间

  非见

  肇曰。非色故非见也

  非闻

  肇曰。非声故非闻也

  非觉

  肇曰。非香味触故。非三情所觉也

  非知

  肇曰。非法故非意所知也。生曰。非徒不可见闻觉知。亦无可作见闻觉知者矣

  离众结缚

  肇曰。无漏之体绝结缚。生曰。既无见闻觉知。于何生结缚哉

  等诸智同众生

  生曰。岂复容智出于群智。自异于众生哉

  于诸法无分别

  肇曰。等实相之智。同众生之性。浑然无际岂与法有别乎。生曰。于一切法。都无复分别情也

  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

  肇曰。无得故无失。无清故无浊。事外之体何可恼哉。生曰。有失为浊。既浊成恼也。自此以下明佛无相理中无之也

  无作无起

  生曰。有浊有恼。便是作起后身

  无生无灭

  肇曰。法身无为。绝于施造。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灭乎。生曰。既作起后身。则有生灭者矣

  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生曰。若有生灭是可畏法也。便欣生而忧灭矣。忧欣无已故可厌也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

  肇曰。法身无寄绝三世之有。三灾不能为其患。始终无以化其体。恬淡寂泊无为无数岂容忧畏喜厌于其间哉。生曰。既无忧欣。不复受诸有也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生曰。都结之也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

  肇曰。穷言尽智莫能显示。来观之旨为若是者也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什曰。见其神德奇绝。来处必尊。故问其所从也。维摩恐人存没生。故下反问以明无没生。亦云或有谓维摩生分未尽。故问其没生。下答不尽善不长恶。明生分尽也。不直答者。一欲屈声闻。二不欲自显所从之美也。肇曰。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其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之也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肇曰。逆问其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三乘皆以无相得果也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曰。以己所得。可知法相。复问奚为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问何为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肇曰。先定没生之相也。生曰。是生死之理。而不实也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什曰。凡夫死时起恶灭善。既生则众恶增长。菩萨则不然。复次凡夫善本尽故。命终长颠倒恶心。然后受生。菩萨则不然。法化清净。随意所之故无此一患。无此一患则虽迹有去来。而非没生之谓也。上先以性空。明无没生。今以法化自在。明无没生。求之二门。则没生无寄。而问没生失之远矣。肇曰。善恶者皆是虚诳相续之相。败坏法耳。然凡夫生则长恶。没则尽善。菩萨生则长善。没则尽恶。没生虽同长尽不一。然俱是虚诳败坏之相。何异幻化耶。生曰。生死尚不实。不应致问。况都无之耶。生死没者。福德尽故也。生者必长诸恶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肇曰。上答无生此出生处。应物而唱未始无益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肇曰。此土方于余国。怒害最多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什曰。为下欲修净国及往生者。现其刹也。不遥现而接来者。将显维摩神力故也。即事则情悦而悟深故。举令现此事耳。肇曰。既睹大众渴仰之情。将显净名不思议德。故告令现本国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

  肇曰。屈尊为难。故言乃至

  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什曰。华上或现化佛。或放光明。及说法种种变现。发悟众生也。肇曰。彼菩提树。及妙莲华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华上化佛菩萨。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来也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肇曰。欲天报通。足能凌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游戏之路。故同以往反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肇曰。严净之土福庆所集。人天之报相殊。未几。故同路往反有交游之欢娱也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

  什曰。梵本云如断泥。今言如陶家轮。明就中央断取如陶家轮。下不着地。四边相绝也

  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

  肇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非三昧之力。无以运神足之勋

  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

  什曰。断取明不尽来

  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肇曰。大通菩萨逆见变瑞。为众而问其余天人未了。而问。恐畏未尽。故求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寻其因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

  肇曰。十万为一那由他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肇曰。将因舍利弗明圣集难遇经道难闻。故别问汝见不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肇曰。因其所见而生愿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肇曰。自庆之辞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肇曰。手得经卷。虽未诵持。如人已得宝藏未得用耳。上直以闻通况。今别结其德品其升降也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

  肇曰。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会冥感。自然之数耳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

  肇曰。是人即佛所护念人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则有如来

  肇曰。随所止之室。书持此经。当知其室即有如来。书持重于手得也

  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取一切智

  肇曰。若闻是经。能随义而喜者。斯人会得一切智故言取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肇曰。明一四句为他人说。其福多于随喜。故言即是受记。前言取者。以会归为言耳。未及记耳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注维摩诘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