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四 ▪第4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平等大慧矣。勝即最勝處佛地也。妄想自性下八句。言妄想緣起之爲有無。初四句約法。後四句約喻。謂妄想自性若有。則緣起無法可得。亦不待緣起而成妄想。若以妄想能攝受。取彼境界成妄想者。而緣起自非妄想。又何能成于妄想耶。喻者謂如幻人幻作種種支分。若先已生則不待幻而成。彼之幻相雖有種種。而妄想自無種種故曰不成。此皆顯有無不可得也

  彼相則是過  皆從心縛生

  妄想無所知  于緣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  于緣起妄想

  此八句複言緣起妄想相因而成。言彼相過者。謂緣起相之過。由心縛著所以成過。心縛即妄想也。若了緣起則無妄想。因妄想不覺于緣起生諸分別。此緣起與妄想相由而有初。無前後之異故。雲妄想即緣起。體固無二。而終以緣起而有分別也

  世谛第一義  第叁無因生

  妄想說世谛  斷則聖境界

  世谛俗谛也。第一義真谛也諸佛說法常依此二谛。此外則外道邪計。故曰第叁無因生。故涅槃雲。出世人所知名第一義谛。世人所知名世谛。外道立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第一從冥初生覺。第二從覺生我心。第叁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等。此雲無因。即自然性也。妄想說下結成叁種自性。世谛者。緣起妄想二種自性也。聖境界。即第一義谛成自性也。然迷之即世谛。悟之即第一義谛。故雲斷則聖境界也

  譬如修行事  于一種種現

  于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譬如種種翳  妄想衆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  妄想淨亦然

  此四喻。初喻妄想自性。言修行事者。如禅有十種一切處。謂青黃赤白等。皆遍一切其境本一。以心想故有種種現。妄想之相亦複如是。次種種翳下。喻緣起自性。翳本無色妄見色現。故無色非色之實。緣起不覺亦複然也。又煉真金空無翳二喻。皆喻成自性也。言無彼妄想緣起二種自性。則如金之無垢空之無翳。故雲妄想淨亦然也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妄想若無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性無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後智清淨  是名第一義

  無有妄想性等。重釋上緣起妄想自性本來非有非無。言定有則墮建立。言定無則墮誹謗。皆由妄想以壞正見。妄想若無性等。謂若無妄想性。而有緣起性者。則有從無生成無因之過。蓋無始妄念分別而有緣起。然妄想之由。依于名相。名之與相如影隨形皆是虛妄。因不了此而起妄想。窮其妄源無所成就。則妄想自滅。以複自覺聖智。名第一義。度即滅也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知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爲真實  自性有叁種

  修行分別此  不越于如如

  妄想十二如前所說。緣起有六者。六即六塵。謂緣起自性。由六塵境界風所動而起。或謂六因者非也。然此妄想緣起。總是差別之相。自覺聖智之中。則無如是差別也。爾明即智也。五法叁自性。皆如來自行化他法門。修行之人稱性觀之。無非真實一理。故曰不越于如如也

  衆相及緣起  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  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  雲何妄想覺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  清淨聖境界

  妄想如畫色  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  則依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  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  如是則爲成

  衆相及名俱爲緣起。彼名及相皆爲妄想。此妄想緣起。皆從名相而生而又言妄想從緣起而生者。蓋指現前所起妄念從根塵和合而生。上言緣起從妄想生者。蓋指迷真從妄而有因緣生法。學者不可不審。然以正智觀之二皆無有。成已無有性者。言圓成實性中本無性執。雲何衆生而生妄想覺知。既迷真性而成妄想。故有名相事相二種自性。然迷之則見種種相現。悟之則是聖人所行清淨境界。妄想如畫色者。言于無起有。如本無色像因畫而生。妄想本于緣起。緣起本于分別。計緣起而生妄想。其爲妄想如是。吾佛方便如是說者。爲令反妄歸真故也。若異此而言妄想。則是外道邪計戲論。故曰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蓋外道以妄心。分別妄想之相。及論叁緣和合而生。皆非正論。若離緣起妄想二種自性。則爲圓成自性矣

  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達佛法 大慧因聞上究竟諸妄顯第一義。故以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爲衆而請思修取證也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前聖所知。即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謂過去諸佛。無不從此二種行門成等正覺。以其遞相傳授。政所謂佛佛授受。祖祖承承者也。此乃總答前請。妄想無性下別。答自覺聖智。行相諸法本來寂滅。凡愚不覺生妄。分別而說妄法。本無自性。然欲進修妙行。必于靜處以自觀察。觀之不已則諸妄想不離而離。漸曆諸地入于如來境界。所謂自覺聖智自然究竟矣

  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此釋一乘行相。言一乘者。一佛乘也。謂如來所乘大乘之法也。此一乘法不離人之一心。所謂妙法者即心也。蓋心具妙法。與佛所證無二無別。欲覺一乘之道。須究自心。故雲攝所攝妄想。謂了根塵能取所取妄心。即妄顯真如實而住。故雲如實處不生妄想。然此一乘覺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雲非余外道等之所能得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叁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複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叁乘 此問如來但說小乘不說大乘之意。佛答以叁義故不說一乘。言不自般涅槃法者。以二乘不能了生死即涅槃故。不爲說一也。言調伏授寂靜等者。以其禀方便教。修證空寂但離虛妄。名爲解脫。未得一切解脫故。不爲說二也。言煩惱障等者以其但斷四。住通惑未斷習氣別惑全在故不爲說叁也。二乘破人執。未破法執故。雲不覺法無我也。雖斷煩惱身居分段。未名變易生死故。雲不離分段死也。如來爲此小機故。但爲說叁乘法耳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叁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複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衆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此言一乘行者。以煩惱習斷。不爲無明所醉。了真空叁昧之樂。不生味著故雲非性。乃得無漏界覺。無漏界即入實報土受法性身。隨類現形示生示滅度脫諸有。故雲覺已複入出世間。至上品寂光二嚴具備。究顯不思議自在法身。是爲一佛乘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爲一乘

  前四句通頌諸乘。次六句頌說一乘之意。言有心轉者。轉即起動。謂若有一念心動雖佛乘亦非究竟。況余乘乎。言于心行處滅。無有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乃至一乘法門無可建立。離名絕相非破非立。有此等機。乃爲說一乘也

  引導衆生故  分別說諸乘

  解脫有叁種  及與法無我

  煩惱智慧等  解脫則遠離

  譬如海浮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愚亦然  相風所漂蕩

  彼起煩惱滅  余習煩惱愚

  此頌上文說叁乘法。叁種解脫即叁乘所證之果。謂聲聞斷正使。緣覺斷習氣。菩薩正習俱斷。破惑雖殊。證果即一真空涅槃。法無我等。此言大乘行者。得法無我惑智平等縛脫不二。是爲遠離大解脫也。譬如下。喻二乘未斷智障爲空相風之所漂蕩如浮木之在海乃爲波浪所轉。雖斷通惑未斷根本無明。故曰余習煩惱愚。余習即無明也

  味著叁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

  得諸叁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二乘離分段生死之苦。得真空涅槃之樂于中味著而無進趣。然亦不退作凡夫。此叁昧身墮無爲坑。乃至經劫不覺。譬如世人醉酒昏亂都無覺知至于酒消而後乃覺。此喻二乘根轉心回覺法無我究竟正智。故雲得佛無上身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