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经疏部」经文1789卷39页码: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四 ▪第4页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平等大慧矣。胜即最胜处佛地也。妄想自性下八句。言妄想缘起之为有无。初四句约法。后四句约喻。谓妄想自性若有。则缘起无法可得。亦不待缘起而成妄想。若以妄想能摄受。取彼境界成妄想者。而缘起自非妄想。又何能成于妄想耶。喻者谓如幻人幻作种种支分。若先已生则不待幻而成。彼之幻相虽有种种。而妄想自无种种故曰不成。此皆显有无不可得也

  彼相则是过  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  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  于缘起妄想

  此八句复言缘起妄想相因而成。言彼相过者。谓缘起相之过。由心缚着所以成过。心缚即妄想也。若了缘起则无妄想。因妄想不觉于缘起生诸分别。此缘起与妄想相由而有初。无前后之异故。云妄想即缘起。体固无二。而终以缘起而有分别也

  世谛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  断则圣境界

  世谛俗谛也。第一义真谛也诸佛说法常依此二谛。此外则外道邪计。故曰第三无因生。故涅槃云。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世谛。外道立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第一从冥初生觉。第二从觉生我心。第三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等。此云无因。即自然性也。妄想说下结成三种自性。世谛者。缘起妄想二种自性也。圣境界。即第一义谛成自性也。然迷之即世谛。悟之即第一义谛。故云断则圣境界也

  譬如修行事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  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  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  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  妄想净亦然

  此四喻。初喻妄想自性。言修行事者。如禅有十种一切处。谓青黄赤白等。皆遍一切其境本一。以心想故有种种现。妄想之相亦复如是。次种种翳下。喻缘起自性。翳本无色妄见色现。故无色非色之实。缘起不觉亦复然也。又炼真金空无翳二喻。皆喻成自性也。言无彼妄想缘起二种自性。则如金之无垢空之无翳。故云妄想净亦然也

  无有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  悉由妄想坏

  妄想若无性  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  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  是名第一义

  无有妄想性等。重释上缘起妄想自性本来非有非无。言定有则堕建立。言定无则堕诽谤。皆由妄想以坏正见。妄想若无性等。谓若无妄想性。而有缘起性者。则有从无生成无因之过。盖无始妄念分别而有缘起。然妄想之由。依于名相。名之与相如影随形皆是虚妄。因不了此而起妄想。穷其妄源无所成就。则妄想自灭。以复自觉圣智。名第一义。度即灭也

  妄想有十二  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  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  不越于如如

  妄想十二如前所说。缘起有六者。六即六尘。谓缘起自性。由六尘境界风所动而起。或谓六因者非也。然此妄想缘起。总是差别之相。自觉圣智之中。则无如是差别也。尔明即智也。五法三自性。皆如来自行化他法门。修行之人称性观之。无非真实一理。故曰不越于如如也

  众相及缘起  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  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  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  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  清净圣境界

  妄想如画色  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  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  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  如是则为成

  众相及名俱为缘起。彼名及相皆为妄想。此妄想缘起。皆从名相而生而又言妄想从缘起而生者。盖指现前所起妄念从根尘和合而生。上言缘起从妄想生者。盖指迷真从妄而有因缘生法。学者不可不审。然以正智观之二皆无有。成已无有性者。言圆成实性中本无性执。云何众生而生妄想觉知。既迷真性而成妄想。故有名相事相二种自性。然迷之则见种种相现。悟之则是圣人所行清净境界。妄想如画色者。言于无起有。如本无色像因画而生。妄想本于缘起。缘起本于分别。计缘起而生妄想。其为妄想如是。吾佛方便如是说者。为令反妄归真故也。若异此而言妄想。则是外道邪计戏论。故曰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盖外道以妄心。分别妄想之相。及论三缘和合而生。皆非正论。若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则为圆成自性矣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大慧因闻上究竟诸妄显第一义。故以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为众而请思修取证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前圣所知。即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谓过去诸佛。无不从此二种行门成等正觉。以其递相传授。政所谓佛佛授受。祖祖承承者也。此乃总答前请。妄想无性下别。答自觉圣智。行相诸法本来寂灭。凡愚不觉生妄。分别而说妄法。本无自性。然欲进修妙行。必于静处以自观察。观之不已则诸妄想不离而离。渐历诸地入于如来境界。所谓自觉圣智自然究竟矣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此释一乘行相。言一乘者。一佛乘也。谓如来所乘大乘之法也。此一乘法不离人之一心。所谓妙法者即心也。盖心具妙法。与佛所证无二无别。欲觉一乘之道。须究自心。故云摄所摄妄想。谓了根尘能取所取妄心。即妄显真如实而住。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然此一乘觉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非余外道等之所能得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此问如来但说小乘不说大乘之意。佛答以三义故不说一乘。言不自般涅槃法者。以二乘不能了生死即涅槃故。不为说一也。言调伏授寂静等者。以其禀方便教。修证空寂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未得一切解脱故。不为说二也。言烦恼障等者以其但断四。住通惑未断习气别惑全在故不为说三也。二乘破人执。未破法执故。云不觉法无我也。虽断烦恼身居分段。未名变易生死故。云不离分段死也。如来为此小机故。但为说三乘法耳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言一乘行者。以烦恼习断。不为无明所醉。了真空三昧之乐。不生味着故云非性。乃得无漏界觉。无漏界即入实报土受法性身。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脱诸有。故云觉已复入出世间。至上品寂光二严具备。究显不思议自在法身。是为一佛乘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前四句通颂诸乘。次六句颂说一乘之意。言有心转者。转即起动。谓若有一念心动虽佛乘亦非究竟。况余乘乎。言于心行处灭。无有能乘之人。亦无所乘之法。乃至一乘法门无可建立。离名绝相非破非立。有此等机。乃为说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  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  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  相风所漂荡

  彼起烦恼灭  余习烦恼愚

  此颂上文说三乘法。三种解脱即三乘所证之果。谓声闻断正使。缘觉断习气。菩萨正习俱断。破惑虽殊。证果即一真空涅槃。法无我等。此言大乘行者。得法无我惑智平等缚脱不二。是为远离大解脱也。譬如下。喻二乘未断智障为空相风之所漂荡如浮木之在海乃为波浪所转。虽断通惑未断根本无明。故曰余习烦恼愚。余习即无明也

  味着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二乘离分段生死之苦。得真空涅槃之乐于中味着而无进趣。然亦不退作凡夫。此三昧身堕无为坑。乃至经劫不觉。譬如世人醉酒昏乱都无觉知至于酒消而后乃觉。此喻二乘根转心回觉法无我究竟正智。故云得佛无上身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