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五 ▪第3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 大慧白佛言下。疊領上意以生後問。意謂佛如是說者。則于外種種義。墮有無相者。亦是性離有無。及離諸見之相。然第一義。亦是離諸根量宗因喻相。意以外種種義與第一義無異。何故言種種義生分別第一義不生分別。豈非世尊所言乖理有生有不生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說余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雲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佛答以我非虛妄分別世谛有生第一義有不生。所以下征釋。所以生不生者。謂了有無妄想。所見外法離性。覺了唯心所現。而妄想不生。非別有第一義谛也。但愚夫不了自心所現故。見所作有爲事業在前。于中起諸分別妄計耳。非別有世谛也。既而佛又念諸愚夫在迷雲。何能離人法二我。及離能作所作因緣之過。又念雲何能覺妄想皆自心量。而得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智地。到如來自證境界。離五法叁自性事見妄想。事即名相。見即妄想。既作是念。所以我說妄想從種種虛。妄計著而生。知如實義者。謂能如是了知如實之義。即得解脫息諸妄想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世間非有生 亦複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 亦非非有無
諸因及與緣 雲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無 亦複非有無
如來觀世間 心轉得無我
一切性不生 以從緣生故
一切緣所作 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過故
無二事過故 非有性可得
偈從初至非有性可得。頌上所作因緣之過。諸因及與緣等。謂凡諸世間法。莫不從因緣生。而妄想者。于因緣法著有無等四句之見。不知如來所通之理。世間非有生下。離性執四句。謂諸法本無四性。又曰。諸因及與緣等。仍責前過。謂諸法本空。雲何愚夫于中而生妄想。非但本無有無四句性執。亦無非有非無四句相執。具如大論性相二空也。若能如是觀察。轉彼性相二執。而得人法二無我智。然性實不生。從緣故有。此諸法既從緣生。則法無自體。又曰。事不自生事者。事即果也。凡所生之法。有因則必有果。如業因招生死之果。原其因既不生。果豈自生果耶。若無果生果二事之過。則任運離乎有無性執。故雲非有性可得也
觀諸有爲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 我說爲心量
量者自性處 緣性二俱離
性究竟妙淨 我說名心量
自此至末。頌上覺自妄想心量顯如來自覺境界。此八句略頌心量。不了諸法唯心。則有所緣之境。以正智觀之。離乎能緣之心所緣之境。既離能所則無分別之心。是爲唯心。故雲我說爲心量。雖了諸法唯心。猶存性執對境。未能忘能緣之念。直須緣性俱離始爲究竟如來藏心之心量也。緣性者。緣即能緣性即所緣之法也
施設世谛我 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 無事亦複然
有四種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叁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下廣示心量也。世谛我者。人執也。諸陰陰者。法執也。然此二執以自共相。求之無實事可得。則法皆平等。故有四種平等見。相即五陰。則相與非相平等。相必有因。因性與果性平等。因果具故有我。則我與無我平等。能了無我者是修。則有修與無修平等也
妄想習氣轉 有種種心生
境界于外現 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 心見彼種種
建立于身財 我說爲心量
妄想等者。由無始妄想熏習。次第轉生種種心識。妄心既作見有外境。此世俗心量也。然外境本無。由心取之見種種相。即五塵等是。身財建立。謂五識身財即妄想心量也
離一切諸見 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 我說爲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我說爲心量
如如與空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爲心量
前四句。謂能離人法二我之見。及離能想所想。則無得無生。是爲正智之心量也。中四句。謂離有無四句性執。及離能離之心。亦即正智心量。非性即非有。非非性即非無性。非性即有無。如入楞伽所雲也。後四句言如如即真如。空際即實際。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皆一體異名。由離前名相妄想。至于正智。以極真如實際住于涅槃法界之中故。能示現種種意生之身度脫衆生。是爲如來第一義心心量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诃薩當善語義。雲何爲菩薩善語義。雲何爲語。雲何爲義。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雲何爲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龂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爲語 因前雲如如及法界等語故。有善語善義之問。答中先明善語。謂言字妄想等。入楞伽雲。語者所謂分別習氣而爲其因。依于喉舌等。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名爲語也
大慧雲何爲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爲義。大慧。菩薩摩诃薩于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 義由語顯。若隨語生見。非但失義亦且迷名。故順離妄想相及言說相。要由契證方名善義。故此明修證之道。所謂獨一靜處聞思修慧。于真如法界等。隨其所聞名義。思修觀察緣自覺智趣向涅槃。轉前所說妄想習氣。歸自覺境界。行于諸地勝進行相。是名善義
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語即能诠言教。義即所诠義理。謂善解能诠即達所诠。善解所诠即了能诠。蓋約大乘言之。雖有能诠所诠。而能所不二故。雲非異非不異。義雖妄言非言無以辯義。則必因言而入于義。如燈照色者。入楞伽雲。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所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其善語善義之謂欤
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衆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此段言隨語計著之過。如不生不滅等。雖皆理性名言。若謂實有則墮常見。若謂實無則墮斷見。況余者乎。異建立異妄想者。謂因言說差別建立。而起異妄想計著。如見幻事計以爲實。是愚夫見非聖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于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複非無我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有彼所見 一切應見谛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初四句中。言依語起見之失不免惡報。言陰中無有我等。此外道之見。合有所謂陰中有我我中有陰即陰是我離陰是我也。不如彼妄想等。謂雖不如彼外道邪見于言說中種種計著。無非是我也。一切悉有性者。常見也。若謂一切法實有性。應須見谛。彼不見谛而言有性。則妄見而已。又曰一切法無性。斷見也。斷則淨穢無有故特非之意。謂不如彼見之不實等也
複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慧。彼智有叁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辯諸法之真妄。明語義之是非。莫尚乎智識。故如來不待問而自說也。然此智識有通有別。義見于文。初明智有叁種。約世出世間能知而言也。世智言外道者。凡出家不禀佛教者。皆名爲外。其智之極雖至非想。然其所計不出有無。但名世智也。出世智中。言二乘墮自共相者。以二乘觀陰界入因緣四谛。無出總別相智。厭惡生死欣樂涅槃。故雲希望計著也。上上智言觀無所有者。謂佛菩薩用上上智。照了諸法皆畢竟空。本無生滅。離有無相至于究竟覺地。更無彼此色相。安有二我。此自覺聖智不從外得也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此約叁識叁智對揀。言生滅之法屬九界者是識。不生滅法屬佛界者是智。相無相者。相則言有無相言空。以九界不出空有二邊。墮空有者是識。超空有者是智。言相因者。對果而言也。長養是識者。正約對人法無我言之前文所謂色等長養心是也。凡假外塵資養于內者識也。無所資待自得于內者智也
複次有叁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叁種智。約一人所知而言。據後偈文。即如來所知之叁也。知生滅者一切智也。知自共相者道種智也。知不生不滅者一切種智也。只一佛智而有叁用。名爲叁智。又雲無礙相是智者。謂于前之叁智。一心融泯無染礙之相。是智反是則爲識也。又雲叁事等者。叁事即根塵及我叁事。和合相應而生是識。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則一念靈知不假緣生。故曰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雲得相不得相爲識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有離不離之異。故雲得不得也。自得者。所謂如來自得聖智境界。無以名床故。雲不出不入如水中月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采集業爲識 不采集爲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爲慧
縛境界爲心 覺想生爲智
無所有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