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五 ▪第4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勝  慧則從是生

  言采集業者采謂采取集謂招集。以根對塵而生取著。起善惡業招集生死。是名爲識。能了根塵絕待。物我兩忘不生取著。名之爲智。如是觀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解脫自在。名上上智慧即智也。心外無境不了唯心爲境所轉。是名爲縛。心即識也。覺此妄心則爲智矣。無所有下二句。義見前解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想法  佛子非聲聞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生于善勝義  所行悉遠離

  心意及與識總言識也。遠離思想法智也。得無思想法。則轉識爲智。此是菩薩而非聲聞。此言智之始也。寂靜勝進忍。即如來寂滅忍智。此言智之終也。此清淨智從善勝第一義生。所以行處悉遠離也

  我有叁種智  聖開發真實

  于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計著于自性  從諸聲聞生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叁種智等。頌上所知之叁是如來所開發故雖所知生滅諸法亦皆真實。大論所謂叁智一心是也。于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顯上上之智。謂彼凡夫以妄想故。受諸生滅。二乘反是故不相應。離諸所有而又計著自性。則二乘智而已。若如來極智清淨。則超越一切心量也

  複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雲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複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 此外道妄計九種轉變論。謂形相因成等。不出四大五陰等法。彼見其生滅異相。故計有轉變。而正教則曰緣生曰如幻。曰自心現外性非性乃不變等。然未嘗定說。此邪正得失所以分也。形謂身形。相謂生住滅相。因謂所作之因。成謂所成之果。見謂隨物遷移。性謂生生不改。緣謂因緣變滅。作謂造作不常。事謂有爲之法。是爲九種。言因是起有無者。謂自有之無。或自無之有。皆轉變相不出有無而已。雲何下征釋。形處轉變者。即四大諸根形質處也。彼見其形隨時變異。謂有轉變。而不知性未常變。金變作諸器。器雖有種種之異。而金性不變。又曰一切性變亦如是者。性即法也。言一切法雖變而性不變亦複如是。或有外道等。乃結斥外計。言彼非如非異者。謂彼于非如非異之中。而生妄想分別故有種種轉變之異也

  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衆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夢幻色生 如是一切性下。破外道計性轉變。先以喻顯言當知者戒學者。當知彼計如乳酪酒果次第漸熟彼見如是。以理言之本非實有。故曰彼亦無有轉變。其實有無等法。皆自心所現。外性非性者。言無外物也。如是凡愚下。入楞伽雲。皆是愚迷凡夫。從自分別習氣而起。實無一法若生若滅。如因夢幻所見諸色。如石女兒說有生死。然則于生滅而不生邪見者世谛也。見生滅而起計著者外道也。見如夢幻者。觀行之通者也。見法法皆自心現。了外性非性者。此經之正論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  四大種諸根

  中陰漸次生  妄想非明智

  最勝于緣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間緣起  如揵闼婆城

  前四句頌外道邪計轉變。然皆是妄想分別。非明智者之見也。後四句明如來所說正因緣生法雖不同彼外計然亦皆無實性。故雲如揵闼婆城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于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刹土。無量大衆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耀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于一切衆生界。隨其所應而爲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如來說法。爲令衆生了達諸法本無性執。而反于言說起見者名相續相。若于文字性離名不相續。即解脫相。此相續不相續。乃生死解脫之根本。所以大慧請說斯義。若善分別等。謂如來若爲善巧分別此二種相。則能善解此法。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及離言說文字虛妄分別妄想覺。即分別也。故能普入一切佛刹。隨方進道。言力通總持印者。即所得功德法門也。種種變化等。言起化用放光照物。善入佛慧滿十大願。無盡句即願也。言無方便行者。即無作功行。猶如日月行空無所依著。如摩尼隨色而現而無自性。如地水火風周遍而無妨礙。此皆菩薩化道之相。至曆諸地。分分離諸妄想。徹見諸法如幻如夢。入于佛地成法性身。普應衆生隨宜說法漸引入實。亦了諸法如幻。離有無見斷生滅執不著言說。而後化功歸己。則其身相轉增殊勝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爲無爲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叁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 答中先示諸相續相。言無量等者。謂十界依正色心。始于言說終于無言。推其著心。蓋無適而非相續。故曰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隨語生解也。于中初約世間法。謂相即五陰。緣即所緣塵境也。性非性即有無也。生不生即生死也。滅不滅即寂滅不寂滅也。乘非乘即內教與外道。言乘以運載爲義。大小乘則能運出生死而至涅槃。外道所乘不能運出生死故。雲非乘也。有爲無爲即世出世間法。亦作與無作。地地自相。謂分別諸地名相也。自妄想無間。入楞伽雲。自分別現證執著。所謂法愛者是也。有無品外道所計之根本也。叁乘一乘無間。謂于大小乘教。分別無間斷也

  複次大慧。此及余凡愚衆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 此結斥前諸妄想執著。此及余者。此指內教弟子其執猶輕。余指外道其執乃重。故曰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莫能自出。卒墮于有無斷常之見而已

  複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寂靜。複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于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于一切法有無有。無衆生可得故 此中文有叁段。言彼中等者。即指前相續不相續相。謂無此二相者。由菩薩見一切法住寂靜。故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是也。且世間諸法生滅流注。何以見其寂靜。故雲覺外性非性等。謂了諸法唯心心外無法。如是觀之自然能見有無法相皆悉空寂。故無相續不相續相。言無有縛解者。前之相續不相續皆名爲縛。惟觀寂靜之智名解。然如實理中本無縛解。所以有縛有解者。不見此理故也。既又征釋謂一切法若有若無。求其體性俱不可得故。故雲無衆生可得

  複次大慧愚夫有叁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叁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叁和合緣識斷。見叁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貪恚癡者相續之因也。五趣者相續之果也。由過去因成現在果。現在作因複招未來之報。言愛未來者。謂貪愛來生如意果報與喜愛俱。以此叁毒相續故有諸趣輪轉。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羅遍于五道故。但雲五趣。言相續斷者。謂叁毒滅則離五趣。所謂因滅則果滅也。又言無相續不相續相者。亦無縛無脫之謂。即境智雙亡也。叁和合緣等者。言外道妄計根塵我叁緣和合諸識次第相續而起。又言方便計著者。言有執著則相續無間。若了叁緣。離諸執著見叁種解脫。則相續不生矣。叁解脫者。性淨解脫圓淨解脫方便淨解脫也。蓋了叁緣即叁解脫非別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于諸性無知  隨言說攝受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  相續不觀察

  此頌上續不續不出真妄而已。妄則續真則不續。若了妄即真。則諸法一如。豈有續不續耶若于諸法無知隨語取著。如蠶結網自縛縛他無有間斷。由不觀察故也。反而觀之相續何有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