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六 ▪第2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上雲智慧不得。固以釋之。恐學者未了。又申數問意。令破妄智而顯真智故。一一挾妄反覆爲難。初雲爲不學性自共相等。謂陰界入等諸法。都不覺知有自共相異不異。故雲智不得耶又雲爲自共相種種諸法自性相之所隱蔽。不得爲智耶。如下諸難則智不爲智。又顯不釋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爾焰不生。順叁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僞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答中言不如是者。是拂彼難。言無智等者。即非智之智而智體亦不可得。故雲非非智。若准大論。謂無智者空也。應是智者假也。非非智者中道智也。如是叁智一心中得。得而無得。是爲智慧不得。言我不如是隱覆說者。佛言我如是說。是顯非隱。雖亦常有隱覆之說。如後文雲雲。但宜隱則隱宜顯則顯。此則非隱也。覺自心現量下。正顯真智。謂了境有無唯自心量。言外性非性者。諸法本空也。如是而知知而不知。是爲事不得也。事即境也。境既不得智亦不生。爾焰智障也。入叁脫門智體亦亡也。非妄想者揀妄知也。謂非如一切妄想凡夫無始以來有無虛妄熏習之智不知諸法唯心。知彼事物而不知自性。則喪智于物故。雲是知彼不知也

  故于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于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于斷見 此承上而言。謂彼妄知于外境界形相有無分別不斷。此于自心現量妄自建立。計人法二我而生取著。蓋不覺知是自心量。于前外境妄想不斷墮于常見。于後智體能所不妄。轉爲智障而起分別。以分別故于外法有無觀察不可得處。而生斷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于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爲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有境可緣者。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正智則無緣而緣。是爲無智。以此無智爲非智者。是凡夫妄想之說。此頌上智慧不得之義也。于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者。此頌上自相共相異不異。言不觀察者。即智不得也。余皆頌上可見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僞。惡邪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于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爲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于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宗說通相前既說已。此又說者何也。前通叁乘此唯在佛。又前爲衆請此佛自述。言愚癡凡夫等者。謂此二法在凡未常無之但爲迷轉故全體不知。回轉者。謂迷自己故回內回外。惟著自心現外相等境界。亦著方便言教。故于自心宗本離四句所通清淨之相。不能明了。于是大慧因而致請。言不得短者。謂宗通而說不通。其短在化導。說通而宗不通。其短在自行。二者俱通則不得爲短也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叁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衆生心之所應。爲說種種衆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答中言叁世如來有二通者。顯諸佛自行化他之法無不同也。先明說通。言衆具契經者。即前九部攝一切法故曰衆具。而卒歸乎契理契機故雲契經。次明宗通。自證之法本不可說。故寄修者以示其相。曰離自心現種種妄想等者。謂不墮一異等四句。則妄想不行。妄想不行則超越一切心識。到自覺聖境界。言離因成見相者。因成即因成假。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之見也。離者離此見也。然如來自證之法。非邪外偏小著空有二邊者之所能知。唯大乘菩薩能修能證。故誡雲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謂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爲修行者

  童蒙言初機也。既解說通未必惟在初機。爲對宗通言耳。宗通雖爲修行。而言自證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采集莊嚴。誘引诳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于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诳惑迷亂 夫論有世論出世論。故道有正有邪。雖不兩立而未嘗不並行于世。故如來誡其于世論慎勿親近。大慧所以致問。言世論者即外道盧伽耶陀。此翻左世亦雲惡論。此論但飾文詞诳惑凡愚。有習近者。惟攝取世間財欲不得法利。答中先斥其非。以彼言論不诠正理故。不可以入真實自通之地。卒歸于二邊而已。凡愚癡惑下。此明受習之非。以自破壞正見故。有諸趣生死相續。無由解脫下文。諸過之相可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衆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于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此段下引事證失。釋提桓因者。帝釋之異名也。持龍形像者。謂變作龍身也。要約也。入楞伽雲。作是要言。憍屍迦我共汝論。汝若不如我當破汝千輻之輪。我若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即以釋法者。謂即以帝釋所造論法爲難。墮負即不勝。謂帝釋不勝也。乃至畜生者。如變作龍身之類也。又言世間論應當遠離者。謂彼論爲害若此。可不慎欤

  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于後時後五十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于余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世論下。重出彼論建立。身覺境界者。謂五陰身覺想之境也。雖彼世論乃有百千。極其宗趣不離情識。豈知有至道哉。後五十年破壞結集者。按金剛功德施論。謂人壽百齡開爲二分。初分五十教力增強。後五十歲教力漸微。言正法欲滅時也。或當作後五百年。十字恐誤。破壞如來結集正教。以彼顛倒惡覺苦因邪見盛故。其惡黨類受習其說。自取淪溺也。如是下結斥。言著自因緣者。如所說身覺是已。而不能以理自通故。雲無有自通。由其不能自通。雖廣說百千事門。不過是惑世法。彼不自知。良可悲也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爲種種異方諸來會衆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叁脫門名爲解脫 此顯正教。初大慧反問。如來所說亦同世論。凡有二難。如文雲雲。如爲他方諸天人衆廣說諸法。則隨他意語。豈亦非自通義。亦何異于外道世智言說耶。答中先拂初難。言我不說世論。蓋世論說去來。佛唯說不去不來。來言趣聚會生者。謂來則衆緣和合而生。去言散壞者。謂去則緣散而滅。佛說異是言不去不來。即不生不滅。乃我所通。答次難雲。不墮世論妄想數者。即外道有無分別是妄想數。複自征釋。謂不著二邊。以不著故。有無妄想所不能轉。良以自相境界非性。非性即空。何轉之有。又言覺自心現等者。既了諸法唯心。妄想複何所生。由不生故入叁脫門。空者性空也。無相者相空也。無作者性相俱空。心無所作也。無作又曰無願。謂無願求也

  大慧。我念一時于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閑。便問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複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複報言。一切非作是第二世論。彼複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複問我言。一切一邪一切異邪。一切俱邪一切不俱邪。一切因種種受生現邪。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複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邪。無我邪。有此世邪。無此世耶。有他世邪。無他世邪。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刹那邪。一切不刹那邪。虛空邪。非數滅邪。涅槃邪。瞿昙。作邪非作邪。有中陰邪。無中陰邪。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此正引論廣辯邪正。婆羅門是梵語。具雲婆羅賀摩拏。此雲淨裔。亦雲淨行。自稱祖自梵天口生。因從梵姓。如梵志即其種也。惟五天竺有余國無之。又雲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承其業。或在家或出家。恃術倨傲言不請空閑者。空閑猶間隙也。請問之儀當待間隙。如禮有請間之語是也。而彼倨傲卒然來問。所以責之也。彼問雖多概以一世論報之。所以拒之也。如是說者。悉是世論無非情見。又曰。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所以外之也

  我惟說無始虛僞妄想習氣種種諸惡叁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叁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惟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余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叁種。…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