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四 ▪第5页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念。及靜諸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庖丁是晉時屠子。十九年以一刀解牛鋒刃不損。喻菩薩利衆生修萬行應。緣入俗自智無傷。余義已如前釋。叁呈音出礙觀。謂器質音融。隨扣應響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 以諸幻境無邊難可窮究。故直雲滅。滅者絕念也。作用施爲又妨禅寂。故雲不取。入佛境界經雲。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
獨斷煩惱 獨者不假諸行也。正是絕待之義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但與靈心相應。煩惱自無所有。無所有處即爲證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結名。後交絡叁觀。每以一觀爲頭。兼于余叁。交絡成七。叁七故有二十一輪。兼前叁單及後一圓。足二十五然每一觀爲頭。七段之中皆有四節。初兩段二二共合。次兩段叁行次第。次有一段先一後齊。後有兩段先齊後一。今每觀爲首之中。但長科七段。又緣每輪辨其先後。一一須牒觀名。今恐文繁。每觀但各舉一字以論其次。謂初靜次幻後寂。寂與靜異者。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靜是禅定。寂是涅槃。文中叁。初七輪靜觀爲首。兼于幻寂。次七輪幻觀爲首。兼于靜寂。後七輪寂觀爲首。兼于靜幻初中七觀。一運舟兼濟觀。菩薩修定以出塵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 標靜觀爲首
以靜慧心 從靜蹑迹起也
照諸幼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 兼修幻觀。若無靜慧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結名。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靜也)證至靜性 寂也蹑靜而兼修寂矣
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亡。出生死是果喪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結名叁首羅叁目觀。叁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靜也)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次幻)後斷煩惱而入寂滅(後寂)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結名四叁點齊修觀叁點者梵之伊字。悫意雲。一人俱修叁觀。即名爲齊。非謂同時
若諸菩薩以至诤力(靜)斷煩惱已(寂)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幻也。煩惱既盡愛見已無。故所起行無不淨妙。可解他縛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結名五品字單雙觀。上單靜觀如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雲單雙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境界 齊兼幻寂。初句是寂。後二句是幻。內斷煩惱外度衆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結名六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觀如獨足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 齊標靜幻。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衆生
後斷煩惱 兼寂。前二利備故入中道。此與前異。前則靜獨爲初。後始兼寂幻。此則靜與幻齊爲初。後始單兼于寂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結名七。果落華敷觀。即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者。複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衆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齊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兼幻)。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次七輪一一標幻爲首。次兼余二。今初先武後文觀。武王伐纣後鑄戈戟爲農器。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已後入靜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標幻)而取至靜(兼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功成退職觀。菩薩發慧利物即是功成。習寂內修名爲退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幻)而取寂滅(兼寂)。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二幻師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後歸靜體寂故解術
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幻)。安住寂靜(靜也)而斷煩惱(寂)。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四神龍隱海觀。起幻化生如神龍布雲雨。歸體入靜。如隱海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幻)斷煩惱故(寂)安住至靜(靜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五龍樹通真觀。先起幻後歸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習真乘自階聖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幻)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齊兼靜寂
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六商那示相觀。商那和修即優波毱多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歸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齊靜)後斷煩惱(兼寂)。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七大通宴默觀。大通如來先化用利物。後自歸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齊寂)後住清淨無作靜慮(兼靜)。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後七輪一一標寂爲首。次兼余二。此初寶明空海觀。佛頂經雲。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而起至靜住于清淨(兼靜)。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二虛空妙用觀。靈心之體如虛空。起化即妙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兼)。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叁舜若呈禅觀。舜若即虛空神。遇日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寂)安于靜慮(靜)而起變化(幻)。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四飲光歸定觀。大迦葉也。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歸定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寂)起于作用清淨境界(幻)歸于靜慮(靜)。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五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道證如體。後于塔中發起法華。如靜幻無礙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寂)而住靜慮起于變化 齊兼靜幻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六下方騰化觀。即法華菩薩六萬恒沙從下方現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齊靜)而起變化(兼幻)。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七帝心含變觀。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複安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齊幻)而起至靜清明境慧(兼靜)。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後有一輪圓修二觀。此名如意圓修觀。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叁觀齊修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 稱圓覺而發慧故
圓合一切 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類。舉體相應。是爲圓合。謂由圓覺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余性相等皆同此說。中道義谛于是現焉。非理非事雙遮顯中。即理即事雙照顯中。遮照同時是爲圓覺
于諸性 依此修靜觀
相 依此修幻觀
無離覺性 依此修寂觀故。科雲圓修叁觀矣。又以圓覺合一切。是從體起用。性相無異覺性。是會用歸體。體用無礙寂照同時。是爲圓滿無上妙覺
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叁結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可見四總示修習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 示修習者。修此二十五輪之時。于事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叁業事理。具足修習之意
當持梵行(戒也)寂靜(定也)思惟 慧也。具戒定慧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
求哀忏悔經叁七日 多生業累恐障淨心。忏悔求哀發露先罪。日數若少慮不精誠。叁七日中已彰懇禱。忏悔之義下道場加行中當釋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 書此二十五輪名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虔誠精祈一行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若自的樂一門。隨便積習。若勝劣難分不能自決。即憑聖力以蔔應修。信手取之不宜簡擇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依所撚結。開而視之頓漸自知。無貪余觀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心懷疑阻並失前功。縱使再修稍難成就。據根驗理必在于茲。無乃等閑輕于事相。偈中亦四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標舉)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禅定生
今修觀之人先以所依之體爲本而起觀行。長行雲圓覺清淨。無能所修心宜此理。即禅定義
所謂奢摩他 叁摩提禅那
叁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長廣偈略
十方諸如來 叁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正結所爲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簡非所爲也。長無偈有。今爲二釋。一者兩句皆作上根釋。謂唯除上根圓頓悟解之人。並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則不必具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不隨順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傷乎無瘡。是前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除之矣。二者下句作無信下根釋。謂都不信者。聞之不能隨順。依此則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前釋不隨。不隨倒法。此釋不隨。不隨正法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