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一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持之則肥。犯之則羸。故雲戒體。阿難無心。遭逼入舍。欲犯未犯。故雲將毀。若據下雲。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應知阿難不毀吉羅。緣起如別 叁佛垂哀救叁。一齋畢歸園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如來知者。知即是見也。謂以生死智明不二天眼見也。如來常儀。受請齋了皆爲說法。今日速歸。知佛必有所爲。故隨而來願聞法要。然大衆根熟。妙悟是時。不有因緣無由發起。故托慶喜淫逼摩登愛纏。俾知生死輪回貪欲爲本。修證常樂禅慧是基。故下文中。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聞是法已。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成阿羅漢。無量衆生發無上道心等。是知。機應相扣。啐啄同時。形對像現。故無差濫 二放光說咒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歸園既畢。主伴鹹臻。于此之際。故曰于時。佛頂體也。寂無相故。光明相也。具性德故。蓮華用也。成萬行故。化佛果也。理智行叁所成就故。宣神咒者。自果既圓說利他故。又釋迦。顯果海無說。頂光蓮現。表大定智悲叁法冥熏而起大用。故現化佛。說神咒也 叁遣咒往救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提攜獎勸也。文殊顯傳佛旨。密護阿難。先令登伽見佛離欲聞法增道。意顯咒力不可思議也。如下文雲。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何況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等。序分竟。次下正宗分。由阿難正請如來正說。解行圓滿。不偏不邪。當機得益也。文叁。一阿難悲恨請修叁昧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多聞習定。止觀雙修。若但偏攻豈全道力。故涅槃雲。先以定動。後以慧拔。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定慧雙運。目足更資。到清涼池。保無留難。佛與阿難。空王佛時同發大心。爲樂多聞。匪勤修習。佛今成道。我始入流。仍值惡緣不能免脫。良由偏失。誠可悲夫。故下文雲。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 如來極證人也。菩提極證法也。人法雙舉者。簡所請行非眇劣耳。奢摩他雲止。叁摩提雲觀。禅那雲靜慮。釋其相者如圓覺經。此叁種義。只在一心。非叁而叁。不一而一。舉一即具。故稱爲妙。即天臺一心叁觀也。此觀若成。即證涅槃叁德。名秘密藏。故舉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等。最初方便者然方便多種。今問成佛妙行複雲最初者。意請成妙行之方便也。淺深雖異俱方便爾。如圓覺經。方便隨順圓攝所歸即有叁種。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經文。佛問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請即通問。下文答則別說。如下文雲。有大佛頂首楞嚴等。即許說成道妙行也。複先征诘發心。推逐妄執。破群疑。顯藏性。令信解不謬。阿難因此了悟。發菩提心等。此即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無此因。縱曆多劫修諸行門。皆成邪僻。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終不能得。故圓覺中。示叁觀。顯諸輪。一一皆雲悟淨圓覺。此經亦爾。從初至第四卷半已來。則總明信解真正爲最初方便也。信解雖正明識藏心。多聞無功不逮修習如得大宅罔知入門。故請修行從何攝伏。佛即具辨止觀。爲正修法。止觀成處名真叁昧。入此行時須有方便。方便之法不離根門。入一無妄。余皆清淨。故問二十五聖。複敕文殊令揀。此即以根門順機爲最初方便。如下文雲。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聖誰當其根。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此則的取從聞思修爲初方便。最初之義先解後行。無出于斯。或可最初是無上第一之義。即指真定爲方便耳。如別有說。吾弗知也 二同時大衆俱欲欽聞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 如渴思冷水。如饑思飲食。如病思良藥。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大衆欲聞。假其請主。叁乘賢聖八部王臣。潔已虛心。收視返聽。而寂默也。智論偈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爲說。斯受聖旨。豈令不然此下。如來乘機廣爲開演。古人科判。各是一途。春蘭秋菊互檀其美。振公八段資中顯稱。今詳經文複有理在。文中前後兩度說經。初從此去至標經名。是酬問正說分。次從說是語已下至不戀叁界。爲請益再陳分。初有四段。一開妙解。二示妙行。叁顯妙位。四立妙名。此四即八段中前五科。開合之異也。次再陳中有二。一辨趣生差別。二示禅境差別。即八中後叁段也。然開判之設。各隨其人。吾今從古。依振公判。略沒第八。但取七名。今初顯如來藏心二。一破阿難認妄迷真顯如來藏二。一正約心見以破顯五。一審其初心二。一問發心之始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慶喜是佛堂弟。祖父相傳亦名同氣。或可但是兄弟同一氣類也。兄弟之序。上下相次。恩愛相屬。蓋自然而然。非使之然也。故曰均天倫。倫理均等也
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恩愛 父母妻子是恩愛之深者。世人以舍粗重恩愛爲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見愛尚是妄心。故審問之。後方推破 二答舍愛之緣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如來大相有叁十二。謂足下安平至頂成肉髻。小相有八十種。謂無見頂至手足有德相。從大相海。流出小相。故名爲好。釋梵輪王亦有大相。然無其好。暗昧不明。不名勝妙殊絕。形狀體質清淨無垢。喻琉璃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從戒定慧所成就故。故非欲愛
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 欲愛之生。純是不淨。大集經中具說受生。皆由父母與己識情互生愛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爲識所依。一處和合名歌羅邏。而漸增長。至于出胎。五谷長養。雖成人相。如革囊盛糞。故雲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閻浮檀金展轉比至迦葉身。金猶如聚墨。若比佛身。迦葉如墨。欲愛所招。終非如此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勝相妙絕。知非愛生。思渴瞻仰。故求舍愛。願從佛化。俾易妙身。斯不知以愛舍愛轉增妄矣 二彰其妄夫二。一總彰淪溺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久成積苦也 二別釋因由二。一迷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迷自本真也。無始晦殊。故曰不知。不生不滅。名爲常住。離諸僞妄靈鑒不昧。故曰真心。叁德具足爲一切法之所依止。故雲性淨明體。衆生悉爾故曰皆由 二認妄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認他虛想也。下文雲。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從無始來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舉世修行多同此計。故托阿難總彰其失 叁勸其直語叁。一正勸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下文識精元明。即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此體非妄。無有變異。故雲真性。研究窮也。淨名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今推本意。豈得異想發言。欲正修行。當須確實。故今勸也 二引證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諸佛同道。脫苦得樂。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種。一發言無虛假。如此文所勸淨名道場。二向理之心。無別岐路。即如起信叁心之直心也故論雲。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爲二行根本也。今此經意須具二焉。始令發言無妄。終成向理心絕。方爲十方同道 叁結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輕小。如下經雲。若大妄語。即叁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也。發心曰始。究竟名終。彈指能超。故無委曲 四問其見愛二。一問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 心見兩門。由茲所問。下既認心不疊。指見謬稱。故成二障爲纏叁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識妄源 二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單牒雙指巧略故也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此正陳妄體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識。根識虛妄猶如空華。若執有體能見能樂。豈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見愛。故下文雲。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無始虛習。住地無明。皆由根識更非他物。想相爲塵。識情爲垢。生死輪轉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虛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內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語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心目是本。塵勞爲末。若迷本之依處。群末難除。染汙故名塵。擾惱故名勞。即通指二障也 二舉事以況
譬如國王 真性也
爲賊所侵 煩惱迷真也
發兵討除 用智也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兵人所執器也 叁示過以問
使汝流轉心目爲咎 示過也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總問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爲例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類。今舉大數。凡夫造業不同感果差別。名爲異生。一切世間者。舉依顯正也。前舉凡心在內。後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複然也 二指已結答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秖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以眼根色是不可見。故指浮根。聖凡既爾。在己必然。面與身中心眼定處也 二破二。一正破叁。一舉事定其所見叁。一問境內外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堂在園中。林居堂外。內外既分。計宗危矣 二定見先後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定先後者。欲破阿難在內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見故 叁審見因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講堂身也。阿難心也。如來大衆五藏也。戶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懷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以慈攝也。如父囑子拊背而告。此有叁意。一安慰其心令無恐懼。二囑其谛受令無忘失。叁示今許說無有虛妄。故舒其手現慈相也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下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直道無異。通至寶所。故雲一門清淨果海。衆德具足。故曰莊嚴。真叁摩地。因行所履故名爲路
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顯真故。略標宗歎德。令其忻慕。豈謂徒然譴責罔知所歸。于是阿難伏而谛受 叁引例明其所失叁。一引例正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問。引慶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只知據理直申不覺計宗危矣 叁合喻奪破叁。一正奪
阿難。汝亦如是 心在身內。如人在堂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心能靈鑒。內外俱緣。故雲一切明了。向外既了萬緣。在內合知藏腑。頗猶可也。亦語辭也。汝觀衆生。可有此者 二縱破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腑藏內密。設使不知。筋脈膚淺。甯容難了 叁反責
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爲親眤。萬象離異。誠謂疎遙。若使不了身中。豈合能觀外物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境風外動。妄想內熏。識浪潛生爲自心相。空華幻化。起滅無從。不了本如遂成久執。及推所在妄謂身中。反覆窮研理無所據。故佛結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身中無救。身外必然。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稽首于佛。謝非立是也。以頭至地稽留少時。故名稽首 二釋成二。一引喻領悟前非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成立今義
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燭不及內明。身外之心何能反照。此計心有離身之過。故下破之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齊。以此觀之。合無疑暗。佛說了義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飽問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前雲赴請。此雲乞食者。乞食乃是常儀。泛舉爲喻。又前雖赴請。未必僧盡。余人乞食。故舉此也。宿預也 二自他殊體答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前問一食衆飽。今答軀命不同。反前問也。意顯心若離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飽。心知何關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據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牒也
身心相外自不相幹 定其相外。外猶離也。心既離身。不相幹涉。如前所答一人食時不令衆飽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釋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顯可見 二約見驗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具雲兜沙羅。此雲霜。佛手柔軟如兜羅綿。叁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屬身分。心若離者合不分別。若分別者。應不離身。以不離故名爲相知。故此責雲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可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0】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