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二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既非內外中間。即知心無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無體令識本真。如雲。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無。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謬指其文。妄立無著。便謂合教。舉世修行多作此計。但一切時都無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執此無著亦是妄想。楞伽雲。無心爲心量。我說爲心量。故下破之 二據理推破二。一破二。一牒計雙征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 汝言一切無著。一切不出水陸空行。即汝無著之心。決定于彼一切法上。爲在不在。在即著也。若在不在。二俱有過。如下破之 二展轉推破叁。一不在同無破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無者不在也。若此決定不著諸法。何處是心名爲不著。便同世間龜毛兔角畢竟無體。體既全無。而欲名誰爲不著耶 二有體成著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若此不著之心是有體者。則不可言不在一切。無猶不在也 叁雙指二過結責前非

  無相則無 指初過也。無即不在也。相即一切也。不在諸相。則是無體。如兔角等

  非無即相 指次過也。非無有體也。體若必有。即在一切。故雲即相

  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結前非也。相若有心。則名爲著。雲何妄立不著義耶 二結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此上七段。破妄所依竟。然凡情所計雖複萬差。因依之處不過此七。欲推妄體。先破所依。其猶城陷則賊亡巢傾則卵覆。征雖有七。處則唯五。第四第七無別處故。隨合無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詳之可見 次破妄顯真二。一破妄心顯真心叁。一阿難伸請二。一責躬遭難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此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儀也。梵漢兩儀。聽衆鹹坐。欲有請問。從座而作。如禮請益則起。更端則起。將有承聽。必須複坐。經有退坐一面。儒有居與汝言。皆令攝儀受法無謬也。言座起者。從法空體起悲濟用也

  偏袒右肩 袒肉袒也。致敬之極。西方俗儀。見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隨此用。然此以表將荷大法之重擔耳

  右膝著地 胡跪也。屈智就理。期證入故。皆言右者。順而無逆合掌 信解冥符。俾悟入也。已上皆身業

  恭敬 意業也。謹肅曰恭。仰重曰敬

  而白佛言 此上皆是經家綴緝敘敬儀也。下即口業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解飯之子。得道夜生。于諸弟中。是最小故

  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見惑雖除。俱生全在。至下方得第二果故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爲彼所轉。溺于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真實邊際。即至極義。此即大教所指示處。悔過責躳。遭難未證。蓋由不知此所詣處。即如來藏體也。二請示修行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墮彌戾車 涅槃經雲。一闡雲信。提雲不俱。信不具足名曰闡提。或雲焚燒善根。此即斷善根衆生也。彌戾車。此雲樂垢穢人。此等全不識佛法。即邊邪不正之見。由不正見。即謗正法。死墮邊地。永不識佛。墮毀也。阿難請意。自得正修。識知真際。即離邪見。庶幾成佛。亦冀。展轉令無信根斷善衆生。毀滅邪見。識佛正法。自利利他始爲正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請罷展禮。深樂聞也。傾心渴仰。翹誠伫望。敬聞開示誨令得入 二如來現瑞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將陳法利。宜先表報警動令信也。前放頂光。表體無說。此從口放。欲顯言诠。聲色用中無非智體。種種百千。具足衆德破無明暗如日之照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叁種世間不離本覺。名佛世界。四大分湛。諸根妄生。故雲六種。無明堅厚。土石成形。震動既屬佛光。妄本必爲智拔。六震動相。如華嚴說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六情妄隔。國土殊形。妄執既融。十方開現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妄執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發法界洞然。誰爲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說如來藏心之先瑞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因果不二。不二之體本周法界。名大菩薩。無明即明無所移動。名住本國。冥合此理隨順不逆。名合掌承聽。大衆將悟斯理。故今預此表示。法華說一乘竟。十方世界通爲一佛國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第叁末經。大衆領悟。是此所表也 叁正爲開示叁。一雙示真妄二源二。一總斥不了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聲聞緣覺無常等四。故雲種種。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如線貫珠次第相連。名惡叉聚。惡叉梵語。此雲線貫珠。經雲。諸法于識藏。藏于法亦然。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應法師雲。惡叉樹名。其子形如沒食子。彼國多聚以賣之。如此間杏仁。故以爲喻。喻惑業苦也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失正墮邪也。不敘五道。故雲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見。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雲魔羅。此雲殺者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明失所以也。迷真習妄。種苦求甘。沙飯異因。甯論劫數。心期正覺。果入迷倫。自謂真修。焉知妄習。不循至教。但縱臆談。一失通途。莫返幽徑。悲夫 二別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標指也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 正顯也。衆生受身。輪回五道。莫窮初際。故雲無始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故曰攀緣。造善惡因。受苦樂報。死此生彼。皆因此心。故雲根本。不了是妄。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故雲爲自性者。籲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緣妄心以爲真性。執妄心爲佛心。恃此修行。轉增我慢。涅槃經雲。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計爲常者悉是顛倒 二示真源二。一正示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標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斷果。二果本具。故雲無始。所依之性。本來不與妄染相應。故雲元清淨體。何者是耶下雲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正顯也。第八梨耶。于諸識中。最極微細。名爲識精。此微細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義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覺也。不覺即是無明生滅。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合非一非異。名爲識精。從此變起根身種子器世間等。名生諸緣。識相既現。元性即隱。名緣所遺者。遺失也。故下文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已爲物失于本心。對法經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斯之謂矣 二斥迷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 本明周偏含裹無余。妙覺湛然斯須匪離。步步是道。故雲雖終日行。日用罔知。故雲迷不自覺。真所謂持珠乞匃。懷寶迷邦。抂受淪踬。誠可憐愍 二正推真妄二體四。一推征妄體四。一屈指推征四。一舉拳以問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槃之道路也

  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地水火風空輪各對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輪相。故雲輪指。屈指問見。意欲推心 二約見以詶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見 叁再審誰緣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 舉拳初問便言耀我心目。再審誰見。又卻獨不言心。意引推征明露妄想。師資善巧。共破執情。善哉大權。懸知今日 四別推心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 當猶對也。汝目顯然。故雲可見。又汝眼實可見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許其眼。眼即可見。何者是心。研核至窮。妄想須顯 二正陳妄體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 能推之心。攀緣妄想。生死輪轉是此爲根。固執既深。河沙叵算。故今呈露必待破除 叁頓呵令問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世尊現相以呵叱。過之深也。阿難驚起以避座。執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謂我心。今被頓呵。孰不驚愕咄呵聲。矍(居縛反)逸起貌 四克示非真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塵之相本自虛妄。從識變生。猶如影像。而複引起念想。緣慮名之爲心。心之與境二俱虛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漚耳。故下文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現物。浮塵既現。實體即隱。能覆能暗。故雲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此之妄想。能損法身。能傷慧命。功德法財由之喪失。名之爲賊。迷而不識。認爲真常。將謂嫡生。欲期嗣世。反遭破喪。曆劫貧窮。故失元常。受輪轉也。故下文雲。睧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棄之大海。唯認浮漚。迷中倍人。真可憐愍 二顯示真心者。真心之體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絕言離相。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然具叁大。通二門。若約真如門顯此心者。則亡因果。絕染淨。口談辭喪。心緣慮亡。無法可破。無法可會。此則唯顯體大義也。若就生滅門顯此心者。則彰染淨。明體用。顯真妄。論因果。有修有證。或破或會。如斯顯示。皆爲隨順入于真如。真如之體即一心也。一心真如及生滅相無二無別。即叁明一。即一論叁。故得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已界佛界衆生亦然。今之所顯真心相者。依生滅門破妄顯也。然破會之相。諸經論中具有此二。蓋隨執心輕重。根有利鈍。乘有頓漸。教分權實。若執重根鈍。理須破斥。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調柔妄情輕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猶良馬見鞭…

《首楞嚴義疏注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