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二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影動即正。今經先破。後會。俾輕重二執皆盡。利鈍兩根俱入。如此段經。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塵分別影事。但隨境轉體是無常。下經又明。見與見緣。本無所有。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此則先令明識真妄。後令了妄即真。洎乎開悟無妄可了。即雲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維摩法華皆有此意。如調馬善醫適時禦物。在座根性既殊。說者理須兼二。如來善巧。妙達時機。文二。一阿難伸疑二。一別敘疑叁。一發心修行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起意修行。親近善友。即是發菩提心。如來常教令發此心。今複何故說爲非心。故敘爲難。淮涅槃經。發菩提心不是佛性。師子吼雲。若一切衆生先有佛性。何故複有初發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實非佛性。是無常故。乃至雖念念滅。相續不斷。名爲修道。猶如燈焰。雖念念滅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今經欲明如來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槃正因佛性。發菩提心乃是緣了。體是無常。是故阿難同師子吼。以緣了性。難正因性。此則不辨叁因常無常義。妄以爲難也 二謗法退善疑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謗法。永作闡提。佛說非心。誠爲難信 叁無心土木疑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謗。爲無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異 二總結請
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衆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不了正因體遍通情無情。但執修謗之心。便見土木無性。洎被呵責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驚怖。然阿難豈謂不知。直爲末世多作此計。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難領悟。故再叁疑難。請爲開示也 二如來正顯二。一約現法隨緣以顯心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 摩頂安慰也。阿難疑問。將謂無心。今若開示。必知體遍。冥合此理。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得此忍時。通達一切法門。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緣。故佛安慰。警動其意。是故摩頂也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總標色心。故雲諸法。無別生處。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謂由真如不守自性爲因。無始妄想熏習爲緣。因緣和合。成梨耶識。從此變生根身種子器世間等。如水起波。如鏡現像。故雲唯心所現。一切因果者。別舉正報。聖凡總該。故雲一切世界微塵。別指依報。一切之言亦通此轉。既由真心隨緣所現。亦依真心以爲自體。如像不離鏡波不離水。如下文雲。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故雲因心成體 二約自性不變以顯心二。一舉況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 世間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葉縷結。草葉有根種。縷結因絲麻。太清爲名。顯色是貌。妄相尚爾。況真心耶 二正顯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清淨揀異妄染。妙淨明心。即叁德具足。靈鑒無昧也。雖能隨緣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變動。若變動者即無諸法。以不變故爲諸法性。如鏡現像不爲像變。若爲像變。則不能現一切諸像。以不變故爲像所依。此亦如是。故雲性一切也。豈得妄想不實真亦無體。故此責雲而自無體也 叁重破執情二。一就執定其有性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 牒其所執也。堅守不舍。故雲執吝。思惟尋伺藉緣托塵。如劃水印空隨手即滅。汝必以此爲真性者。下即語雲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牽心用。故名爲業。既因境有。自性元無。若保爲真。離塵應在 二就因顯其唯塵二。一正示唯塵二。一例對五塵顯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因聲分別。全性元無。色香味觸例此可見 二單就法塵顯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五境不對。明了不行。既絕外緣。故雲內守幽閑也。當爾之時。不無分別。若便將此內分別心爲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塵影像事境所發。亦非全性。乃是意識在獨散位。比量別緣。取獨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雲縱滅見聞覺知也 二遣其自揣二。一塵亡體在容是真常
我非敕汝執爲非心 我今非是不徇理道強製敕汝執爲非心。意顯如來言無抂逼也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但猶獨也。此觀不由他人獨于自心谛審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長即就。何必求人矣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汝研窮此分別體。離六塵外實有性者。我即容許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細度量。此心刹那變異。猶如猿猴害馬。紛然亂想無暫停時。故楞伽雲。當于靜處。觀此妄想流注生滅。凡夫不覺。妄謂不動。故下經雲。如瀑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起信亦雲。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故佛再令微細揣摩。揩定真僞 二境去心空足彰虛妄二。一正示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若離前塵。無此分別。足顯分別宛是妄想。自性本無。屬于前塵。故可名爲分別影事。如下文雲。若真汝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二釋成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心因塵有。塵屬無常。塵既無常。必歸變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若汝堅執無常之心是真性者。應合法身同于斷滅。以法身體即真性故。法身若斷。依何修行。證無生忍。若了如來藏心。本周法界本無生滅。含裹十方。甯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執此影像。爲佛性者。一何鄙哉 四彰其自失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 初聞佛斥此非汝心。則驚疑設難。將謂無心。洎乎顯示清淨妙明性一切心本來遍圓。而爲世界因果微塵平等體性。佛雖開示。又恐久執尚堅。再約緣塵。重研妄想。離塵無體。豈是元真。苦堅執不融。法身應斷。修證法忍必無所依。阿難雖未悟真。且知執妄是失。故雲默然自失 叁結示執妄過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四禅四空。及滅受想。名爲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禅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續。更無異念可間雜故。然修此定。能成無漏。今言不得漏盡者。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禅四空定耳。凡夫修禅。多生味著。隨禅感果。不出叁界。故非無漏。非別指于滅盡等九。亦可別斥前之九定。雖通無漏。俱是不了。問既修此定。能得無漏。何故經雲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羅漢也。纓絡經中。初歎喜地名鸠摩羅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羅漢。秦言過叁有。故知。今言不得漏盡。乃指不斷二障之漏不證大乘羅漢也。況究竟無學。佛地始稱。故佛叁號有阿羅诃也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若了真妄。達法界性。見與見緣。以現前境。元我覺明。終不誤執生死根本以爲真實。由是不辨認妄爲真。久處輪回。不成聖果。然阿難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雲未得。若約大乘。故無所惑。二破妄見明真見者。由前佛問入道發心。遂答。因睹如來勝相。由眼觀見。心生愛樂。洎乎舉拳再問。複雲耀我心目。七處征诘。叁疑拒抗。但且論心。未言其見。蓋心爲萬法之源。見爲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見具正邪。故前破妄心顯如來藏。即一真法界離緣絕相是所觀境。境既已說。次明能觀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別說名爲見。見有正邪故須料揀。故下文雲。唯願如來開我道眼得清淨眼等。此蓋先體後用。法如是也。然體用二法不相舍離。體是即用之體。用是即體之用。故前後經文。明心則約見而辨。顯見則就心而論。故知一法義分二也。文叁。一承前開示責己求哀二。一責己無修二。一正敘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 責己內重。涕淚外形。拜而複跪。冀聞正說
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賴親因。將惠正受。豈知身戒雖從佛得。心定宜當自證。木不相代斯之謂欤。涅槃雲。汝諸比丘。身雖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雖複乞食經曆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嚴法體。食資慧命。不識本常衣食俱失 二喻顯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窮子舍父喻也。絕無功德法財以養法身慧命。故雲窮子。不識本真。背清淨覺。故雲舍父。輪轉五道。往而不返。故雲逃逝。因佛指示。方知過誤。故雲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說食不飽喻也。前法後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須內修理觀外助多聞。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偏文字不習觀門。說食何異。故大論雲。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睹。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譬如人身牛 二述迷求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煩惱所知。名爲二障。由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造業受報。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迷法空理。不知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諸法元空。自然擾惱不生。業性不結。誰曰生死。誰爲涅槃。涅槃生死猶如昨夢。今爲所縛。實爲不知。二障名體。如常所辨也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無財之極曰窮。無上可覆曰露。既無功德法財。非窮如何。既無權實父母。非露如何。發妙明心。破煩惱障也。開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開道眼…
《首楞嚴義疏注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