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二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見性明心。二障若亡。二執隨遣。者成住地。遠至妙覺。善哉妙請。不亦至哉 二放光灌頂許爲宣說二。一放光灌頂
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湧出寶光 前光從口。此光從胸者。前文從說顯心。此文從心發見。萬字者。表無漏性德。梵雲阿悉底迦。此雲有樂。即是吉祥勝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樂。則天長壽二年。權製此字。安于天樞。其形如此。卍音爲萬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種相中。此當第一。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體既具德。用不離體。用亦具德。故雲有百千色。一時周遍者。無漏淨眼。普見十方。智照無遺。微塵皆遍。遍灌佛頂智果必同。及諸大衆乘因不二 二許爲開顯
告阿難言。吾今爲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根本智性因茲顯發能建大義。名大法幢。叁德秘藏不縱橫並別。故雲妙。十地見之如隔羅縠。故曰微。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曰密。心即體也。眼即用也 叁約破執廣辨見性二。一且示見性惟心二。一舉前問答引出常情二。一舉前所答問其因由二。一問因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 此問有叁。正在誰見。余即兼耳 二答由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光。次見。後拳也。不從問次者。文便故也。閻浮檀金。正雲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樹。其金出彼河。此則河因樹名。金因河稱也。或雲。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爲金也。其色赤黃。兼帶紫焰故也。觀經疏說。閻浮檀金。超過紫磨金色百千萬倍。唯聖所知。佛身光明猶如聚目。紫磨必不如此。赩許力反。大赤色也
二且約無拳。例其無見二。一約無拳以例問二。一舌語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無智之人。縱喻難明。故舉智者因喻開悟 二正例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以其情見必然故。順清而問。待其伸答。後乃奪之 二據常情以類答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果然情見不出于斯。故答相類 二約盲緣境以奪破六。一奪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意明盲雖無眼心中有見。後自釋之 二驗
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盲雖不見明。還能見暗。即此見暗亦名爲見。故雲見何虧損 叁難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 常情見暗。不名爲見。故以此難 四征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爲無有別 征訖五通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音。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無眼見黑與有眼見黑。二見無別。故知。見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釋叁。一牒向執情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無眼見黑。有眼見塵。汝必許此是眼所見 二引燈例破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此正例。無燈見黑。有燈見塵亦應許此是燈所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此縱破。設或汝許名爲燈見。燈若有見應名爲人。不合名燈。又若燈見。彼暗中人得燈光時。不合名見。燈自見故。應知。因燈見色。燈不名見。因眼見色。眼不是見。燈之與眼但是見緣。體非是見也 叁結歸心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舉前有眼。在暗室時。因燈顯照前塵境界眼方得見。此名眼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此舉盲者得眼光時。因眼顯照前塵境界心方得見。以前例此。應知見性是心非眼也。窮其根本見性元心。遽遽相推。心爲其主。余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見。不識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廣約諸相辨釋叁。一對境動搖粗論真見二。一阿難伫佛慈音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雖知見性唯心。未識真妄。若言是妄。如來又許獲妙明心。得清淨眼。若謂是真。前文廣破非。真乃雲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進之又不可。退之又難明。羝羊觸蕃斯之謂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來慈音開示 二如來廣爲開示叁。一問悟客塵引其開解二。一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我初成道。于鹿園中 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處也。佛成道後先入此園。度五人耳
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五比丘者。謂阿若憍陳如。摩诃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憶戀。遂召彼往親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園習外道法。佛成道後。思欲先度彼勞苦者。天眼觀見在仙人苑。故往開示。叁轉法輪。說生滅四谛苦集滅道。今言客塵者。即別指集谛。分別煩惱粗動如客。俱生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也。若下圓通陳如述證。即通大乘。客如煩惱。塵如所知。二義無在 二陳如述已領解二。一標所悟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德長臘高最初度故。名爲長老。佛轉法輪。五人之中陳如先悟。佛問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見修如客如塵。證得無爲生空涅槃。湛然不動如主及空。因即獲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義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進。遑暇也。此明客義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別煩惱數數造業流轉五道未曾暫息。叁界旅泊受果始畢又造新業。故雲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霁清陽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此舉新晴太陽高照。光入牖隙。現空中塵。搖動不息。此喻俱生煩惱微細難見。自非觀智照現。終不覺知。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故此煩惱體全是生滅虛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動之義。始佛問悟客塵。此欲陳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難聞而開解。了真見常寂身境動搖。陳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靜搖二。一約境開合以辨見叁。一引手問答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問答可知 二就見推窮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爲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 此明境有開合。見無開合 叁再審動靜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佛言如是 阿難已聞客塵搖動虛空與主常自寂焉。今遇此問。例知見性無動無靜。若以動靜相形。則佛手是動。見性是靜。若只就見體所明。本不曾動。今亦無靜。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約身搖動以辨見。上來明境有開合見無動靜。此則約對外境以辨。義則易顯。向下。只于內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意明境之與身俱是生滅。而凡夫人執身執境。不了空無常。故于此造業流轉無窮。本真自性迷而不識。故圓覺經雲。妄認四大爲自身相。下經亦雲。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又雲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等皆明身境無常見性常住也。不見性常二乘所執。不知無常。凡夫迷倒。下自雙破。至文當知。然此所明。對境對身以辨見性。一往粗淺。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性常真體只就此顯。以見與見緣無體可得本同空華元是妙明無生滅故。下經觀河之見亦複如是。良以。諸疑未斷。執情深重。是故。且就淺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爲問。方顯其意。學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頭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盻。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稍知見體無動。審問不移。故言頭自搖動 二約頭搖動以明見
阿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佛言如是 阿離認見不移。若無相形亦無動止。故佛印可 叁雙結會通責其迷失二。一雙結會通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 此結陳如悟客塵。客塵動搖。俱喻煩惱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此結阿難答身境。手有開合。頭自動搖。身境客塵同一生滅。更無二別。應知。客必有主。塵處有空。對佛手之見。形頭動之性。未嘗動靜。豈成去來。前後會通。其揆一也 二總責迷失
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總責也。總責凡夫二乘無常計常常計無常。凡夫不了身境無常。妄執實有。計我我所。起惑造業流轉叁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滅。豈知本如來藏。故雲以動爲身念念生滅等。此即責無常計常也。二乘雖知一切無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動。故雲遺失真性。既不識真。亦不辨妄。故雲顛倒行事。其猶棄海認浮漚者耳
性心失真。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結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認物爲己。此指凡夫以動爲身等也。下文身之與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執爲自己。顛倒斯甚。自體不識。妄取他緣。如懷至寶于外求匃。誰之過欤。故雲自取流轉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