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叁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得無障礙 得初果證。方斷分別。故雲未得無漏。自無定力。假他而見。故雲承佛神力。借通令見者。意欲阿難信知自己見之真用有若是也。色界之首梵衆梵輔大梵俱名初禅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此雲如意。亦雲無貧。過去以食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樂無所劣少。未入道時。爲性多睡。爲佛所呵。因是不寐。遂失明耳。佛教修天眼用見世事。因是修得。見叁千界如觀掌果。大論所明。大阿羅漢見小千界。大辟支見百佛界。諸佛見一切佛土。那律獨見大千者。以彼遍修作意數故。于諸聲聞天眼第一。今言閻浮者。以大千皆有閻浮。以別顯總。亦不相違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初地見百佛土。二地見千世界。乃至十地見無量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也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佛具五眼叁智。所見窮盡法界。已上四位。階級所見。淺深不同。蓋真見之用。隨證所得。漸明漸遠也

  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隔紙瞙不見外物。隔皮膚不見五藏。豈同前聖真見之用。斯則真見妄見前後五重。條然可辨。而雲雲何得知是我真往。胡不察焉 二約體非物以廣辨二。一正辨見體非物叁。一標塵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分別者差別也。或可前塵留礙即是所分別之境 二敕揀

  汝應于此分別自他 此標勸也。汝應于此所緣境中。試分自他令其差別。自即見性。他即物像

  吾今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像 將請也。誰何也。我今請汝。于所見中詳而擇之。何者是汝見體。何者是其物像。此正勸令揀 叁正辨二。一明非見之物是前塵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極窮也。研窮汝之見性。自遠至近。所見無非物像。非是汝之見性。芥小草也 二明非物之見是真性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囑。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物類雖殊。見性常一。不隨境異。即是汝真。此顯真見平等無差。汝前問雲。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今明。境自差別。見性無殊。由是得知是汝真性 二廣破展轉執情二。一師資能見互緣破叁。一正破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汝若執言。汝能見心同所見物亦有差別。斯則見即是物。佛之見性亦合是物。應被汝見 二轉破

  若同見者名爲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汝若執言。我與世尊同緣物時。世尊之見既著彼物。我見物時便是見佛之見。經文省略。但雲見吾。此牒所計也。即便破雲。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意雲。我若不緣彼物之時名爲不見。此不見體汝應合見。爲何不見也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此破轉計也。汝若執言。我亦見佛不見之體複有何失。故雲若見不見。即便破雲。自然非彼不見之相。意雲。不見之體既被汝見。此則何成不見之相。不見之體已被見故 叁結破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此文之意。展轉結歸都有五重。以顯阿難見性。經文存叁。而隱二意。若具論者。合雲。若不見吾不見之處。亦不見吾見處。既不見吾見處。吾見自然非物。吾見若非是物。汝見亦非是物。汝見既非是物。雲何非汝真見 二心境更觀雜亂破叁。一正破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又若汝執見性是物。亦應彼物即是于見。如是則應汝見物時。物亦見汝。斯則人物如何分辨。物體見性自然雜亂。物即是汝。汝即是物。世間一切俱不成立。如何名爲安立谛耶 二顯是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若汝現見物時。宛然分辨。阿難非佛。佛非阿難。此則世間顯然安立。皆汝見性周遍了知。此周遍性若非汝真。複是何耶。故結雲非汝而誰 叁斥疑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責其不認也。此是汝之真性能性于汝。謂性一切心也。前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而不自識。卻從他求。豈不迷倒。此之大意。明真見離緣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用無邊。平等清淨體非差別。用釋前文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四就疑難廣釋四。一見性縮斷疑叁。一伸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秖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 敘見近遠也。因前開示雖了是真。洎觀遠近不無疑悔。四天宮殿與日月齊。同四萬由旬。娑婆此雲堪忍。大千界之都名。今舉總顯別也。僧伽藍摩此雲衆園。庑堂下也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爲複此是縮大爲小。爲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爲我敷演 一界初天也。一室講堂也。借力見寬。自力見狹。寬狹既著。縮斷堪疑。猶豫在懷。故雲不知斯義所在。以阿難未證真如。未發真用。佛隨外相對物辨真。既未親證。故難領會。此之疑意。亦約外相以明縮斷。乘前起難以洗物情 二正破叁。一總斥其非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大小內外對待假立。俱屬前塵。能見真心何舒何卷。故此總責令知其非 二舉喻釋義四。一雙問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複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爲複定方。爲不定方 器喻前塵。空喻見性。空之方圓喻疑見舒縮 二雙破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方器中空若定方者。除去方器別著圓器。此處虛空應無圓相。若言虛空不定方者。顯是方器無方虛空 叁合顯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爲在 汝疑見性縮斷。要在一義決定。見性之義猶如虛空。虛空豈有方圓而可在耶。此明真見周遍無有方所如彼虛空。故涅槃雲。有常之法遍一切處。虛空常故無處不遍。如來亦爾。遍一切處。是故爲常。無常之法此有彼無。如來不爾。是故爲常 四會釋

  阿難。若複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入達解也。若欲達解無方圓義。但去器之方圓不可更除虛空方相。若欲達解無大小義。但去塵境大小。不可說言見性寬狹 叁就疑難破二。一以延破縮疑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汝執言縮見成小。應可引見令伸等到日邊挽引齊等。面猶邊也 二以續破斷疑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爲小窦。甯無續迹。是義不然 窦孔穴也。若執夾令見斷。應可接之令見相續。若相接者應有續迹 叁會通二。一迷心執境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迷真性之已。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即隱。故雲失于本心。前文雲能生諸緣緣所遣者。境從心變。心隨境轉。故見大小之異內外之殊不能離緣觀性。但知隨境生執。故有前來種種疑倒 二悟物同真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若了色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斯則了妄唯真無物可轉爲真轉物。背塵合覺同諸佛矣。身心圓明者。身圓明則毛端現土。心圓明則遍照法界。此乃悟物鹹真。即成妙用。故下文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爲無量。乃至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等。然上諸文。俱約對境辨見顯不生滅。如對手之開合。身之遷變。境之可還。物之差別。粗相而辨。密示生滅即不生滅。尚見外境是生滅法。今此會通。令了心之與境皆是迷己所成。無心外法可以相對。則法法皆如。塵塵鹹遍。分明顯示令悟本真同如來耳。下文縱有破諸疑難。一一隨文。會通皆此意也 二破見性離身疑。此疑。因前佛令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了會通萬法之旨。便謂如來令轉前物成我真見。物若是見。此則見性離身而。有故成此疑。文叁。一伸疑叁。一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複是何物 若此物處見精。定是我之真性。顯是此性在我眼前已離我體。此眼前見既是真我。現今身心須不是我。複是何物 二難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若以現理而推。今此身心實有分別。緣于境界。彼在前見。且無別(彼列反)識分辨我身。彼若實我真心令我見者。彼既真我。我應非我 叁結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唯垂大慈。開發未悟 設使彼見能有分辨。何殊前難汝既見物物亦見汝則諸世間不成安立 二廣破叁。一如來破其疑叁。一標指其非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前顯諸法唯心。故雲若能轉物。不了斯旨。妄謂見在眼前。雖形其言。實無斯理 二牒疑立理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設若眼前可見。應有處所可指。豈成真見離名絕相 叁依理正破二。一約離物以推是見叁。一推征其體四。一令觀物象

  且今與汝坐只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物象差異。巨細雖殊。形相既分。必歸指示 二勸指見精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見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見性如何 叁以理推征

  阿難當知。若空見是。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爲物 諸像雖差。不離空有。故將二事。以辨是見也 四使其明示

  汝可微細披剝萬像。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披開。剝折。析辨也。物像現前纖洪鹹見。應于此處開析分辨。令此見精分明出現。如諸物像更無迷亂 二答釋不能二。一述…

《首楞嚴義疏注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