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叁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已不能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目觀手指但見緣塵。于諸物中不辨是見 二引他況已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像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若如佛說。令指見精。分明無惑。至于證真大菩薩等。亦不能于諸物之中分出其見。況我聲聞初學者乎 叁印成難辨

  佛言。如是如是 印其不能分出見性 二約即物以推非見四。一牒前無是

  佛複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見性。斯則所指鹹物無于是見。既無是見應即非見。故下征之 二征此有非

  今複告汝。汝與如來坐只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像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所指物像既不是見。反應非見。若了唯真。更無是見非見。以不了故隨語生執。洎乎征诘。罔知所從。向下會通皎然可見 叁答釋不知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複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若空即見複雲何空。我又思惟。是萬像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先答不知也。何以下釋不知所以。若也樹不是見。應離能見之外見所不及。雲何現今複見于樹。又若此樹即是于見。雲何更名此以爲樹。空例此釋。離之既不可。即之又難明。進退研之。未知所適 四印成難曉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辨。無非見者無乃是乎。故雲如是 二大衆失其守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茫然者暝昧不明也。是見義既失。非見理複乖。終始難明。守歸何所。而不知能見所緣俱爲勞相。是非即離。鹹是緣塵。既法空之慧未開。智障之惑難破由是非無學者。一時惶悚 叁法王安其意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衆。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變動。懾懼也。世間王者尚無二語。何況法王親證而說。故雲如所如說。佛有五語。謂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無僞曰真。稱理曰實。不變曰如。心境相應曰不诳。懸見未然曰不異也。知時知機應根而說。豈同外道不死矯亂。四種矯亂。至下當辨。此意所明。是非雙離。心境俱融。顯真妙體無戲論相。故令谛而思惟。不須心辱哀慕叁會通二。一文殊旁爲請問叁。一敘其不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大衆茫然不知所措。雖聞安慰令谛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問。文殊智德旁爲發機。先敘不悟。後方請示。言二種者。謂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見是與非是之二義也 二出其因由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像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自是是非難明。非謂善根鮮少故此惶悚。疇昔往日也 叁爲其請問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像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阿難前雲無是見者無非見者。如來一一印許。意令于真法界達無是非。及至魂慮變懾。又囑汝谛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衆。請佛明示。此見與緣元是何物。無是非相 二如來正與會通叁。一顯諸法唯真是非雙絕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 自住之定即首楞嚴叁昧也。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雲。諸佛已離業識。無自他相見。登地已上分證此法。亦如佛見也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見謂識體。見緣即根。是增上緣。能生識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緣緣。牽生識故。下文雲。想相爲塵識情爲垢。或可見即是根見緣即境。所想相即識。此根境識即十八界。攝一切盡。即龍樹四句中因緣所生法也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此根境識。從妄心有。其體元無。如空中華翳病故見。下文雲。見聞如幻翳。叁界故空華。此則我說即是空

  此見及緣 雖如幻華本無其體。世俗谛中說名根境。即亦名爲假名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諸法無體。不覺故有。不覺即覺。元是菩提。起信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下經亦雲。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即亦是中道義也。文殊前問。此諸物像及此見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雲。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此則顯一真法界離性離相。圓收諸法無不是如。雲何更說是見非見。即洗滌前來緣塵辨見。或見或塵是非之相。若不以叁昧遣蕩。何能契此一如。故淨名息言。意在于此 二引文殊爲例二相元無叁。一引例二。一問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 佛意問雲。如汝文殊。是一體性。吾欲于此更立是名爲是文殊。複欲于此立一無名爲無文殊。爲得已否。意顯一真體上不立是名不立無相。是即對非以立。無即待有而稱。是非有無戲論之見。豈會一真。前約觀門無是非相。唯證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證如何領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先答無是。若立是者。即須對非便有二相。故雲則二文殊。次答無無。若立無者即成斷滅。將何名爲真文殊體。但于真體無是非相。亦不可說真體全無。見之與緣亦複如是。同是一真故無二相也 二合顯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 此見及緣皆是妄心分別故有。說何爲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鹹是一如。即同文殊無是非相。故雲亦複如是 叁重喻

  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無體。更欲名誰爲是月非月 叁指妄顯真結成得失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妄想若存。心境難脫。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唯一妙覺湛然周遍。于中更無是相非相。指即是見也。非指即非見也。但文變耳。然文字法師。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競執空華爭馳二月攻乎異端。彼我天隔。苟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斯則隨順覺性。雲何更容是非是相于其間哉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